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煤炭經濟轉變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改革開放以來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歷程
煤炭是我國的主要能源。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解決制約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煤炭供給問題,促進煤炭工業的健康發展,我國不斷改革煤炭工業管理體制和政策,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方式,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粗放發展階段(1978~1997年)。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煤炭供需關系緊張,國家實行大中小煤礦并舉,國有、集體和個人一齊上的煤炭工業發展方針。小煤礦異軍突起,到1997年發展到8萬多個。國家下放國有煤炭企業部分經營權,支持發展煤礦采掘機械化,實行多層次的煤炭價格政策,從1993年開始逐步放開煤炭價格,調動了國有煤礦增產的積極性。全國原煤產量由1978年61786萬t增長到1997年的132525萬t。煤炭供應由緊張變為過剩。
(2)艱難轉變階段(1998~2001年)。這個階段是我國煤炭工業重要的調整期,國有重點煤礦下放省級地方政府管理,實行了關閉破產、債轉股和社會保障納入地方政府統籌等政策。淘汰落后生產能力,關閉各類小煤礦6萬多個。逐步扭轉了煤炭供應過剩及煤炭產量與價格雙降的局面。
(3)初步轉變階段(2002年至今)。這個階段以大集團、大基地、大煤礦建設為主線,加大資源整合和企業重組力度,大力發展煤炭深加工和循環經濟產業。全國煤炭產量由2002年的141531萬t增長到2009年的304988萬t,為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提供了能源保障。成功實現了我國煤炭工業兩個歷史性轉變,一是煤炭生產結構由中小煤礦為主體轉變為現代大型煤礦為主體,二是煤炭行業經濟狀況由依賴國家優惠政策轉變為全國利稅大戶。這一時期是煤炭工業又快又好發展時期。
1.2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的主要成效
(1)煤炭生產結構調整取得顯著成效。在國家煤炭產業政策指導下,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大型煤炭供應基地和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煤炭生產結構進一步優化。截至2009年底,全國120萬t以上的大型煤礦434處,核定能力12.63億t,占總核定能力的50.62%;年產30萬t以上的中小煤礦1004處,核定能力4.9億t,占19.64%。全國規模以上的煤炭企業9200多處,產量29.6億t,占全國煤炭產量的97%。煤炭年產量超過1000萬t的煤炭企業45戶,產量達到16億t左右。已建成年產量達到1000萬t的煤礦24座,生產能力達到3.3億t,為世界先進水平。
(2)煤炭市場供給和調控能力有較大提高。2002年至2009年我國煤炭產量平均每年增長2.3億t,保障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煤炭的需求。大型煤炭企業的煤炭產量快速增長,初步形成了以大型煤炭企業為主體的煤炭供應體系。煤炭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2009年,全國排名前十家煤炭企業原煤產量達到95893萬t,占全國原煤產量31.44%。對國內煤炭市場調控能力明顯增強,促進了國內煤炭市場供需保持基本平衡的態勢。
(3)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步好轉。國家建立了煤礦安全生產投入機制,加大了煤礦安全整治力度,實現了煤礦安全生產狀況的穩步好轉。我國煤礦死亡人數由2002年的6995人減少到2009年的2631人,百萬噸死亡率由2002年的4.94下降到2009年的0.892,其中原國有重點煤礦由1.257下降到0.374。
(4)煤炭企業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增強。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煤炭科技創新體制初步形成。煤礦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增強,在煤炭開采技術、煤礦災害防治技術、煤礦信息化技術、煤炭洗選加工和轉化技術等方面成效顯著。并取得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世界先進水平的綜采放頂煤、千萬噸礦井建設、深厚沖擊層建井和大采高600萬t/a綜采成套設備等技術創新成果。
(5)煤炭經濟運行效益穩步提升。扭轉了煤炭行業長期虧損局面,逐步補還了煤礦安全生產欠賬,加大了煤炭資源有償使用、保護和治理礦區環境、提高礦工勞動保障和生活質量水平等社會責任成本。煤炭成本完整化機制已基本形成,煤炭行業利稅水平大幅度提高。
1.3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并不盡如人意,煤炭行業經濟運行效益的提高仍然依賴煤炭產量增長和價格提升。進入新世紀,在煤炭經濟的快速發展中,調整和優化煤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煤炭產業鏈經濟,大型坑口電站、現代煤化工、煤焦化和煤電鋁等產業鏈經濟迅猛發展起來,有些企業還建設了以煤炭產業鏈為核心的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煤炭行業非煤產業的發展速度超過了煤炭產業的發展速度。據對13家大型煤炭企業集團調查,煤炭產品銷售收入2009年比2006年增長179.4%,非煤產業銷售收入2009年比2006年增長368.8%,比煤炭產業增長速度快一倍多。非煤產業鏈銷售收入占全部銷售收入的比重,由2006年的19.01%提高到2009年的32.39%。但是煤炭產業鏈和循環經濟項目的經濟效益卻比較差,特別是2008年世界金融和經濟危機對其造成嚴重沖擊,大多數處于虧損狀態。煤炭行業經濟運行效益的提高,仍然是主要依賴煤炭產量增長和價格提升。
(2)煤炭資源約束和環境治理問題比較突出,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尚未建立。我國煤炭消費和生產強度持續增加,2002年以來,我國煤炭產量以平均2億多噸速度增長,煤炭資源和環境保護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我國東部地區煤炭開發已達到極限程度,增加煤炭有效供給主要靠晉陜蒙地區,晉陜蒙地區的煤炭產量增量占全國煤炭總增量的80%左右,給礦區生態環境保護帶來巨大壓力。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山西開展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政策試點,建立煤炭可持續發展基金,實施情況欠佳,難以形成促進煤炭工業可持續發展機制。全國主要產煤?。ㄊ?、區)大多都實施了礦山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政府與企業對如何實施有較大的爭議,尚未形成有效的礦山環境治理恢復機制。
(3)支持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力度不夠,缺乏明晰的戰略導向。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缺乏宏觀戰略導向,大型煤炭企業為了減少單一產品的經濟風險,投入巨資發展與煤炭緊密關聯的產業,但沒有形成煤炭產業優化升級的主導產業,在相關行業中處于劣勢地位。政府推動煤炭資源整合和小煤礦技術改造,把社會責任和經濟負擔轉嫁給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有些區域性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已成為地方煤炭行業管理的“二政府”。煤炭企業建設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對國家實施的優惠政策普遍反映“好看不好用”,難以落到實處,不解決實際問題。
2加快煤炭生產方式轉變的緊迫性
2.1煤炭消費增長速度趨緩,煤炭市場逐步轉向供給過剩
從國家層面看,“十二五”發展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并將進一步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因此,煤炭消費增長速度減緩是大勢所趨。預計“十二五”期間國內煤炭消費增長速度呈前高后低走勢,由前期每年增長6%左右下降到后期每年增長3%以下。到2015年,國內煤炭消費總量預計達到38億t?!笆濉逼陂g的煤炭供給,由于晉陜蒙地區的煤炭鐵路運輸制約逐步得到緩解,積蓄的煤炭產能將逐步釋放出來;煤炭資源整合與小煤礦改造增加的煤炭產能也將逐步發揮出來;大型煤炭基地和超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主要集中在該地區,西煤東調能力大幅度上升,全國煤炭供給能力呈現出逐步增強走勢。煤炭消費與供給走勢形成剪刀差,若不轉變煤炭發展方式,縮小剪刀差距,將打破我國東部地區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走勢,導致國內產煤地區煤炭供給過剩。
2.2煤炭產品要素成本和稅負增長壓力加大,經濟效益滑坡
“十二五”期間,將把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和改善民生作為基本立足點,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形成消費、投資、出口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消費在“三駕馬車”中居首。在煤炭產品成本中,人力資源成本所占比重較大?!笆晃濉逼陂g,雖然煤炭企業職工薪酬有較大增長,但是大多數企業職工薪酬仍然偏低,“十二五”期間煤炭企業職工薪酬的增長速度會超過經濟增長速度?!笆濉逼陂g,國家將陸續出臺資源稅改革措施,提高資源稅征收標準;研究出臺環境稅和碳稅,加大煤炭開采損壞生態環境的治理和恢復力度。煤炭產品制造成本、期間費用和稅收負擔的增長速度會超過煤炭價格的增長速度,經濟效益滑坡。
2.3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必須解決非煤產業的經濟效益問題
“十一五”期間,煤炭企業采用新建或兼并重組等形式,加快發展與煤炭緊密關聯的產業鏈經濟,非煤產業經濟規模迅猛增長,但經濟效益不盡如人意。除了投資興辦的電力產業經濟效益比較好,化工、建材、鋁業、機械、物流等非煤產業經濟效益都比較差,大多處于虧損或微利狀態。特別是一些新建的大型非煤炭產業項目,“十二五”期間進入還貸高峰期,給煤炭企業帶來很大的還貸壓力。應把扭轉非煤產業項目虧損,提高非煤產業整體效益,作為“十二五”煤炭企業和行業發展規劃的一個重點。
2.4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煤炭企業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
“十一五”期間,重點產煤地區大多數都對國有或國有控股大中型煤炭企業實施了聯合重組,對小型煤炭企業實施了資源整合和技術改造,大型煤炭企業集團跨地區開發煤炭資源的基本格局也已形成。企業實施擴張后要實現做大做強的目標,必須整合企業具有一定競爭優勢的內在能力資源,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按照企業面臨的新形勢,轉變發展戰略,創新管理理念,發展核心技術,提高隊伍素質,培育企業文化,完善組織治理,促進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3加快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基本思路
3.1要科學分析煤炭產業發展形勢,大力倡導和樹立轉變發展方式理念
“十二五”是我國經濟發展實現歷史性轉變的時期,既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態勢,又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我國政府已經提出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減排目標,并制定和實施相應的行動規劃,對煤炭工業當前和長遠發展影響很大。雖然今后10年我國煤炭生產和消費總量仍將保持增長態勢,但增長速度會逐步趨緩??傮w看,“十二五”期間,我國煤炭工業將實現由快速發展向平穩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只有積極倡導和樹立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使煤炭行業各個方面、各級領導和主管人員形成廣泛的共識,才能推進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一是要著力倡導和樹立煤炭科學發展理念,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綜合考慮煤炭資源、環境容量、開采技術、災害防治、煤炭運輸和市場需求等制約因素,建立煤炭科學產能觀念和評價機制,促進煤炭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二是要著力倡導和樹立煤炭集約發展觀念,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涉及多方面的內容,其核心在于盡快從粗放式發展中擺脫出來,逐步走向集約式發展路子,必須推進煤炭管理體制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支持煤炭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組。三是要著力倡導和樹立企業內涵發展理念,提升企業戰略管理、自主創新、管理創新、職工素質、企業文化和信息化建設等方面的內在發展能力。
3.2加快煤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構建新型煤炭供應體系
解決我國經濟發展對煤炭的過度依賴問題,必須推進經濟發展方式實質性轉變和發展低碳綠色能源,需要較長時期的發展過程才能實現這個戰略性轉變。盡管今后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逐步下降,到本世紀中葉仍將占40%以上,仍改變不了煤炭是我國主體能源的地位。要把加快煤炭產業結構戰略調整,構建與煤炭市場需求相適應的新型煤炭供應體系,作為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一是要加快煤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繼續加快大型現代化煤礦建設,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煤礦、不具備機械化開采條件的煤礦和不具備改造條件的小煤礦要逐步實施關閉,使大型煤礦產能的比重由當前的50%提升到70%以上。二是要加快發展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為依托的現代物流業,形成新型的煤炭儲配和流通體系。三是建立全國統一、開放和公平的煤炭市場體系,增加鐵路運煤能力,完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
3.3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方式,應著力推進現代產業的發展
煤炭產業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礦產資源開采和加工業。目前煤炭生產已處在接近頂峰的發展期,再過10年或更長一些時期,就會總體上進入穩定期。要把探討煤炭產業演進的方向,引導煤炭產業向現代產業快速發展,作為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性主攻方向。對現代煤化工產業的發展,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研究確定主要發展方向和政策措施,為煤炭產業升級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特別是煤炭資源條件較差的區域性煤炭集團公司,要順應煤炭工業改革發展和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潮流,在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現代煤化工、現代服務業等領域,在發展方式轉變中探索搶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逐步實現煤炭經濟的轉型和跨越性發展。
3.4外延發展與內生增長相結合,提高煤炭企業競爭力
要轉變煤炭企業主要依賴投資建設、兼并重組和整合小煤礦等外延發展方式,建立經濟發展的內生增長機制,遏制投資沖動,增強風險控制能力。一是大力推進科技興煤戰略,增加研發投入,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加快科研成果的轉化利用,推進煤炭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煤炭生產力水平,促進煤炭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性轉變。二是積極推進管理創新,煤炭企業的管理觀念和方法不適應企業快速發展的要求,已成為十分突出的問題,必須大力推進企業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專業管理和企業文化的創新,以管理創新提升企業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三是要提高職工隊伍素質,煤炭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既要培養和引進高素質人才,又要建立提高職工隊伍整體素質的長效機制,為轉變發展方式發揮支撐作用。四是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要整體規劃,分類實施,系統推進,逐步完善。要以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為目標,對財務、供應、銷售、人力資源和設備資金等專業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有效整合,提升企業內部控制和集約經營水平。
3.5加大政府推動和政策導向力度,促進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實質性進展
我國煤炭產業是以中央和省級國資委管理的重點煤炭企業為主體的,轉變煤炭經濟發展方式是以政府為主導的。地方政府管理的各類煤礦原煤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85%左右,地方政府加大對煤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推動力度,是煤炭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近幾年,山西、河南等重點產煤省把政府推動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實施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取得顯著成效?!笆濉逼陂g,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加大煤炭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導向和激勵力度,明確煤炭產業升級的方向和支持政策,出臺淘汰落后產能市場退出政策,加大煤炭企業在研發支出、安全生產、節能減排、環境治理保護和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增加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煤炭企業兼并重組和資源整合深化發展,促進全國煤炭產業結構和布局的整體優化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