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院校美術專業課程體系建設與人才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地方高校應結合本校的辦學定位和建設特色,依據新文科建設目標,提升辦學質量,增強學校的辦學特色,挖掘地域資源、名師資源,結合自身特色進行理性思考、科學規劃,從而一步步實現地方院校新文科建設目標。高校要將一門專精與一專多能并重,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根據實際情況推進課程改革。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學科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優化教學資源,鼓勵學生一專多能,構建更加合理的課程體系。
一、以新文科建設為理論支撐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校應當著力培養一流文科人才,消除功利、浮躁的辦學風氣,倡導學術自治、教授治學,建立學術共同體評價體系,重視教師的真實教育能力與教育貢獻,重視文科專業的辦學質量和特色[1]。地方高校應結合本校的辦學定位和建設特色,依據新文科建設目標,提升辦學質量,增強學校的辦學特色;挖掘地域資源、名師資源,結合辦學特色進行理性思考、科學規劃,從而一步步實現地方院校新文科建設目標。高校的發展建設離不開教師,應以人才培養指標為導向。教師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力量,高校對教師的培養、教學質量評價、職稱評定、獎勵制度等在有形和無形中塑造著教師。科學高效的評價體系會提高教學質量,增強教師的工作積極性。高校的教學質量與教師的學術視野息息相關,從藝術學門類中的美術學科看,學科前沿應隨著時代的發展、平臺和事業格局的變化而不斷調整。
二、以人才培養為導向的課程建設目標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繁榮,人們的生活水平和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從住房到交通再到日常生活用品消費,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以改善,生活品質得以提高。從社會需求角度看,人們對美的要求和標準也越來越高。這種要求往往是雙向的,一方面是基于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美育、產品美學對消費行為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獲取的渠道更加多元,人們的審美標準也變得多元化。在生活中,人們對美的需求日益增長。除了產品的使用功能,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產品設計的審美功能。將美學與多學科融合,滲透生活的各個維度,可以拓展美學的應用場景。隨著文化的日益繁榮,無論是高校學術范疇中的美術教育還是當代藝術,美術的邊界都在不斷延展。數字時代的到來促使很多新的學科出現,學科之間不斷交叉、融合,生活場景不斷變化,這都使美術融入生活的角度發生了變化,多種復合因素的影響對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多元化的,有利于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探索學科前沿,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人才。從這個角度看,高校需要在原有的課程體系下有針對性地調整人才培養策略,從而使畢業生在未來就業時更好地為社會服務。2021年8月9日,教育部發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申報材料公示》,完成本年度專業申報工作,涉及各高校申報國家控制布點專業306個,涉及215個藝術類專業。其中,中央美術學院生態危機設計專業所屬門類為藝術學、設計學類,生態危機設計的研究與設計內容涉及極端天氣、災害、生物多樣性、新生物材料、新能源研發,關注生態、關注人的生存環境的變化,未來會為新材料研發公司、研究所、合成生物學與設計交叉領域、景觀規劃設計、環境設計類公司、有關氣候變化的政府職能部門提供人才。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專業作為新型專業,主要培養大型文化活動、慶典、展演需要的科技藝術人才,為數字新興行業培養互聯網、交互媒體、混合現實、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在教育領域,建設科藝融合、全面育人的高質量美術教育體系,助力高校教學科創、科普美育、兒童創造力開發、科技藝術博物館教育等。中央美術學院社會設計專業,主要培養城市更新與城鄉融合設計領域、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設計、企事業單位的社會責任與產品創新領域、鄉村振興、設計助力脫貧領域、美術館及設計博物館領域、教育機構、養老機構、社會設計研究及社區設計方法的理論研究等方面的人才。社會設計凸顯了美術多元發展的現象,能夠多維度地參與社會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生活。北京電影學院虛擬空間藝術專業主要培養電影、電視、新媒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所需人才。該專業畢業的部分學生成為我國大型數字影視制作企業的骨干,如就職于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水晶石數字科技公司、BaseFX等;部分學生成為科研院所的研究主力,如就職于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部分學生成為高校相關專業教學骨干,如就職于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印刷學院等;還有少部分學生選擇創業,成功創建數字創意企業,為行業創造就業機會和產值。青島電影學院、四川傳媒學院、河北美術學院、山西應用科技學院開設跨媒體藝術專業,主要培養圖像、音頻、視頻等跨媒介、跨平臺的新興學科人才,為多學科融合提出新的解決方案。跨媒體藝術是隨市場發展需要應運而生的。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前所未有地增多,人們更加需要優質的視頻資源。據統計,2021年視頻內容的播放量首次超越了圖片內容,市場預測未來優質視頻資源的生產者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綜上所述,全國院校在學科建設方面應緊跟時代,調整培養方向,多元地參與社會建設和發展。
三、地方高校發展與學科建設
地方院校建設發展應充分考慮地域經濟、文化、政府規劃等因素,調動可利用資源,緊跟國內學術發展、社會就業前景,積極地開展學科建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會帶來地方教育資源投入存在差異,高校需要優化管理,利用各種資源,充分調動一線教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教師愛崗敬業的精神,鼓勵有熱情的教師開展教學改革,通過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的優化和第二課堂的開展提高教學質量,優化資源配置。其一,設計學類課程建設。受數字媒體發展的影響,在以往的美術設計課程體系基礎上,設計學類課程的學科應用場景得到拓展。設計學影響文創、材料、媒體等產業的發展,VR(虛擬現實)技術平臺的開發更為視覺藝術打開了新的應用場景。設計需要應用數字技術,而未來美術可能會設計一種生活方式,或關注一個問題并給出一整套的解決方案。其二,美術學類課程建設。當下,除傳統意義上的中小學美育、大學的美術課程外,美育正向更多維度發展,國家對文化、美育的重視促進了美育質量的提高。國家“雙減”政策的出臺大大減輕了文化課教學壓力,不僅校內教學改革受到影響,而且校外學科類辦學也受到嚴格管理和控制。同時,國家鼓勵校內外藝術類課程的開設,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于美術學類的學科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雙減”政策的出臺對高校美術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新問題,如何與社會美育需求接軌培養美育人才,美育人才的培養目標應如何調整,未來美育的發生場景是怎樣的,都需要高校在積極參與美育的過程中思考。當下,長視頻平臺、短視頻平臺、微信平臺、在線教育平臺的內容質量越來越高,線下繪畫研修班、藝術游學、美術館公益講臺、美術家協會公益活動推動著我國的美育進程,同時也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練應用多媒體設備、在線教育平臺、移動端App是數字時代對美術從業者的新要求,高校在傳承優秀文化的同時,需要與時俱進地開展新媒體平臺應用相關課程實踐,使專業技能的實際應用場景變得更加多元。2021年,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聯合印發文件,提出加強教育交流合作,推動三省一區高校開門辦教育、開放辦教育。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推進高校學分制改革,完善校際學分認定和轉換制度,使30萬名左右大學生可跨省跨校修讀1000門左右精品課程。跨校、跨省選修要求豐富教學形式,建立共同的學習平臺;采用更加靈活的課程考核與學分認定方式。如,有的學校允許學生用“跨校修讀”沖抵實踐學分、課外學習任務等。這些都是推進跨校選修的有益嘗試[2]。開放的慕課實踐教學環節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高校美術專業可以利用科學的實踐環節設計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繪畫專業可以開展主題性創作、繪畫展覽、學術講座,使學生更多地接觸學術前沿信息,通過不同的側面,更全面地了解所學專業。高校可以組織學生服務地方,開展公益美育活動、藝術節、美術作品展、公益講座等,參與地區發展,發揮學生專業特長,使其在實踐中感受生活,到社會中感受美術與多學科的融合,了解美術如何參與生活的具體場景。如,高校可以舉辦公益美術作品展、少兒美術作品展、工藝品展覽等,讓學生參與策展、海報設計、展會布置、微信公眾號平臺宣傳、視頻錄制、攝影、燈光設計、軟裝搭配、現場互動、后期社群建立等一系列工作,在這些工作過程中了解自己的興趣所在,從而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有進一步的規劃。優質的慕課資源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優秀教育資源的傳播,優化地方院校的課程體系。多平臺慕課資源共同發展,有利于促進課程資源迭代。高校需要將“一專”與“多能”并重,對于課程體系的建設不能“一刀切”,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分析。一方面,傳統課程貴在一門專精,保存并傳承傳統文化的原汁原味;另一方面,為了更好地服務社會,學科發展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應鼓勵學生在“一專”的基礎上做到“多能”。教師需要探索更加合理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資源,結合實際開展教學改革。這些都不能是空談,很多教學改革要在5年甚至10年后才能看出成效。因此,高校始終要以人才質量提升為教學改革指向。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產業的快速迭代,使一些傳統產業沒落,而新興產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出現。在當今社會,高校師生要保持終身學習的態度,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
參考文獻:
[1]北京青年報特約評論員.新文科建設要做到三個“新”[N].北京青年報,2019-05-21(2).
[2]呂京笏.跨校選修更精細學生才能更驚喜[N].中國青年報,2021-06-23(8).
作者:張軍 譚昆 單位:佳木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