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核心素養時代的美術教師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當前,科學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大數據、云計算等核心技術不斷完善,機器人在逐步取代重復性勞動職業,甚至正日漸威脅著“知識傳遞、技能傳授、價值傳承”的教師職業。教師在時代教育使命和壓縮生存空間的矛盾交織下,需要具有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承擔起迎面而來的挑戰。文章對新時代美術教師應具備的素養進行探討,從而響應時代的召喚,能夠承載核心素養的使命。
一、核心素養時代的教師
(一)超級教師的內涵
作為教師,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不僅有人工智能機器人的大數據讀取和輸出,輔以精良的算法體系,便可生成一套完善的、即學即用的、適應核心素養時代的教學內容;還有一大批“互聯網+教育”的線上視頻、直播教學等創新模式,形象生動并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輔助課程體系。教師作為社會中實際存在的職業,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空間壓迫體驗。如從純粹的理性化知識和教學實踐狀況來看,教師的職業并不具備競爭優勢,那么,探討教師在逐漸壓縮的生存空間中的生存問題,就顯得格外有意義。我們所提到的“核心素養”時代,其教育本質是培養學生能夠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具備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其中涉及邏輯思維、分析、綜合、推理、演繹、歸納和假設等高階素養①,同時也會運用到識讀、記憶等基礎素養。在現代科技社會AlphaZero的出現,其訓練30個小時后就已經超越了傳奇性的AlphaGo,能從海量的數據學習過程中自主調整神經網絡的參數,實現自我迭代。相信不久,這樣的技術同樣能夠滲透到教育領域,以其強大的算法引擎為依托,創造出“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的知識綜合體——超級教師。然而,雖有強大的算法引擎為支撐拓展自主神經網絡的適應性調整,但尚且不能對未數據化的事物做出分析、判斷,主動性生成認識,也未涉及人類獨有的情感領域,并且還未形成超強的人工智能對外施放“神經元”,擴大群體性的認知范圍。從教育的角度來說,超級教師是學識淵博的學生,而非教師。因此,教師作為兼具理性知識與感性情愫的綜合施教者,以及當前教育環境下較為穩固的主體之一,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是教育事業的關鍵。筆者認為,在超級教師產生之前,教師將會不斷在認知與創造、傳承與創新、溝通與啟迪等方面繼續存在于“教育”框架下。
(二)核心素養時代教師的特點
核心素養時代是為了適應科技快速迭代、社會經濟生活高速發展,以“適應生存、優質生活”為本,培養“能互動地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群中進行互動、能自律自主地行動”②,并“兼具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雙重功能”③的實踐性教育時代。在我國很多地區,更多體現在“自主發展、文化基礎、社會參與”三個維度的教育方向。作為教育從業者,在面對諸多教育訴求時,必然要審視自身所具有的能力與優勢,發揮教育的長板效應。因此,在探討未來需要什么樣的教師時,自然離不開核心素養的時代使命。
二、核心素養時代美術教師的素養構建
美術,在以往都是作為閑置課程隱身于校內的課程表中。隨著藝術類課程逐漸納入中小學的學業水平測試體系,美術課逐漸被重視起來。
(一)創設課堂活動,創新教學形式
美術,作為兼具技術性與藝術性的課程,其在傳統和未來的界限其實是模糊不清的。我們并不能草率地將技術性的繪畫、雕塑等歸入傳統課程,也不能將運用多媒體、新材料的新型課程劃為未來的趨勢,二者在美術課程中并不矛盾,那么美術教師也并不能簡單地劃入傳統型或未來型。由此,我們不妨將核心素養引入其中,觀察課程是否圍繞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塑造學生的必備品格。同時,美術作為學科性極強的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必然會圍繞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來開展教學[1];也會從課程深處的大概念入手,將課題的基本問題和課程的情境問題,以組織活動的形式開展教學。這區別于先前的“導入——授課——講解——運用”體系。甚至,從課程評價的角度來看,亦可以是否有形成性評價、具體的評價量表等因素作為參考,區分傳統與未來的界限。美術教師在授課之中應打破學科界限,圍繞核心素養來實施教學,必然會形成另一番課堂呈現效果。那么,課堂活動能否作為區分傳統和未來課堂的明顯界標呢?筆者認為,其一,課堂活動在課堂上更多會實現翻轉式教學的效果,即教師作為課堂的掌控者和參與者,以誘因形式存在,誘發學生對知識的深入探究,并將知識融入活動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和非認知性的素養。學生能夠在綜合運用知識的前提下,參與到不同活動過程,增強其區別于他人的“獨立競爭能力”④。其二,課堂活動能夠融合核心素養時代所提出的情境問題,模擬現實情境狀況,給予學生最真實的體驗。借由課堂活動的有效設計,開展學科內的知識鏈接、學科外的跨越聯合,在培養學生美術核心素養的同時鍛造其綜合素養能力,并進行有效的知識遷移、情境遷移、能力遷移。其三,課堂活動有別于課堂互動。課堂活動作為多元參與的主題式教學方式,與課堂互動的短暫性、即興性是有本質區別的。活動是針對主題設計綜合性互動方式,包括角色模擬、游戲體驗、語言邏輯等多種方式,融合“寓教于樂”的教育理念,讓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快樂成長[2]。因此,在尚未實際量化考證課堂活動對美術教學有促進作用的前提下,持“課堂活動是區分傳統與未來課堂的界標”觀點是不嚴謹的,故筆者從翻轉式教學的授課理念剖析其教學主張,歸納得出課堂活動的界標地位亦是值得商榷的,在此僅做探討之用。
(二)承擔美育要求,承載時代使命
美術教師作為學科特點鮮明的教師團體,宏觀來看,是以美育的宏觀目標為導向,提升公民美育素養的重要組成力量,同時,也是繼承、創新美育價值的綜合體現。微觀來看,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融入課堂教學活動當中的能力是美術教師必備的“核心能力”。其一,專業技能的競爭能力。美術教師作為學科特點鮮明的師資團體,有別于其他教師的能力。技法的傳承和發展是美術教師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之一。其二,美學素養的深厚積淀。美術教師在課內、課外均承擔著美育的責任。作為美學的“輸出源”,深厚的美學素養積淀是其源源不斷輸出美學思維和觀點的隱性邏輯支點,也是必不可缺的源頭。正是由于對美有足夠多大數據的支持,才能夠具有超強的審美判斷能力,繼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美育教學。其三,對美的敏感。美就存在于每個人的身邊,存在于世界的各個角落。美術教師具有發現美的眼睛,時刻保持新鮮,對美的敏感,從生活中不斷獲取美的素材,與他人分享,從點滴生活入手,為全民美育的教育理想不斷貢獻美術教師的綿薄之力。其四,跨學科、跨平臺、跨時代的綜合運用。美術教師作為視覺藝術的直接施教者,在核心素養時代的教育追求已不純粹是對美術技法的掌握和運用,其表現在以美術學科為平臺,兼顧各學科技能的綜合性素養提升、遷移和運用。因此,美術教師在該教學環境下,應具備跨學科的鏈接能力,能夠在實施教學設計的時候,從學科本體入手,輻射各學科綜合性設計。同時,以異位角度看待美術學科,綜合新科技力量,從新情境入手把握時代對美術素養的需求。此外,從高位角度俯視美術學科的教學特色,應跨越時代的界限,既有傳統形式的典范事例,也要有新媒體技術參與的創新型美術手法,給予學生豐富的視覺體驗,積累充足的視覺數據。
結語
核心素養時代的全民美育有了劃時代的嶄新發展。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核心素養時代伴隨著新興科技力量崛起已經到來,教師團體作為承載21世紀全民美育任務的美術教育從業者,將響應時代的召喚,承載核心素養的使命,徜徉在教育理想與現實之間。
參考文獻:
[1]尹少淳.核心素養大家談[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
[2]周培植.好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作者:閆穎 單位: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