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民間美術與非遺研究專業田野調研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21世紀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要組織各類文化單位、科研機構、大專院校及專家學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究”①的精神,基于此,我國高等美術教育亟需填補對非遺教育與研究的空白。2006年河北師范大學設立在一級學科美術學下的“民間美術”方向,更名為“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名稱和內容的調整使研究方向更加貼合時代的需要,非遺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民族的風骨與哲學交融其中。研究探討它的發展規律,對于繼承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促進新時期的文化藝術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走向田野—堅持田野調查的教學實踐
自古以來,民間文化難入典籍,所以研究民間美高校民間美術與非遺研究專業田野調研魏姝俊河北師范大學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就非常缺少古代先人的文獻參考。現存的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基層也大都處于瀕危狀態。我國許多文化學者也曾經提出:民間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民族民間文化與傳統風俗密不可分,它是本源的文化、母體的文化,是現代一切文化藝術的根基,應該積極開展走向田野的調研活動。從我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來,政府與國民對文化遺產、特別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認識到其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與社會價值。所以,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我們一代年輕學者的重擔,而其研究方法,必然是從學校走向田野和民間。走向田野的治學方法,主要用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屬于人類學范疇的概念,簡單來說,田野調查或田野作業是指到調查對象所在地通過勘測、詢問、交談、觀察、錄音、攝影、攝像等手段取得所需研究資料的方法。它不僅是依靠圖書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的補充,而且通過田野資料的收集和記錄,更加有效地構架出新的研究體系和理論基礎。相較而言,不同學科對于田野調查的依賴程度不同,有些學科田野資料的采集只是室內工作的補充,但有些學科資料的搜集只能靠田野調查。二十年前,我校民間美術這一研究生方向剛成立之初,相關學科建設及教材建設還處于低潮時期,學科建設一般以教材建設為支撐,沒有經典教材為依托,勢必影響學科發展,由此走向田野的教學實踐很大程度上代替了最基本的教材來統籌、說明和承擔相對確立的研究對象、相對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相對獨立的命題任務。民間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可以查閱的文獻很少,重要的就是田野實地調查,這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資料,必須引起高度重視。20世紀20年代,當河南安陽小屯出土的甲骨文在學術界引起轟動時,王國維先生提出了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即以地下出土之文物與古文獻記載相互印證,以考量古代歷史文化,成了一種公認科學的學術正流。河北師范大學魏力群教授主張在“二重證據”的基礎上再加上田野調查這一重要手段,提倡使用“三重證據法”去進行民美與非遺的研究。許多有價值的、歷史的、民俗的、文化的資料仍然鮮活地保存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有待我們去發現、去詮釋,去與地下出土之文物與傳世文獻相印證。“三重證據法”將會拓展我們的研究視野,豐富我們的研究內容,充實我們的研究手段。魏力群教授用他的研究經歷闡述了集皮影之實物、讀傳世之文獻、行田野之調查三重推進、印證的皮影藝術研究結構。既注重史料的全面性,又不為歷史文獻所囿,通過大量取自民間的調查資料,在系統整體、全面立體中把握皮影藝術的發展方向、脈絡和規律,從而對學界一些尚未解決的問題提出自己新的認識和看法。關于學科建設,我校多年來堅持把民俗學與藝術學的交叉學科新領域作為研究方向,制定了一整套科學系統的培養方案,填補了我國藝術教育領域的一項空白,結束了我校在此學術領域沒有專業理論人才培養的歷史。在教學工作中,密切關注此領域與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內在聯系,指導研究生在側重查詢歷史文獻和閱讀相關書籍的同時,更要通過自己大量的田野考察數據作為研究工作的重要支撐,做無人能夠替代的基礎性調研、普查工作,從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一教學方法,得到我國著名民俗學家、教育家烏丙安先生的多次肯定和贊賞,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大會中屢屢提及。根據教學和研究生選題的需要,歷屆研究生在校大約組織了四十余次的民間田野調查,其中包括皮影、年畫、剪紙、土紡土織、柳編、泥玩具、陶瓷等在內的數十個項目,指導學員撰寫了一批高質量學術論文,相關研究成果有的已經以專著或核心期刊論文的形式發表。“走出學校、走向民間”的田野教學方式使學科建設煥發出勃勃生機。田野調查對于教育領域來說是一種比較新的教學思路,學校的教研工作離不開田野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田野的方式,在非遺問題上具有廣泛的使用前景。各種非遺門類,都產生和造就出一定數量的代表性人物,在這些非遺傳承人身上,都展現著某一非遺文化的精彩篇章。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采訪調查,往往可以直接觸摸到那種非遺文化最為精髓的地方。另外,這些代表性人物多年事已高,存在著人亡藝絕的危機,對其實施全面采訪、調查、研究也是非遺保護的重要內容。田野調查的效果和質量取決于對環境的熟悉程度、對選題的認知高度以及對實踐的堅持長度。例如:鐘敬文先生沿著一條田野道路走出來,他二十歲左右時,從自己故鄉及周圍搜求民歌、諺語和故事開始,將其畢生精力獻給了民間文學、民俗學的研究事業,才終成為一代大家。走向田野—我校始終踐行著自己的教研理念,為教學和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對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上更加具有了方法論上的指導意義。
二、覺淺而躬行—研究生選題、田野考察與研究成果
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其特有的形式記載和闡釋著我國各民族最具特征的文化心理和價值觀念,因此,作為學術研究,它離不開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學、人類學等相關學科的共同建構。研究生開設的主要課程有人類社會學、民俗學概論、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文化遺產學、民間美術概論、民間美術發展史、田野調查實踐與調查報告寫作、民俗藝術鑒賞、論文寫作等。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是一門新興學科,從本質上看,是一種綜合性極強的文化事項,如果沒有多元的、立體的視角,就不可能客觀全面地解讀。通過跨學科基礎理論的學習,從而讓研究生系統地掌握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理論知識體系,通過對其具體事項的研究,來探究它的文化根源、分析它的2005年烏丙安先生應邀來河北師范大學講學美學本質與特征、探討創作規律與心理特點、研究它與姊妹藝術的協同關系、揭示它的發展趨勢,尋找其內在自律性和生存發展的外在邏輯等一系列問題。在研究生的選題上,與培養計劃密切相關,本方向研究生培養分為兩個階段:一年內以民間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理論知識學習為重心;余下兩年時間里,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題做重點深入研究,完成自己的選題,撰寫出碩士論文。這兩個階段都結合了大量的田野作業,前期是導師帶領大家設計路線沿途考察,預先做好準備工作包括資料的查詢、調查的選項、調查目的地、調查內容、調查問卷等。結合實地考察和實物分析,在反復的田野實踐中掌握田野作業的途徑、方法,最終能獨自完成策劃田野作業的工作步驟,完成清晰有實效的調查報告。歷次田野考察設計的路線有:探尋民間手工藝的傳承(廣宗土紡土織、魏縣藍印花布、磁縣面羊、館陶黑陶、玉田泥玩具、蔚縣剪紙、豐寧剪紙與布糊畫、勝芳花燈、曲陽石雕);太行民居訪民情(蔚縣古堡、井陘石頭村);走進民間繪畫之美(衡水內畫、武強年畫、辛集農民畫);鄉土里的民俗(蔚縣照月亮、暖泉社火和打樹花,井陘老母會);學術年會學習與采風(山西柳林、陜西西安、甘肅慶陽、湖南鳳凰、云南昆明、貴州施秉)等。我們的田野調查內容有的屬于兼顧大面做普查,對河北省內的具有代表性的選題做必要的了解和重點深入考察,同時注意發現所到之地資料以外的民間美術和非遺新內容,并思考其內在之間生發的聯系,特別要抓住民間文化深層的源頭,深析藝術、人文、民俗的關系。還有的調查則是抓住某一個選項做深入的、反復的調研活動。非遺的各個門類最可反映一個地域或民族的生活方式,它既有物質化、具象化的操作規程,又有精神化的深刻內涵,在田野調查中力求材料廣泛、內容翔實、觀察全面。立足點要高,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具體問題也要求深求細。田野報告要有內容、有問題、有分析、有觀點。導師特別要求我們從內心里虛下心來,實實在在地和民間百姓、民間藝人交朋友,從骨子里和他們做一家人,這樣才可以獲得實在的、廣泛的交流機會,這是從事民間美術與非遺研究最基本的素質。在導師的引領下,我們通過田野考察來探索博大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時,從最初的望洋興嘆、不知所措,逐漸對它的發生、演變、傳承、現狀等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同學間田野作業相互協調、合作的快樂讓我們終生難忘。
三、結語
2021年8月12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②(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提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出版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識教育讀本。在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課程,鼓勵建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特色中小學傳承基地。”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普及力度,也反映在近幾年高校的教學改革中,為加強我校的非遺教育而開設了與民間美術造型、民間美術鑒賞、民間美術實踐相關的必修課程和通識選修課程。讓為數更多的本科學生熟悉民間美術的發展歷程、品類特征、審美意蘊等,使學生理解民間美術獨特的哲學淵源、造型觀念、色彩體系等,無論今后是從事中小學美術教育還是繪畫創作都大有裨益,這是拓展師范院校美術教育的有益補充,也是弘揚與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高等師范院校是培養未來中小學教師的地方,開設的非遺課程不僅會全面提高學生對中國民間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認識、涵養和審美能力,也必將整體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而更加有信心、有能力面對未來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挑戰。《意見》中還提出:“加強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自主增設碩士點和博士點。在職業學校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師資隊伍培養力度,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和教學科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訓,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建設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實踐基地。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包括民間美術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由民眾集體創作、在民眾中世代傳承、為民眾所享受的文化。這一傳統文化事項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然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它卻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有的甚至遭遇到行將消逝的危險,挖掘、整理、研究的工作已經迫在眉睫。高等院校是非遺研究的陣地,高校的人文傳統、人才培養、信息平臺、研究機構、場館設施等都能為非遺的研究發揮靈活多樣、跨界融合的作用。高等院校理應加強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教育中的學科建設,深入開展學術研究,將這些流傳到現代的豐厚遺產,從跨學科角度做進一步梳理和研究,必將為當代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步履不停,且行且思。關注民間百姓的藝術理想和生活觀念,以人文的視角重新解讀那些典籍不載、正史不論的民間藝術,這些與百姓自然相伴、密不可分的民間藝術在某種意義上足以支撐一個民族的元氣。河北省是名副其實的非遺大省,截至2021年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公布,河北省共有16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然而全省對于非遺的理論研究還很薄弱,于知網上研究熱度趨勢圖便可看出,“非遺”時代的來臨催生出的研究熱度正在慢慢消退,很多國家級非遺項目研究成果近年呈下降趨勢,也有很多項目檢索不到任何與研究相關的數據。相關理論的匱乏勢必也會嚴重影響國家所倡導的“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貫穿國民教育始終”的非遺保護意見。非遺與教育縱深關系的發展也將成為今后的一個重要課題方向。
作者:魏姝俊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