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教師審美提升與人文素養美育教學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側重于研究美術教師自身審美與人文素養的提高對教學的促進作用。通過豐富理論知識,廣泛涉獵指向美學的各人文學科,以人文滋養美術,為美術教師的個人成長發展符合新時代美育的要求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中學美術教師;審美素養;人文素養;美育教學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美術教師是中學“非主流”學科的教師,如果不注重提高自身素養,就將美術學科帶入邊緣化的境地。反過來說,如果美術教師的審美與人文素養很高,他在行為舉止上就能樹立師范,成為學生喜愛美術的理由。當前中學美術教育存在幾點問題:
1.美術教師的師資水平參差不齊,部分美術教師沒有深入進行專業創作的經驗;還有一部分教師在專業學習期間,沒有系統學習美術史,或者是對藝術史沒有深入研究。
2.美術學科在學校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很多學校還存在課時被主科占用的現象。
3.滿負荷運轉教學,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半自覺地忽略“深挖”教材,這也打擊了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養成了教師自學的惰性。
4.美術教學是審美教育,作為美術教師,專業素養的先天不足已經掣肘了教學的能力,后天再不“添加養料”,更是無力提高教學質量。久而久之,教師在教學上的責任感就不斷降低,失去了美育的初心。新時代提出的“工匠精神”,是踏踏實實完成一件事,精益求精、一絲不茍,是耐心、專注與堅持,更是專業與敬業。作為美術教師,不僅要專其所長,更要回歸審美的初心“本真”,積累人文素養方面的知識,從這些文化領域的滋養中獲取啟示和靈感,借鑒創作方法和手段。
二、本課題研究的內容、過程、方法及成果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的課題由兩個研究內容展開。
1.以生活美學帶入,增加生活藝術情趣為出發點,提升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由第一點研究內容,我們在校內開設了系列校本課程,其中《走近博物館——博物館里的“封印”》一課校本課程銜接美術大綱欣賞課與藝術實踐課內容中八年級教材《篆刻印章》及《版畫創作》。以下我們就本課舉例,將具體操作過程進行敘述:本課使用人教版美術八年級上冊《篆刻印章》《黑白版畫》與校本教材《走近博物館》,兩者結合,將課本中的知識帶入實際生活,貼近時代。(1)課前資料準備:“美術史”相關書籍;“世界史與中國史”相關書籍;“世界各大博物館”相關書籍與視頻觀看app;“中國印章演變發展史”相關資料;“印章字體設計”相關資料;“版畫制作方法與流程”;“拓印的方法與流程”。(2)課前材料準備:學生每人一套(橡皮章2.5㎝*2.5㎝方形柱體,5㎝直徑圓形柱體,木刻篆刻刀一套,拓印8開宣紙一本,8開木刻板一塊);教師準備:示范用篆刻刀一套,拓印工具一套。(3)課前文史資料的準備過程:根據前期《走近博物館》系列校本課程講授經驗,我們在備課中加入了博物館為引線,由博物館中的古代印石入手講解,收集各方資料尋找對應美術作品進行講解。有作品提供實證增加了講解的現場感與親切感,學生們將來有機會親眼見到原作時,體會也更深刻。(4)將《博物館里的“封印”》銜接到下一課《篆刻印章》,我們設置了印章制作的內容是“姓名章”“藏書章”“閑章”,三者選其一。這是根據學生不同水平來設置的,確保每個學生都愿意動手進行藝術體驗。我們引導學生用合適的尺寸刻制“名章”或者“藏書章”,可以用在藏書或者書畫作品上;可以刻制字畫閑章,形成有個性的“箋紙”。這樣制作出的作品古香古色,有文人雅趣,也進一步鞏固所學,提升藝術素養。通過篆刻“名章”與“箋紙”圖案的簡單練習,我們將課程順理成章地過渡到了《黑白版畫》一課。(5)教師在本課的收獲:在課程資料準備過程中,我對印章的發展史做了深入的了解,同時,因為閱讀資料涉及到中國美術史,附帶也學習了中國美術史中與印章相關的典故。我深知備課的知識儲備量越多,課堂就越自由。這種“自由”體現在師生的互動上,學生的提問教師總能給予有內容的回應,從而帶動良性循環,拓展出有趣的話題,學生就更專注于課堂,緊跟教師上課的節奏。
2.教師通過深入研究教材,拓展知識面,再融會貫通,用淺顯的方式反哺學生由淺顯教材深入研究,深挖,外延,至己力所不達止,回顧總結,再以淺顯之語教會學生,這如同點穴高手一擊即中,水到渠成。由第二點研究內容,我們在校內開設了系列校本課程《走近博物館》,包括《羅浮宮的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與中國遺珍》《大都會博物館之“大器”》《走進博物館——美的探索》。在《走近博物館》系列校本課程中,我們結合“中外美術史”“人類文明發展史”“文物鑒賞”“宗教”“書法史”“宋代美學大觀”“唐代藝術成就”“中國篆刻發展史”“篆刻技法”“版畫技法”“西方美術流派發展”“西方古典音樂派別”等多學科知識與多媒體資料潛心研讀,精心篩選,為課程打造盡量完整的知識體系。以下,我們就七年級的校本課程《走進博物館——美的探索》進行課程實踐的敘述。(1)在七年級的欣賞課《走進博物館——美的探索》中,我們將七下教材中關于西方美術作品欣賞的作品進行整理,發現作品的介紹比較零散,沒有按照西方美術發展史的主線梳理。這樣沒有脈絡的欣賞方式對于學生來說,容易混亂發展的時間線,不容易正確了解西方美術史,記憶不深刻。我們對七、八年級教材中涉及的絕大部分西方美術作品進行篩選,重新按照發展的時間線進行梳理。沿著西方美術史發展軌跡依次呈現:從公元前的古羅馬,古希臘黃金時代審美準則開始,以西方文明起源帶入美術課堂,從孩子們小時看的希臘神話故事入手來講解文明與藝術。單就開端的文明起源與黃金時代課程內容,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大量儲備相關知識,比如《希臘神話故事》《羅馬神話故事》《西方文明史》《西方美術史》等書籍都要通讀,甚至閱讀延展到了《大英博物館》《耶路撒冷三千年》等涉及文物、宗教等與文明發展相關的領域。
沿著西方美術史發展一路講解,并不是對著作品講作品,我們是按照發展的脈絡講解,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作品間傳遞的傳承的密碼。這樣的密碼尋覓能夠很清晰地教授學生如何真正去看懂一幅美術作品。(2)教師在此課程的收獲:由教材呈現的零散片段用藝術史的發展線串聯,備課多方位深入挖掘積累資料,是教師自我修養的提升過程。在課堂上將提煉的知識點傳授學生,又是檢驗教師藝術素養的現場。由第二個研究內容即教師審美素養的提升,我們設置了民間工藝校本課程。美術專業教師的審美素養是在不斷藝術實踐中提高的。我們不僅要通過不斷的藝術實踐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還要以我們的專業所長引導學生提高藝術創作的專業性,培養出更多的藝術苗子。由此,我們設置了《傳承——磨漆畫》《傳承——永春紙織畫》的校本課程。如《傳承——磨漆畫》一課,我們銜接了福州民間藝術。我們尋訪了專業漆畫家,向她請教初學者可操控的創作形式以及具體的工藝流程,還請專家來學校面對學生進行磨漆畫的專業講座,我們希望學生們以專業的角度去認識它,了解它。對于專業教師來說,也是對自身專業素養的滋養,更重要的是對自身專業能力的提升。經過近兩年的課題研究,我們目前的研究成果總結了以下三點:以生活美學帶入,增加生活藝術情趣為出發點,提升專業教師的人文素養;教師通過深入研究教材,拓展知識面,再融會貫通,用淺顯的方式反哺學生,這一個“再生系統”推進了專業教師人文素養的提升;美術專業教師的審美素養是在不斷藝術實踐中提高的。我們不僅要通過不斷的藝術實踐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還要以我們的專業所長引導學生提高藝術創作的專業性,培養出更多的藝術苗子。
作者:陳靜宜 單位: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