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下素質教育理念的迅速普及,改變了高中美術課以往邊緣化的地位。高中美術課的教學價值愈發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新課標的實施,要求在高中美術教育中推行生活化教學,即將美術教學同生活中的情境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美術,認識美術知識同實際生活的關聯。該文討論如何才能有效推進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新課標教學改革高中美術教育有效應用
一、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在素質教育改革深入推進的背景下,教育部門對高中階段的美術教育更加重視。美術教育能夠為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具備綜合能力奠定基礎。高中美術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要想學生順利地配合教學,教師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機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任何藝術形式都是對于日常生活的一種塑造,美術當然也不例外。從這個角度說,美術課程本身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它與日常生活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脫離了生活的美術教學,必然會淪為空洞的美術教學,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以往的美術教學常常容易陷入脫離日常生活而“空談”美術的誤區。這樣的教學如同空中樓閣一般,會讓學生感到學習枯燥無味。因此,采取生活化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從生活化的情境中體會美術學習的樂趣,從而熱愛美術。
2.有利于學生實現學以致用
現代化素質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就在于學以致用。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并不在于學習本身,也不再僅為了應付考試,而是要幫助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在美術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就是讓學生掌握和運用美術知識,并將其轉化為一種能力指導他們的日常生活。如:學了關于設計方面的內容,學生就可以在生活中進行一些簡單的設計;學了文物鑒賞方面的內容,學生就可以進行簡單實用的文物鑒賞;學了關于電腦繪畫方面的內容,學生就可以運用電腦進行一些簡單的創意繪畫;等等。總之,通過學以致用,學生能夠真正意義上建立起初步的美術能力,這種能力對他們的一生來說都是有益的。這也意味著對教學理念的一種全面性的革新。
3.有利于學生熱愛大自然和生活
美術教學的目標之一就是激發學生對于大自然、生活的熱愛之情。美術來源于大自然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要想讓學生通過美術教學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就必須使美術教學與實際的生活情境相結合。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學形式與實際生活情境往往是相割裂的,學生難以從美術課堂中感受來自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情趣。因此,教師需要通過生活化的教學,讓他們從美術課堂和美術作品中,感受到關于大自然和日常生活的元素及美好。這樣,學生通過美術課堂教學,才能夠有效地受到來自大自然和日常生活情境的熏陶,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
4.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同樣是新課標對于美術教學所提出的要求。其實,任何藝術形式都是充滿創造性的。藝術創作需要人們不斷地進行再創造,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來說是大有裨益的。而藝術創造本身又是來源于生活的。美術創作過程本身就是對于日常生活的一種“濃縮”的過程。在美術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只有將學生首先置于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讓學生尋找到日常生活(包括大自然和人類社會)與美術知識之間的聯系,才能夠讓他們尋找到關于發散性思維的切入點。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學生往往難以從教學過程中尋找到關于發散性思維的切入點。因此,當下進行美術教學改革,需要通過生活化的情境教學,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學習美術。
5.有利于在美術教學中滲透德育
現代化素質教育理念的另一個“重頭戲”在于德育與智育的并重,德育應該是被滲透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的,美術課當然也不例外。學生通過美術學習,潛移默化地受到德育方面的熏陶,可以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規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個品行高尚的好公民,這也應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美術本身是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體現了現實生活和時代風采。因此,在美術教學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在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學生一邊學習美術,一邊受到德育的熏陶。如,關于石雕方面的教學內容,教師就可以在教學中以人民英雄紀念碑為例,向學生講述這些人民英雄的光輝事跡,讓他們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二、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策略
在高中美術教育中引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具體的實施方案如下。
1.通過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美術學習過程中,一些學生正是因為缺乏學習興趣,因而對于美術學習提不起勁。對此,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教師要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高一美術第十五講《園林與民居》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當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園林、民居等,讓他們在體會到這些傳統園林、民居的精致、美觀和典雅的同時,感受到傳統藝術的魅力。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就會對《園林與民居》這部分學習內容產生一定的興趣,學習起來也就更加有樂趣和積極性。
2.引導學生創作生活化的美術作品
我們需要轉變的一個教學觀念就是,美術教學的終極目的并非是為了完成課時任務或者應付考試,而是為了真正意義上讓學生具備美術素養,并學會運用美術工具指導日常生活。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有利于學生實現學以致用。如,在學習關于雕刻方面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選取自己生活中某個感興趣的景物、事物等,讓他們仔細觀察景物或者事物的外形后,嘗試自己雕刻一些小作品。這樣,學生親手雕刻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僅不會感到枯燥,而且還能提升一定的美術能力,進而轉化為美術素養,逐漸實現學以致用。
3.讓學生從大自然和生活情境中感受藝術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讓學生切實感受生活中的情境,并感受到這些現實情境與美術的聯系,從而培養他們對于大自然、生活的熱愛。如,在進行現代山水畫、花鳥畫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的景點或農村,觀察山水風光、花鳥魚蟲等,感受大自然的美麗,讓他們熱愛大自然。通過切身的感受和體會,結合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體會到創作者觀察山水和花鳥的角度及刻畫方法,感受創作者是如何把山水和花鳥“縮放”到美術作品中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就激發了對于大自然和生活的熱愛之情。
4.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和聯想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通過讓學生感知各種生活情境,讓他們感知到創作者是怎樣聯想大自然和人類社會中的情境,并進行創造、加工,最終創作出美術作品的,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如,在進行現代山水畫、花鳥畫方面的教學內容時,由于學生已經切身觀察和感受了現實的山水、花鳥等,其對于這些來自于大自然的情境有了初步的認知。因此,教師可以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讓學生將親眼看到的那些情境,與教材上面的圖片進行對比,讓他們指出創作者在現實情境的基礎上進行了哪些聯想、加工和創造,從而創作出作品。在學生完成習作時,教師也要鼓勵他們積極聯想,培養其創造性思維。
5.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和材料發揮德育作用
將德育滲透美術教學,是新課標對于美術教學所提出的全新要求之一。對此,教師需要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運用到美術課堂中,通過實際的生活情境以及教學材料中所涉及的真人真事,對于學生進行德育方面的培養。如,在進行古代人物畫、現代人物畫的內容教學時,教師可以專門為學生展示一些關于民族英雄、勞動模范、先進人物等方面的造型圖畫,一邊為學生講解美術知識,一邊給學生闡述關于這些人物的光輝事跡。這樣就可以讓學生通過美術學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正面教育,增強自己的歷史文化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實現了美術課堂的德育作用。
結語
將生活化的情境運用于高中美術教學,這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對于高中美術教學的一種大膽突破,也是新課標對于高中美術教學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對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教法,反思原有的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弊端,并不斷改革與調整教學方案。
參考文獻:
[1]秦振芝.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華夏教師,2019(3).
[2]高翔.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分析.課程教育研究,2018(47).
[3]郭寶蘭.試析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才智,2018(29).
作者:張紅斌 單位:甘肅永昌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