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美術學專業雕塑基礎教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我國,美術學專業是師范類高校中比較特殊和重要的專業,也是藝術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雕塑基礎是美術學專業重要的必修課之一,推動雕塑教育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該文從美術學專業的基本定位切入,闡述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探究師范類高校雕塑教學現狀與面臨的問題,提出雕塑基礎教學轉型新思路,包括加強雕塑課程與其他學科專業之間的聯系、融入傳統文化、基礎與創作并行、利用地域文化優勢。結合學校、學生、專業三者的特點,完善課程設置和內容,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雕塑基礎課程的作用。
關鍵詞:師范類高校;美術學專業;雕塑基礎
在現代高等藝術教育語境下,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是國內美術院校的重要專業。近年來,高校藝術專業持續擴招。除專業藝術院校外,很多綜合性大學也相繼開設了雕塑專業,其中不乏師范類高校。當前,師范類高校雕塑教學與時俱進,緊跟高等教育發展步伐,成為高等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構架日趨完善與壯大的同時,雕塑藝術也取得了質的飛躍。根據目前國內藝術教育現狀,雕塑專業主要集中分布于專業美術院校,大部分師范類高校還未設置該專業。但在美術學專業教學過程中,因自身的特殊性,雕塑基礎課一直是該專業的必修課之一。
一、美術學專業基礎課程的定位
傳統意義上,美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是為地方中小學美術教育培養師資力量。其源源不斷地為我國中小學輸送大批優秀的美術教師,使我國的中小學生在接受美育方面得到了保障。美術學專業可以說是我國全面提高人們美學素質的基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國中小學美育雖有部分體驗課,但以鑒賞課為主,更傾向于理論授課。這就需要教師相對全面地掌握美術學學科各個方向的知識,不僅需要掌握中外美術史相關知識,能夠厘清藝術文化的發展脈絡,而且在專業技能上,需要掌握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水彩、書法、篆刻等領域的相關技能。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對美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以上領域外,教師還需要掌握攝影、設計等領域的技能。因此,以往單一的授課方式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迫切需要調整。雕塑課不僅僅是美術學專業的常規造型課程,作為三維立體的造型實訓課,雕塑課程和平常的繪畫課程存在較大的區別,最大的區別在于維度上的不同。在繪畫課程教學中,學生是在二維的平面畫布上,利用慣性視覺經驗,通過物體明暗和透視關系營造虛擬的三維效果。而雕塑課是讓學生通過雕塑練習,直接地開展立體造型的訓練,使學生對物象形體在空間位置上有更直觀的了解與認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運用三維的觀察方法觀察事物,更立體、更全面地認知繪畫對象,這有助于其在繪畫過程中表現描繪對象的形體。這加深了學生對形的理解,在無形中也會對其繪畫技能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
二、師范類高校雕塑教學現狀和面臨的問題
國內部分師范類高校已經成立了雕塑專業。東北師范大學是目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學校,其雕塑教育發展較早,于1990年就設立了雕塑專業,不論在師資還是在教學硬件方面都有著較為優越的條件。但一些院校非雕塑專業的雕塑課程與藝術院校共用同一種教學模式和課程,往往導致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和授課環境下,教學效果難以達到預期。當前,國內雕塑專業雖然發展較好,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然面臨著一系列問題。
1.依然保持以往的教學模式,基礎教學以具象寫實泥塑教學為主
近代,大批學者遠渡重洋留學。其中,留法的學者對我國雕塑教育有著重要的影響。一些學者開展創作、創辦雕塑系,并借鑒和引用法國的教育模式與課程訓練內容,奠定了我國現代雕塑發展的基石。現代雕塑教學以“頭像—胸像—人體—著衣—創作”為主線,通過具象寫實的方式進行訓練,這一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目前,具象寫實是美術院校雕塑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貫穿學生的學習生涯。而在現代雕塑多元化發展的今天,藝術家的創作手法十分豐富,具象寫實已經不再是雕塑創作唯一的表現手段。從世界范圍內比較重要和有影響力的現代藝術展覽看,抽象藝術作品已然成為較為常見的表現形式。而從我國部分院校的課程設置和授課內容看,雕塑教育中存在對抽象藝術不重視的問題。基于此,雕塑教育需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增加抽象雕塑的內容,使學生對雕塑有更全面的認識,同時掌握更多、更豐富的雕塑技能,為藝術創作做好準備。
2.理論與實踐脫節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各門課程的學時分配可以看出,學校和教師基本采用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教學策略。目前,部分高校教學傾向于開拓現代藝術,注重美術實踐的探索性和創造性。而一門課程的學時有限,如果一味強調實踐,理論方向的教學有時會被忽視。雕塑基礎教學也面臨這一困境,因課時原因,部分教師往往是先簡單地為學生講授雕塑的發展概況,后把更多的時間留給雕塑制作板塊教學,以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雕塑實踐和體驗,掌握雕塑制作的基本技能。當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之后,在中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課程多為鑒賞課,以理論為主、實踐為輔。這種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日后工作內容重點不匹配的問題,值得院校反思雕塑基礎教學課程的設置。
3.審美標準缺乏傳統藝術韻味
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在審美追求方面有著不同的視角。中國藝術講究意象,西方藝術講究鏡像,這在古代藝術作品中得到印證。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現代藝術思想涌入中國,給我國藝術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鮮感,部分藝術家在創作中更加注重對個人情感的表達。西方藝術的部分思想、審美標準、表現形式等影響著我國藝術家,雕塑領域也不例外。加上這幾十年來,我國美術院校的雕塑系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多借鑒西方雕塑教育的模式,部分學生以西方藝術的標準進行學習,其作品中的形體結構、比例動態、空間關系等方面的審美缺乏中國傳統藝術特有的韻味。
三、雕塑基礎教學的轉型新思路
1.加強雕塑課程與其他學科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
這是一個專業交融的時代,在當代藝術語境中,各個專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很多藝術家在做不同的嘗試,其作品并不是運用單一媒介完成的,難以被歸為某一畫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進行探索與嘗試,重新整合授課內容,打破單一的課程教學模式。如,對于素描基礎與雕塑基礎兩門看似毫無聯系的課程,如果教師能夠將其交叉融合,讓學生在平面和立體的學習過程中不斷轉換思維,往往會事半功倍。因為在素描課程中,學生是在二維平面的畫紙上塑造形象,這訓練的是學生單一視點的能力;而雕塑訓練的過程需要學生從多角度觀察、表現對象。總的來說,專業交融的授課方式能夠有效解決單一課程授課帶來的問題,能有效呈現專業間的互補性,也能夠很好地解決部分學生對形體空間把握薄弱的問題,同時加強各個課程間的聯系。
2.融入傳統文化
在以往的教學中,部分教師主要采用西方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中國傳統藝術方面的傳授。讓傳統文化走入課堂,既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又能拓展學生的美術知識結構、開闊其視野,讓學生在感受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提高對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這才是美術教育的根本。
3.基礎訓練與藝術創作并行
在以往的專業訓練里,專業美術院校多采取“臨摹—寫生—創作”的訓練步驟。一些人認為,只有在基礎打牢之后才能開始藝術創作,在筆者看來,這種思路其實存在一定的誤區。基礎訓練往往強調的是對描繪對象的客觀再現,而藝術創作更注重的是個人主觀情感的表達。練習是為創作作鋪墊的,而基礎訓練和藝術創作的重點存在一定沖突。因此,教師需要在基礎訓練和藝術創作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有效地將二者聯系起來。如果要求先打好基礎再創作,往往很難界定“怎樣的基礎才叫好”“到何種程度才能進行創作”。即使學生具備了扎實的基礎,這種單一的訓練方式因缺少聯系性,也難以確保學生在創作時能夠把基礎階段掌握的知識很好地運用于創作實踐。為此,教師可以采取基礎訓練與藝術創作并行的方式,嘗試增強基礎訓練的趣味性,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基礎技能訓練。這可讓基礎練習變得更有樂趣,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創作中遇到的問題。
4.應用地域文化優勢
藝術來源于生活,能打動人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作者對生活的感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人文等環境,有著不同的美術環境,呈現的作品面貌也存在差異。因此,深入開發地域文化是美術多元化發展的關鍵。在教學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資源,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藝術視野,而且可讓學生以地方資源為創作源泉。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感受豐富的地域特色文化,在無形中貼近生活、感受生活,有效增強藝術創作的積極性,做到藝術來源于生活。如此,高校才能培養出具有地域特色和藝術個性的人才,使雕塑基礎教育繼續前進,也使我國各地域優秀傳統美術資源得到傳承與發展。
四、結語
當前,師范類高校美術學專業雕塑教育日漸繁榮。在藝術多元化發展的今天,教育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教育者應重新全面剖析雕塑基礎教學,了解時代發展對雕塑教學的要求,并對該課程進行相應的調整,使雕塑教育工作更加合理、高效。從實際出發,厘清新時代下各專業的需求取向,并調整相應教學措施,是新一輪雕塑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作者:張斌 單位: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