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印服務貿易的合作發展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中印兩國人口和經濟狀況比較
中國和印度都是世界人口和經濟大國。2010年,兩國人口分別以13.7億、11.7億而名列世界第1和第2位。兩國也都是高人口密度的國家,尤其是印度,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高達3562.01,是中國的24.9倍;中國人口增長率為0.57‰,而印度人口增長率為1.3‰;中國GDP總量是印度的6.2倍,人均GDP是印度的5.17倍(見表1)。龐大的人口基數、不同的人力資本結構和不斷擴大的經濟規模使兩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呈現不同特點。
(二)中印服務貿易發展規模的比較
近年來,中印兩國的服務貿易都保持著穩定上升的趨勢。2000年,中印兩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分別為301.46億美元、162.68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1.85倍,中印兩國服務貿易進口額分別為358.58億美元、145.76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2.46倍;2010年,中印兩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分別為1703億美元、1243.09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1.37倍,中印兩國服務貿易進口額分別為1922億美元、826.94億美元,中國是印度的2.32倍。2000年兩國服務貿易總額都在世界前十名之外,2010年中印兩國服務貿易出口分別上升至世界第4和第7位,進口上升至世界第3和第10位(見表2)。從服務貿易的進出口情況可以看出兩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符合發展中國家出口增速大于進口增速的總體發展趨勢。中國服務貿易總量占有優勢,但與印度的差距在縮小。而且,與中國貿易逆差越來越大的發展趨勢不同,2000年以來印度服務貿易持續順差,①2010年順差高達416.15億美元。從服務貿易出口額占GDP的比重看,兩國的比重都在提高,但印度的增加更快。2000年,中印兩國服務貿易占GDP的比重分別為2.52%、3.54%,2010年,中印兩國服務貿易的占GDP的比重分別上升為5.24%、12.90%,顯然印度服務貿易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更為重要。
(三)中印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比較
我們利用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和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對中印兩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進行比較。
1.中印貿易競爭優勢指數(TC)比較。貿易競爭優勢指數,即TC指數,也稱為貿易專業化系數、比較優勢指數或凈出口比率,是指進出口貿易差額占貿易總額的比重,可對一國的服務貿易總體及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分析。TC取值范圍在(-1,1),當其取值接近0時,說明競爭力接均水平,當TC取值小于0時說明競爭力弱,越接近-1,服務貿易的(總體或行業)競爭力越弱。當TC取值大于0時,說明競爭力強,越接近1,該國服務貿易(總體或行業)的競爭力越強。從表3的TC總體指數可以看出,中印兩國服務貿易的總體競爭力差距較大。2000年以來,中國TC指數均為負數,顯示一直為服務貿易的逆差國,處于競爭劣勢,但TC指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表明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劣勢逐年改善,貿易逆差也呈逐年縮小的趨勢。印度TC指數均為正數且增長速度非常快,表現出較強的競爭力。從服務貿易行業的TC指數看,兩國差距也較大。從運輸行業看,兩國的TC指數均為負值,說明兩國在該行業的國際競爭力都處于劣勢,中國貨物貿易發達,運輸是中國服務貿易第二大行業,運輸服務的國際競爭力卻弱于印度;從旅游行業看,2007年以前,中國的TC指數高于印度,競爭力超過印度,2007年以后出現負數,競爭力下降,印度超過了中國;從通訊行業看,中國的TC指數波動較大,2001、2004、2005、2006四年出現負數,印度除了2002年以外均為正數,2010年的TC指數是中國的兩倍,表現出遠高于中國的競爭力;從建筑服務行業看,中國的TC指數高于印度,并呈現增長趨勢,比印度具有更高的競爭力;從保險行業看,中國的TC指數一直為負數,印度該指數值雖小,但均為正值,中國的競爭力弱于印度;兩國在金融服務行業的TC指數都是負數,但是印度的國際競爭力明顯高于中國;計算機服務行業更凸顯出印度在計算機軟件業發展上取得的突出成就,TC指數大大高于中國。據世界銀行調查,印度計算機軟件出口的綜合指數位居世界第一,占有世界軟件開發市場份額的20%,是世界5大軟件供應國之一,并且是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印度軟件已出口到世界上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僅次于美國。①中國的計算機服務業發展也較快,TC指數增加顯著,2010年是2000年的3.4倍,但與印度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2.中印兩國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比較。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匈牙利經濟學家BelaBalassa于1965年提出的測算部分國家貿易比較優勢的一個指標,用來衡量一國某類產品的出口量占世界該類產品出口量的比重。若RCA小于0.8,則表明該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弱;若RCA介于0.8和1.25之間,則認為該國具有中度的國際競爭力;若RCA介于1.25和2.5之間,說明該國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若RCA大于2.5,說明該國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從RCA總體指數可以看出,從2000年至2010年,中國的服務貿易RCA值一直低于0.8,而印度的RCA指數則逐年上升。2000年,印度的RCA指數是中國的2.56倍;2010年,印度的RCA指數上升到中國的3.98倍。顯然,與印度相比,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較弱,印度則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見表4)。從服務貿易行業RCA指數可見,印度服務貿易的結構更優化,其服務業中競爭力強的行業可以帶動整體競爭力的提高,印度的運輸、通訊、金融及其他商業服務具有中度以上的競爭力,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只有運輸、保險行業具有中度以上的競爭力,其他行業的競爭力都較弱。顯然,印度的服務貿易結構已轉向附加值更高的技術密集型產業,而我國的服務貿易內部結構還有待優化。
(一)兩國服務貿易合作發展的有利條件
1.迅速發展的雙邊貿易為兩國的服務貿易合作奠定了基礎。與中印服務貿易總體發展態勢相對應,兩國雙邊貿易近年來發展迅速。2000年中印兩國雙邊貿易額僅為29億美元,2005年印度已經成為中國的第十大貿易伙伴(不含香港特別行政區),同時,印度也成為我國在南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2006年中國成為印度第二大貿易合作伙伴國。2007年,中印雙邊貿易額突破386億美元,中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伙伴,而印度則是中國第十大貿易伙伴。2008-2011年,中印雙邊貿易額分別為517.8億美元、500億美元、600億美元、739億美元。①2010年雙方確立了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1000億美元的目標。印度駐華大使蘇杰生因此而推論:“按照這樣的速度,相信在未來五年,印度將會成為中國的第五大貿易伙伴。”①
2.漸趨密切的政治聯系促進了兩國服務貿易合作的發展進程。中印兩國的經貿往來深受雙方政治聯系的影響。隨著兩國領導人之間不斷做出更多政治承諾,雙邊經濟合作框架(包括聯合經濟體、聯合研究小組等)逐步建立,經貿關系發展中取得的成果也越來越多。自1984年8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印度共和國政府貿易協議》簽訂以來,兩國已簽訂多個雙邊協議,推進了兩國服務貿易合作的發展。2010年12月總理訪印,雙方決定建立的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除了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國還沒有與其他國家建立起戰略經濟對話機制,中印開啟戰略經濟對話,將使得發展中國家更好地進行平等對話,加強雙邊合作。”②
3.產業結構差異和優勢互補構成兩國服務貿易合作的內在動因。從前面兩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比較可以看出,中國服務貿易出口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和資源要素稟賦優勢的部門,如旅游、運輸、建筑及其他商業服務中的咨詢等傳統服務貿易行業,近年來計算機硬件和信息行業也有一定的發展。印度的計算機和信息服務競爭力較強,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通訊服務、商業管理咨詢及公共關系、法律服務、金融服務等現代服務行業也具有相當的優勢,制造業相對較弱。“中國制造”、“印度服務”的特點體現了中印在經濟結構上的差異,優勢可以互補。正因如此,中國的快速經濟增長,以及因特網技術的發展,被一些印度人認為是一個巨大的市場,而不是潛在的對手。
4.經濟格局調整與目標市場的重新定位成為兩國服務貿易合作的契機。印度服務業出口中競爭力最強的軟件服務外包業務,主要面向歐美市場。由于文化、傳統、地緣及語言等關系,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則一直是中國軟件外包服務的主要發包市場,兩國面對的發包市場重合度并不大。①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格局調整,歐美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增強,印度軟件產業的服務貿易受到很大限制。與此同時,中國軟件外包業由于鄰近日韓市場,以及豐富的人力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龐大的內需市場,發展的比較優勢明顯。中國已是印度服務業最重要的目標市場之一,擴大對中國服務貿易的規模,已成為印度政府和企業的努力方向。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也因提高了對印度投資機遇的認識,而從“向西看”轉為“向南看”。
5.應對國際競爭實現雙贏形成兩國服務貿易合作的理性選擇。由于中印經濟發展總量的內在驅動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以及兩國服務貿易都主要以低成本、低價格的優勢提高其在國際服務貿易市場的分額,這難免不引起發達國家的警惕。中印兩國服務貿易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如果不進行共同規劃和合作,就難以避免為了爭奪市場而出現惡性競爭,從而導致兩國在國際市場上出現零和博弈,甚至國家間的貿易摩擦,在國際上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阻礙兩國服務貿易的有序發展。因此,為了保證服務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兩國具有在戰略層面上進行合作和規劃,積極引導服務貿易發展方向的內在激勵。
(二)兩國服務貿易合作發展的制約因素
1.資源稟賦相似的國情使得兩國服務業發展戰略競爭意識強烈。中印同為人口大國,兩國人口合計占到全世界的40%。勞動密集型產業必然是兩國政府的首選,這不僅能充分利用本國低廉的勞動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優勢,而且能極大地解決國內的就業問題。作為亞洲地區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當今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兩國體現服務業競爭優勢的經濟發展戰略相似,競爭意識強烈。
2.印度對中國開拓印度市場采取了諸多歧視性限制措施。中國早已加入WTO,但印度至今不給予其市場經濟地位,反而在很多方面對兩國的貿易往來設置制度性障礙。中國是印度最大的反傾銷對象國,自1992年印度反傾銷和聯合稅收總局開始運作以來,共發起272個反傾銷調查,其中向中國發起了149個,占印度反傾銷案件總數的近55%。②印度對中國的投資、外匯管理、自然人流動等均采取了歧視性的限制措施,中國企業投資印度受到遠高于其他國家的嚴格管制,面臨嚴重的外匯風險,勞務輸出被設置了很多不公正的阻礙措施等。這些歧視性限制政策,不但有違WTO平等、開放的原則,使中國企業遭受了很大損失,更直接影響了兩國的投資和貿易。③
3.兩國服務行業和管理體制與發達國家相比國際競爭力依然較低。同為服務貿易承包市場上的主要發展中國家,中印兩國的服務貿易競爭力主要在低成本、低價格方面,而在產品品質和產品技術標準,以及服務業總體競爭力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兩國服務企業不僅存在專業技術人才缺乏、人才流失、技術和管理落后等問題,而且不乏服務產業組織效率低下、決策機制落后、機構運行效率低、投資體制不健全等弊端,這使得兩國服務貿易合作存在許多困難。
4.兩國文化、貿易體系、經濟體制的差異,延滯了雙方的合作進程。兩國文化、貿易體系、經濟體制的差異使雙方在合作與合作的執行中存在許多問題。目前中印兩國的交流并不充分,特別是“面對面的、不借助第三方媒介的直接交流”。“由于缺乏直接交流,中印兩國長期以來其實都在通過西方的視角觀察對方。誤會、曲解、偏見隨處可見。”由于語言的障礙,限制了信息傳遞的渠道,中國人主要從西方著作來看印度,樹立印度人形象;印度人對中國同樣如此。印地語和漢語之間的翻譯,是通過“印地語-英語-漢語”的間接路徑,以英語為媒介完成。“輾轉翻譯中,許多有效的信息丟失了,誤解甚至曲解慢慢就產生了。”④
5.地緣政治和領土之爭阻礙了雙方經濟的進一步合作。西方范式下的“文明沖突論”對中印兩國一直存在消極影響。獨立以來的新印度和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一直缺乏雙方互認的話語體系。西方范式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理論深深地影響著中印學者。印度傳統的“強大的鄰國是最大威脅”理論,視“中國的崛起將可能帶來中國的霸權”為必然。中國的“遠交近攻”戰略,雖強調重視睦鄰友好關系,其與“地緣”理論還是異曲同工。兩國在邊境領土、南海方面存在的爭議問題也成為中印貿易合作的最大障礙。
結論與建議
“中印崛起正在改變世界經濟格局”。①“世界正在入迷而敬畏地關注中國和印度的崛起。然而,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兩國之間加強經濟聯系的意義可能更為深遠。”②盡管中印服務貿易存在競爭,但兩國服務貿易存在共同發展的潛力與優勢,為雙方實現可持續性和包容性的增長創造了條件。
(一)加強兩國在多邊貿易體制下的聯合對話
由于中印服務貿易競爭力弱于發達國家,在發達國家設置的各種壁壘面前都處于被動地位。囿于技術和規模的制約,兩國國內市場不能貿然開放。但兩國均實行了外向型發展戰略,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市場,必須在多邊服務貿易開放框架下尋求維護本國服務貿易利益的最佳路徑。因此,中印兩國可以聯手參與多邊貿易談判,增加在多邊貿易體制中的話語權,提高與發達國家對話的實力,通過多邊機制下的雙邊磋商與需要獲取市場準入,為兩國尋求更多的國際市場機遇,爭取更多利益。
(二)提高兩國服務貿易政策和制度制定方面的合作水平
歐美服務貿易市場的衰退為出口帶來不利影響,印度已將目標市場轉向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中國,這些新興市場同樣也是中國的目標市場。兩國政府應在一些制度和政策上進行相應的調整,在制定對外貿易政策上有所側重,如中國的制造業聞名于世,而印度的服務培訓、技術教育享有盛名,兩國在充分開拓國際市場的同時,維護良好的合作關系,從而達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的。在中印戰略與經濟對話機制的基礎上,積極拓展雙邊的合作領域和渠道,探索構建中印FTA機制的可能性,促進雙方貿易和投資的進一步發展。
(三)通過人力資本投資領域的合作為兩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人力資本是服務貿易競爭力的重要組成因素。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發展中國家,人力資源的開發對兩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人力資本競爭力推動的服務貿易增長具有可持續性。印度服務貿易行業尤其是IT產業取得的驚人成績,其教育及教育服務貿易發揮了巨大作用。與此同時,印度教育失衡的現象也非常嚴重,高等教育與其他各類教育之間的差距較大。③中國教育的發展則相對均衡。兩國在人力資本投資領域可以展開合作,互送人才到對方接受培訓和教育。還可以采取“請進來”和“送出去”相結合的方式,互邀對方的學者、人才前來交流,充分利用中印兩國教育資源,相互為對方培養急需人才,并逐步消除自然人流動的制度障礙,為兩國服務貿易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四)構建中印服務貿易互認機制
由于經濟背景、技術能力、技術基礎和偏好的不同,中印兩國服務貿易標準客觀上存在差異。互認(相互承認彼此的認證)是一種消除貿易認證所致技術壁壘的靈活的、有吸引力的做法。WTO/TBT協議第6條對各成員國相互承認合格評定結果予以鼓勵,“但是,迄今為止,達成雙邊或多邊互認協議的主要是一些發達國家,而且僅限于合格評定程序”。④中印兩國應在相關的服務貿易行業和產品上引進國際標準和技術,建立共同的檢驗機構和認證制度,共同培訓相關人員。通過行業合作,使兩國間的優勢能夠真正做到互補共贏,增強兩國在共同制定行業標準上的實力。提高兩國的技術水平和檢驗能力,提高兩國參與國際互認的程度。
(五)通過文化交流為雙邊貿易關系建立更廣泛的社會基礎
中印兩國文化、人文領域的交流能夠協調、平衡其商業上的競爭和合作關系。“兩國雙邊關系的驅動力應具有更加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社會意義”。⑤作為兩個雄踞亞洲,影響了世界歷史文化進程的發展中大國,兩國文化的深厚積淀,與其文化的強大包容性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增強兩國之間在宗教往來、旅游觀光、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聯系,增進兩國和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信任,能夠為兩國服務貿易合作發展提供社會基礎。(本文作者:張文璽 單位:山東大學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