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媒產業與智慧經濟融合的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前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科技發生了較大的變革,人們也改變了以往的生活習慣,采用新型的生活方式,此種發展情境下,傳媒產業應與時俱進,及時更新,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則分析了傳媒產業與智慧產業的特點,針對兩者的融合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措施,以切實提高傳媒產業的發展水準。
1智慧經濟與智慧產業的特點
首先,智慧經濟屬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包含著十分廣泛的內容,屬于優于傳統產業的高級形態產業模式,也是未來產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其次,互聯網、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速度較快,可以為智慧經濟與智慧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撐力量,促進其穩定發展。再次,新興技術產業屬于智慧經濟范疇,且與傳統產業融合的新興產業也屬于智慧經濟。最后,智慧經濟的生產方式發生了較大改變,由以往的規?;a開始轉向多元化生產。在生產環節,智慧經濟采用了先進的新興信息技術,實現了模式創新。[1]
2傳媒產業與智慧經濟融合的動因與理論基礎
2.1動因分析
當前我國的傳媒產業開始具備智慧經濟的特點,實現了轉型成績,不斷拓展豐富了智慧經濟的內涵,為智慧經濟與傳媒產業的融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傳媒產業與智慧經濟的融合動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當前產業發展的主要趨勢便是產業融合,隨著新興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產業加快了發展腳步,智慧產業屬于產業變革最終的發展方向。二是分析產業融合可知,傳媒產業使用信息技術可以提升服務質量,更為適應市場的需求變化趨勢,為傳媒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三是我國對互聯網與廣播電視的限制因素較少,產業競爭較為激烈,傳媒產業繼續在技術、產品等方面進行創新發展。四是隨著市場形勢的不斷發展,產業之間聯系更為密切,打破了行業壁壘,降低了交易成本,繼續實現智慧經濟與傳媒產業的有效融合。四是商業模式不斷更新,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分配,為智慧經濟與傳媒產業的融合提供了更多的依據。[5]由此可知,隨著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智慧經濟與傳媒產業的融合可以提升行業的競爭實力,促進其持續發展。
2.2理論基礎
在智慧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產業之間的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商業生態系統的競爭屬于產業融合的外在表現,為了更好的促進傳媒產業與智慧經濟的有效融合,其需要更多的理論知識作為依據。其中最為關鍵的則是信息平臺建構理論,為電子產業、信息技術產業以及傳媒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依據。信息技術發展的高級形態便是智慧經濟,且在其發展過程中,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屬于關鍵的組成部分。通過建立信息平臺可以促進傳媒產業的快速發展。由此可知,傳媒產業與智慧經濟的融合期間需要信息平臺建構理論的支持,并以此為依據針對性的指出解決措施[4]。
3傳媒產業平臺化路徑分析
在傳媒產業發展過程中,廣播電視以及報業集團采用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由組織架構、運作流程、業務體系以及人員素質等各個方面實現平臺再造,針對性的構建綜合信息與內容相互依存的網絡系統。同時,傳媒產業的網絡運營商主要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業務活動,因此應建設有線無線相結合且全程全網的雙向數字化網絡支撐體系,采用基礎網絡的平臺運營商。[2]
3.1廣播電視臺與報業集團實現平臺再造
首先是組織架構方面,相關工作人員應有效劃分生產程序與內容產品的部件,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且根據信息的主要形式設定職位,充分發揮各個部門的智能。同時,還應建立可以覆蓋各個部門與職位的網絡體系,促進內部人員良好交流,在智能觸控方面有效采用通訊技術與信息技術,實現協同生產,切實提高平臺的運行效率。除此之外,還應在平臺建設期間充分利用交互空間,實現資源的共享,并建設專門的循環利用平臺。其次是運作流程方面,應避免采用以往層層刪減的運行模式,應進行多層次加工,在共享協作的基礎上實現綜合統籌,促進平臺流程的順暢性,在豐富企業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等技術,促進傳媒產業的穩定發展。再次是業務領域,在智慧經濟的發展期間,傳媒產業英語廣告經營、發行播出等環節進行有效融合,在以內容為核心的基礎上,建立資源的動態開放平臺架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媒產業應拓展渠道范疇,做好與運營商以及終端廠商的合作項目,建立“一云多屏、多屏互動”的運營機制。最后,傳媒產業應不斷提升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做好組織結構與運作流程的更新工作,改變以往的人力資源配備模式,促進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智慧經濟時代下,為了促進傳媒產業的良好轉型,還應不斷培養新型人才,實現廣電業平臺的再造,為企業的發展培養同時掌握信息技術、市場運營以及采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切實提高傳媒行業的發展水平,增強市場競爭實力。[3]
3.2廣電網絡運營商的平臺化再造
在傳媒產業的升級期間,廣電網絡運營商應實現平臺再造,在遵循“三網融合”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平臺化的網絡運營模式,改變傳統的廣播傳輸方式,采用雙向數字化運輸方法,真正實現多邊交互聯通。在網絡服務方面,應強化技術改造工作,有效融合有線無線與全程全網,統一新型互聯網技術、寬帶通信技術以及數字電視網技術,為傳媒產業的發展提供多元化的服務模式。
4結束語
為了進一步促進智慧經濟與傳媒產業的有效融合,應在整合內外部資源的基礎上,加快平臺的建設腳步,促進其與更多的產業進行融合發展,在拓寬經濟發展空間的基礎上,真正提升傳媒產業的發展水準。
參考文獻
[1]陶喜紅.中國傳媒產業市場結構演變的趨勢[J].中州學刊,2014(2):168-172.
[2]楊正宇.當前國內外智慧經濟發展的基本形勢探析[J].杭州(周刊),2014(11):38-39.
[3]趙文晶,王馨慧.我國傳媒產業轉型期發展的新模式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3,35(2):104-108.
[4]蘇占才.傳媒產業與智慧經濟融合發展的分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17):32-33.
[5]高雪梅.大數據時代國內傳媒產業的挑戰與機遇[J].傳播力研究,2018,2(36):52.
作者:范廣智 單位:中共遼陽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