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經濟新常態與產教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了淘汰過剩傳統產業、加速新舊動能轉化、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新常態,縱觀世界各經濟強國,在其經濟轉型、發展、強盛的過程中,從來離不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基本辦學模式。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背景下,必須提升產教融合的深度、廣度和實效,以助力我國經濟的發展,據此,探討了如何通過聚集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四個方面的合力,將產教融合推向深入,進而使職業教育充分發揮其助力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我國經濟新常態;產教融合;路徑
1要充分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2013年12月10日,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上首次提出“新常態”的概念。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指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是: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益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并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在新常態下,我國產業結構中的第二、三產業的比重持續增長。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第三產業的發達興旺,我國經濟正在由原來第二產業主導向第三產業轉變,這種轉變對中國經濟增長、就業以及各個方面帶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第三產業具有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并存的特點,對于解決就業問題起到的作用非常巨大,而充分就業又可以進一步激活消費、拉動內需,保證經濟的穩步增長。職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屬于就業教育,所以職業教育必須適應經濟結構的轉變,并要很好的服務于這種轉變。
2聚集三方合力,深化產教融合
我國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但也要清醒的看到與經濟發達國家相比仍然還存在比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區域發展上還存在非常大的不均衡,經濟發展進程中過剩傳統產業仍需繼續淘汰、新舊動能轉化還需進一步提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待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力度還需加強。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在經濟發達國家已經得以充分證實,尤其是職業教育最為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把職業教育成為其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我國先后制定并頒布了一大批支持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在2014年5月2日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深化產教融合,鼓勵行業和企業舉辦或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2017年12月5日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將產教融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融入經濟轉型升級各環節,貫穿人才開發全過程,形成政府企業學校行業社會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從先后的兩個文件可以看出,我國已充分認識到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路徑———產教融合,結合我國的實際,若做好產教融合,需要集三方之力。
2.1政府要制定好頂層設計
從1996年5月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到2018年2月教育部等6部門頒布的《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20余年來,我國先后制定諸多支持職業教育,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法律和文件。但把我國與國外的關于職業教育的法律條文和政策文件做一個對比,從中很容易發現,我國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要求較為模糊,停留在“鼓勵”、“應該”等層面上,與國外的“必須”有較大差距。另一點是我國制定的系列優惠措施,無法補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在一定時間內的損失。因此,要使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實現真正產教融合,要切實做好頂層設計,通過政策、法律的明確企業的責任和義務,實現從現階段“強制措施”下的“被動執行”到下階段的“主動參與”。
2.2企業要承擔好社會責任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加強產業轉型升級、去過剩產能,在綠色發展的基礎上追求更大的經濟效益這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但企業作為社會的主要組成單元,在進行產品生產、技術改造、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盡到其該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參與職業教育、支持職業教育就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之一,職業教育發達的國家在國家法律中無一不把企業的這一社會責任做了明確的規定,將其作為對企業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目前的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為第一要務,對其應盡的社會責任考慮的不多,這也是我國目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一頭熱一頭冷”的原因之一,若要產教融合深入、校企合作做實,企業必須真正盡到社會責任,追求辦成“百年基業”,才能實現校企合作的學校、企業“兩頭熱”。
2.3學校要適應好企業要求
作為“雙主體”之一的學校是能否搞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一環。我國在經濟新常態下提出了加強供給側改革的要求,據此理念,學校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據經濟發展優化專業布局,職業學校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己任,與企業對接,前提是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對位,要及時跟蹤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二是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對位,隨產業轉型升級和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教學內容必須要有足夠的預見性,要能夠跟得上技術的進步。三是教師要具備足夠的企業經歷,教師的企業經歷可以及時將企業新技術、新需求帶進學校、帶進課堂。四是實習實訓設備與企業對位,目前令人尷尬的是,許多學校的實訓設備落后于企業設備,與國外最先進的設備在學校呈現鮮明的對比,設備之間的對位是進行產教融合的物質基礎。五是校企文化的融合,職業學校在加強文化建設的同時,一定要將企業文化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學校的時時刻刻受到企業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嚴先溥.第三產業占比持續上升意味著什么[N].上海證券報.2014-9-26.
[2]陳世清.什么是新常態經濟?[DB/OL].
[3]賈德民.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校企合作的困境與出路[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2-4.
作者:周偉 馮瑩 單位:德州機電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