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程序算法對美術學專業建設啟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數字化生存”的社會變革為美術學學科的概念范疇帶來了更大的拓展空間,加上年輕人敢于嘗試,從數字圖片摹寫開始到虛擬空間繪畫創作,基于美術的計算機程序算法語境由此顯現。數字作品的出現不僅促進了美術學專業課程教學思維的變革,而且為新文科建設過程中美術學專業打破邊界壁壘、促進學科融合提出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新文科;美術學;程序算法
數字媒體藝術人們常說“4G改變生活,5G改變社會”,移動通信網絡技術的迭代加速了“數字化生存”時代的發展。最明顯的現象是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部分年輕人尤其如此。可見,以智能手機等計算機數字設備為端點的“互聯網+”已成為人類感官延伸和社會生存的需要[1]。2013年,隨著移動通信運營商對4G技術的大力推廣,智能手機迅速得到普及,各類App的出現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使勇于嘗試的大學生開闊了學習視野。在美術學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中,數字技術輔助藝術創作的現象使教師產生了新的教學思考。2020年11月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上發布的《新文科建設宣言》,更是明確了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入融合的發展方向。筆者結合自身近年來“美術學+數字媒體藝術”的教學研究和實踐經驗,探索計算機程序算法與美術學專業課程交叉融合的可行路徑[2]。
一、跨界算法語境的顯現
在數字時代,算法其實是一種邏輯演繹方法的思維,程序代碼就是其思維過程的順序結構和語言表達式。從深層意義上看,人們日常使用的數字產品和信息,或多或少都有程序算法的影子。美術生常用的AdobePhotoshop、AdobeIllustrator等圖像處理和繪圖基礎軟件的所有功能,也都是后臺程序算法的界面體現。但這種通過封裝加密的程序算法邏輯呈現出的都是模塊化的工具和菜單,以供用戶選擇,對學生的思維和創意方式并不能帶來實質性的影響,就如在色彩繪畫實踐之前,學生需要思考選擇怎樣的顏料、畫筆和紙張一樣,相關軟件中只是多了一些新型數字工具和材料而已[3]。由于美術學專業傳統課程大多注重手繪、手工技能的訓練,學生對計算機數字設備的依賴不如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那么強,個人電腦并不是必須配置的。然而,隨著智能手機功能不斷豐富,生活方式的改變對美術學專業學生的學習和創意構思帶來的影響難以回避。智能手機的實質是互聯網信息的移動終端接口,其優勢是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不僅給藝術學習提供了隨時隨地的信息支持,而且使學生在發達的網絡購物、快遞物流等“互聯網+”行業的幫助下,能夠利用新型的材料工具。除了在繪畫類課堂上對著手機里的數字圖片素材摹寫,學生還形成了敢于嘗試的自覺,如,在立體構成課程作業使用的材料工具中,已經出現了LED流水燈、微電機、感應器等電子模塊,甚至還有學生使用了3D打印技術。運用這些材料工具創作的作品與使用卡紙、筷子、膠管等傳統材料創作的大不相同,視覺效果強烈,藝術感染力倍增,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對這些新型電子材料和數字設備工具的運用只是偶然的模塊選擇與組合,學生還沒有獲得編程控制的能力,尚未形成程序邏輯意識,但這已經為美術學與計算機、電子科技的跨界教學提供了算法語境,使培養學生的邏輯演繹思維在美術學專業教學中成為可能。
二、隱藏在網絡背后的計算
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輔助美術學專業學習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但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在繪畫類課程教學中,師生時常遇到這樣的尷尬:當學生想要通過互聯網搜尋一些名家大師作品以供臨摹借鑒時,搜索引擎優先推送的竟是一些水平低而媚俗的“行畫”或高仿作品,這樣的信息有時甚至充斥整個頁面,導致學生無從選擇。正在培養審美認知的學生由于鑒別能力有限,容易被誤導。除了商業營銷廣告的植入,當今互聯網還熱衷于根據用戶偏好推送信息,這在為用戶提供個性體驗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戶的信息視野,美術學專業學生亦深受其擾。這類網絡信息服務商為了提高流量和影響力、壟斷行業市場,強制獲取用戶隱私信息權限(如通訊錄、地理位置、行程記錄等),從而根據用戶個人喜好通過AI算法進行偏好推送。這樣容易把部分缺乏分析、認知能力的學生引入個人喜好的“籠子”,導致其視野受限,阻礙了其進步。諸如此類的互聯網現象為美術學專業教學提出了新的命題。解決以上困擾的方法,是讓學生懂得網絡信息算法邏輯的常識,增強分析判斷能力,熟悉互聯網信息的使用技巧。如,在輸入搜索關鍵詞時,盡量繞開搜索引擎算法邏輯常用的詞匯,輸入多個更為具體的藝術特征詞匯并使用空格符,等等。
三、算法為美術學賦能
近年來,“賦能”成為流行詞匯,筆者認為該詞來源于程序算法中“賦值”(賦能量值)的概念,用在美術學專業建設方面,其實就是“美術學+”。上文指出的容易誤導美術學專業學生的網絡信息,與前文提到的AdobePhotoshop、AdobeIlustrator軟件同理l,都是后端程序算法在前端界面上的呈現,只是二者存在單機與網絡的運行環境的區別。面對這樣的數字生產工具和信息資源,學生可以獲得軟件和信息的應用能力,卻存在軟件框架下選擇固化、思想創意難以完全自由表現的問題。既然美術學專業教學相關的跨界程序算法語境已經顯現,那么教師應該思考如何面對這一挑戰。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從同屬于藝術學科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程序設計課程中尋求啟發。教師秉持積極態度,可以使美術學專業在“數字化生存”的競爭中獲取主動權,創建“美術學+”學科體系。涉及美術圖形的數學計算在傳統的美術學專業課程實踐中并不少見,在平面構成、VI設計等圖形設計類課程的作業繪制過程中,都會運用一些簡單而嚴謹的幾何運算法則。教師也常常會在教學過程中提到黃金分割、黃金比例、黃金曲線等形式法則,這些都是數學計算與視覺審美結合的創作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更加大膽,嘗試在美術學專業的部分課程與程序算法之間進行教學互動。這時,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要學習編程,其實并非如此。筆者曾經承擔美術學與數字媒體藝術兩個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工作,深感二者在視知覺與程序算法方面的差異和局限。這兩個專業擁有相同的藝考生源,錄取分數線相近,學生基礎能力相當。依據現行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要求,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需要體現科學和藝術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具備相應的程序設計基礎能力尤為重要,也是該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對于美術學專業而言,打破學生視知覺的審美局限,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眼界和思維,是適應新文科建設的需要。然而,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不同的是,針對美術學專業學生刻意開展程序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是不現實的,也容易引起學科界限的混亂,給學生帶來一定的困惑。因此,教師應當思考既能讓學生體會程序算法的創意優勢,又不用學習編程的教學方法。幸運的是,軟件工程師已經為教師準備了諸多解決方案。如,ProcessingIDE的第三方插件ArtStation可以導入任意圖片,用戶使用簡單繪圖工具描摹后,即可一鍵生成Processing程序代碼。就算是完全不懂編程語言的人,也能夠通過修改參數擁有屬于自己的程序設計與算法,獲得意想不到的圖形藝術創意效果。再加Mixly,用戶只需要通過拖動一些簡單的拼圖模塊,便能自動生成相應的Arduino程序代碼,且不會編程也能直接入手。Mixly可以用來控制、修改上文提到的立體構成作品的LED流水燈、微電機、感應器等電子元器件的工作程序,以滿足創作者藝術表現的需要。類似的圖形化編程工具軟件還有Scratch、Mind+、Minibloq、mBlock、S4A等,學生可以根據具體功能或個人喜好選擇使用。如今,越來越多諸如Processing、Arduino實用而免費的開源軟件把程序算法的主動權交給了用戶,為美術學習和創意實踐提供了廣闊的舞臺[4]。可以預見,通過一鍵掃描傳統美術畫稿便自動編譯出程序代碼,然后簡單操作就能修改程序算法,再生成新的藝術效果的技術必將實現。教師需要思考如何在課程教學中發揮算法邏輯思維的潛力,為美術學專業建設賦能。近兩年,互聯網上有個名為《AnnaDeamBrrush》的系列視頻十分流行,它來源于VR(虛擬現實)藝術家安娜.日利雅娃的虛擬繪畫作品。這里,筆者之所以說它是“繪畫”而不是“設計”,是因為安娜.日利雅娃的很多作品在本質上移植了印象主義的繪畫靈感、技法和風格。把印象主義畫家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的作品《花園里的妮妮》(圖1)與安娜.日利雅娃的《與夏精靈聊天》混合真人畫視頻截圖(圖2)并置比較,觀者可以發現不論是筆觸還是色彩,二人的繪畫語言風格都驚人的相似。這得益于VR程序算法工具的強大支持,安娜.日利雅娃的虛擬繪畫作品是探索傳統美術與數字科技融合的優秀成果。
四、結語
數字科技的強大算法超越了人們的常識,其發展也給美術學專業的教學和創作實踐帶來了變革。筆者期待超高級程序語言的建立,讓更為復雜的程序算法從代碼中解放出來,完全實現跨越美術與算法、人工與智能、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從而使“數字化生存”時代的美術學專業教學,不論是繪畫、設計實踐還是理論課程教學,都獲得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天翼.編程教學在藝術教育中的實踐研究[J].藝術科技,2019,32(1):17-18.
[2]邱雅慧.基于新文科背景的高校美術教學改革研究[J].美與時代(中),2021(6):87-88.
[3]薄一航.用另一種方式去繪畫藝術類學生初觸計算機編程的教學探索[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7(2):154-160.
[4]徐冉.“算”出的平面藝術——淺析計算機編程在平面藝術創作中的應用[J].大眾文藝,2015(21):140.
作者:易曉浪 單位:六盤水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