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教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術教育作為美育領域的主體,其內容和形式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輔相成。美術教育中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道德思想,使得美術教育的思想政治育人作用得以體現。在日常美術教學中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逐步滲透德育思想,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行為決策產生影響,充分發揮綜合類大學的交叉學科優勢,切實提升德育工作育人實效。
關鍵詞:美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創新運用
一、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聯系
不同的高校開設的美術課,雖然層次和側重點不盡相同,但其主要任務與基本的目標是一致的。首先,美術教育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其次,美術教育的另一個主要功能是可以對學生進行美育培養,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形成較強的審美能力,能夠對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生活美進行正確領會,從而提升學生對于美術創造的興趣,逐步內化高尚優秀的思想品德。從技術性的角度來看,美術教育還可以通過引導學生正確研究物質世界的外部特征,如色彩、結構、空間、比例等等,培養學生記憶、創造等思維能力,切實提升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2]。美術教育在實質上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美術教育的根本目標即為素質教育,同時素質教育的表現形式之一即為美術教育,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逐步完善自身的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從而提高審美能力,為后續的素質教育奠定扎實的實踐基礎。美術教育的實際成效將直接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產生影響,并且在教師進行美術教育的過程中本身就包含了諸多不同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這些方式與傳統理論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盡相同,但卻可以實現較好的教育目標。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美術與思想都是人最根本的社會屬性,都源自于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思想主要是人與人之間一切行為的準則,是品質內化的結果,而美術是人們以情感為初衷,有感而發的,是人與人之間情感共鳴的一種心理聯系。大部分美術作品自身就具備一定思想性,如團結友愛、愛國主義、文明禮貌等精神內涵,這些作品可以充分利用于高校的各類教學環節之中,發揮更為直觀的感化力量。
二、美術教育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的最終目標即為人的全面發展。伴隨著社會對所需人才素質要求的不斷升高,各個領域都開始進一步關注對于個性、人性的深入培養,各國開始致力于加強教育的人道化、人性化、人文化,為教育理念融入更多“以人為本”的核心內容。而美術教育的本質也與其不謀而合,即通過多種形式的載體來表現人類的感情生活、內心世界。因此,如果能夠將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起來,將能夠為當前高校的教育培養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一)挖掘美術的藝術內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美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最高品質,如正直、勇敢、仁愛、勤勞等。這些優秀品質是經過人類繁衍進化不斷凝練總結出來的,承受住了各個階段的歷史考驗,既是人類共同追求的高尚品質,也是社會精神文明的充分體現[3]。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的美術作品都能夠或多或少地體現出美德,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如西班牙著名畫家戈雅的《1808年5月3日的槍殺》以及法國畫家達維特的著作《馬拉之死》,兩幅作品所展現的都是勇敢正義的英雄主義氣概和革命斗爭精神。又如中國徐悲鴻先生的著作《愚公移山》反映的正是人類最本源的堅定意志,與勞動人民艱苦奮斗的勤勞本色。在日常美術教育中,將這些美德有機融于欣賞體驗中,在引導學生研究藝術作品形式美的同時,深入理解和感悟作品的精神內涵,以此來潛移默化地轉變學生的思維模式,切實提升高校學生德育水平。美術教育可以有效引導學生對心靈美和外在美產生正確的認識,美與丑雖然屬于美學研究的范疇,但善與惡屬于道德研究的范疇,美術教育是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本質的。審美教育既是美術教育的主要目標,也是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學生可以通過對審美原理的深入認識,在探究審美方法的同時,樹立正確的美學價值觀和哲學價值觀,以美促德,穩步提升自身道德修養。
(二)弘揚美術的民族特性,結合時代背景培養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其教育實效的成敗將直接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息息相關。而當代大學生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的認識極為缺乏,只有以美術教育為切入點,充分挖掘美育過程中的民族性素材,間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民族歷史,才能夠實現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我國豐富的美術遺產恰恰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相關學者對于美術遺產的傳承與研究從未中斷,這些形式多樣的作品為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提供了優渥條件,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美術教師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盡可能地選取具備較強民族特色和我國地域風情的美術作品進行賞析與學習,彰顯中華民族的優良本色,從而出發大學生內心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如蔣兆和繪制的《流民圖》,充分展現了外敵入侵中國迫使我國諸多家庭家破人亡的慘痛場面,詹建俊創作的《狼牙山五壯士》正式對革命戰士們英勇抵抗、團結對外、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的最好詮釋。在學生賞析這些作品的同時,他們將在腦海中呈現一幕幕“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畫面,觸目驚心的同時感悟到當代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激發出學生對于革命先烈們無畏犧牲的深刻緬懷,和對新時代民主富強國家的無限珍惜。
(三)探索美術的藝術特性,以豐富的美術實踐推動高校德育工作有效開展
美術教育具有自由、開放、包容的藝術特性,其涉及的活動形式豐富多樣,在此過程中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更加契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寓教于行,感化于情,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充分發揮美術教育在打造精品校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營造向上向善的校園文化氛圍。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各類美術實踐平臺,如結合不同階段的社會熱點,在校園內定期舉辦“反腐倡廉”等主題的師生美術作品展,組織單項或者綜合性美術欣賞活動,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文化作品設計創作大賽等多類藝術文化活動,并設立適當的獎勵機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健康向上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明晰善惡,促進正能量思想的大力傳播。學生沉浸在美好的學習生活環境中,會自然而然地接受滋養和陶冶,從而在思想、行為、知識、能力上不斷豐富和提高自我[4]。此類活動的影響會具有較強的熏陶性和潛在性,依托美術實踐活動來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打破了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模式,以創新實踐代替課堂說教,形式較為新穎,過程相對自由,較易受到學生喜愛。
三、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德育功能
當前眾多高校的美術教育形式普遍較為自由、開放,這與當代大學生的個性特征具有較強的契合性,能夠有利于美育工作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學生們心理特征一般均不夠成熟,還處于青春期的階段,這一期間學生主觀性較強,內心思想情感也較為豐富,這些現實情況對于教師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自身要求。
(一)美術教師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素養
當前時代背景下的教育,應定位于培養學生整體素質的宏觀視角之上,美術教師需要將教學方向由原來的智力領域拓寬到非智力領域,特別是應從專業知識技能的教育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加強對高校學生理想信念、人文素養、道德品格等全方面的培育。這就要求教師應不僅具有較好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掌握學生心理特征的能力,還應能夠熟練運用美術教育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美術教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才能夠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把握住正確的政治方向。當前社會各類思潮涌動,如此多元、開放的社會在為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同時,也隨時沖擊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面對這樣的現狀,教師應選擇與我國國情相匹配的美術作品進行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政治辨別力。其次,良好的道德修養也是美育教師的必備條件。作為高尚人格的主要表征,只有教師具備良好的自身修養,才能夠獲得學生的尊重和認同,從而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形成正確思想和行動,發揮榜樣力量。最后,優秀的專業素養也是教師的必備功課。只有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才能夠真正理解美術作品的精神內涵,挖掘豐富的教學實踐素材,游刃有余地將美術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起來。
(二)穩固占領主流美術作品的意識陣地
當今社會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歐美等國家的快餐式文化作品層出不窮,這對于中國傳統的藝術觀念產生強烈的沖擊與挑戰。面對這樣復雜的世界環境,如何能夠在積極吸取多元文化的同時,堅持發揚本土民族文化,這成為當代中國是否能夠在全球鞏固國際地位的關鍵所在。學生們在不具備深厚專業功底的前提下,會誤將冠以各類外國頭銜的作品標榜為前衛藝術,而這些作品除了個別確實具備一定的思想性之外,大多均為較為低俗的商業炒作。而針對大學生這一特定群體來說,普遍具有追風和獵奇的心理特征,極易受到各類非主流藝術作品的誘導,最終使得大學生理想信念逐步被侵蝕,最終對其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均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導致精神失落。此時,美術教師與德育講師應相互配合,全方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比如美術教室可以將當代部分新興作品與傳統的藝術作品進行對比,幫助學生正確分析其二者之間的本質差異,對比后學生不難發現,這些新興作品與青年群體的理想信念是相悖的,只有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主題,以民族特征和我國國情為基礎,才能夠促使我國教育在國際化的環境中切實發揮作用,形成民族化、本土化與國際化相互統一、充滿活力的教育體系。
(三)梳理挖掘中國古典美術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國傳統的美術教育普遍注重專業教育,但無論是美術作品的賞析課程,還是中國古典美術教育思想的研究課程,甚至是美術家的個人經歷學習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內容,這是一筆亟待當代德育工作者深入梳理挖掘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只有通過深入挖掘美術的藝術內涵,弘揚美術的民族特性,不斷探索美術的融合模式,才能夠實現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融為一體,最終形成課堂教學與德育實踐相輔相成的良好局面。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論美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56
[2]馬列波.美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探討[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1,(1)
[3]周躍兵.美術教育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教育功能的途經探索[J].美與時代,2016,(8)
[4]王劍紅.談美術教育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J].教育探索,2011,(4)
作者:徐長文 于昕彤 劉誠悅 周志群 單位:東北大學江河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