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當代藝術背景下學院美術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當代藝術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軔,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其繁榮態勢逐漸呈現,至今已是當下藝術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存在已成為一種常態。在這種背景下,作為藝術研究與人才培養主要陣地的學院,在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對其美術教育建構、責任擔當等問題的研究就顯得突出而迫切。基于此,該文探析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價值取向、學院美術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關鍵詞:當代藝術美術教育
一、當代藝術的發展和價值取向
從藝術的發展歷史看,當代藝術的發生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科學技術進步、大工業生產和社會動蕩以及現代思想文化發展的背景下,西方現當代藝術變革的大幕正式開啟,各種主義、流派紛紛涌現,藝術以不同以往的方式演繹著視覺的圖像變換。從后印象主義開始,繪畫在語言表征上明顯不同以往,與之前自文藝復興時期起繪畫表現出的主要是對客觀映像的再現相比,藝術家在描繪事物時更多地表現出一種自我對客體認知的反思、情感的表達和理念的訴求。之后野獸主義登場,繪畫在語言形式上開始突進,高純度的色彩、簡化的線條和平面化的處理形成了一種與之前繪畫追求空間三維效果相異的有強烈裝飾意味的表現形式。及至立體主義,繪畫開始進行革命性的變革。“立體主義與舊繪畫的差異,就在于它不是一門模仿的藝術,而是一門一直升華到創造的構思的藝術。”①立體主義及以后的未來主義、至上主義、抽象主義等流派在對觀念變革和創造性的追求上,使傳統繪畫的方式和形象在畫面中消解,繪畫元素在藝術家的操縱下重新組織畫面,新思想的表達和新的藝術語言的建構成為其普遍特點。而杜尚對“現成品”的引入和呈現則徹底顛覆了人們以往的藝術認知,使生活和藝術的界線逐漸消退,藝術家的觀念在作品中深度介入,藝術從架上形態向更廣泛的層面延伸,并向社會生活和人們的行為中滲透。“二戰”以后,藝術在反思和更新中進入后現代。20世紀60年代以后,出現了裝配藝術、偶發藝術、波普藝術、環境藝術、新現實主義等新的動向,藝術在對現代主義的繼承與反叛、未來的實驗與探索以及新領域的拓展中繼續發展。至今,從總體上看,西方當代藝術仍在這一框架中,其重要的特征是后一階段對前一階段的反叛和突破,是對創新的追求。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在對過去的反思和良好的文化氛圍中探尋自我價值和對新事物的向往,并在對西方的學習中開始嘗試不同風格、不同樣式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以及對觀念和精神層面的表達。西方現代藝術以來的各種藝術形式、藝術樣態在短短幾年里幾乎盡皆出現。這一時期,藝術家在創作作品時更多考慮的是作品的形式、表現的觀念以及反映的現實意義,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藝術風格相比有了重大變化,為之后美術在藝術形式和語言上的創新與多元發展鋪墊了基礎。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啟發狀態開始真正進入建構階段,觀念變革在多元發展中進行探索和驗證,大眾圖像、波普藝術、新生代、抽象主義、新表現、艷俗藝術、影像裝置等眾語喧嘩、交織疊錯,在復雜和矛盾的物質與精神存在中向前推進。進入21世紀,在與國際藝術全面交流和溝通的背景下,美術界對當代藝術的認識不斷深入,藝術家個體漸趨成熟,開始從自身及現實情境尋找創作資源,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當代藝術作品和藝術家,同時新材料、新媒介的引入也使當代藝術不斷向新的領域拓展。至今,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當代藝術整體水平顯著提升,并為世人所矚目。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是在新時期變革發展的背景下,在了解和學習西方現代藝術、自身美術發展的需求以及與當代國際藝術的交流中,在藝術形態、藝術樣式、藝術方法、藝術語言等層面進行突破和創造的過程。綜觀當代藝術的發展,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其重要意義和核心價值是變革與創新,而當下學院美術教育急需解決的亦是創造性不足和其中所涉及的問題。
二、學院美術教育的現狀和問題分析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都有學院的身影,其在各個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程度的參與,有的階段甚至表現得很激進。但學院的參與并不是以整體的姿態出現,學院整體尤其是學院美術教育在當代藝術發展中的表現并不突出,對當代藝術的涉及不足,這可能是因為學院教育側重傳授經典內容的關系。從發展的角度看,中國的學院美術教育在整體上處在一個發展與上升的階段,這從學院美術教育的規模、硬件設施與學科建設等方面看,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與國家高等教育整體發展的情況基本一致。但如果把學院美術教育的規模和應出的成果相比,情況并不容樂觀,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突出問題還是創新意識不強、創造能力的不足。這種情況的出現,與中國學院美術教育的發展歷史、教育模式有很大的關系,是一些學院長期偏重技術、忽視反思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導致的。回顧中國美術教育的歷史,學院美術教育真正的建設期應該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全面向蘇聯學習的背景下,學院美術教育大多照搬蘇聯模式。其基本的教學模式和訓練方法是以寫生為主,描繪相對固定光線環境下的模特,如石膏模型、靜物、人像人體等,在二維平面上塑造出三維的立體效果,并以視覺的真實程度作為評判標準,而且對不同專業幾乎采用同樣的基礎訓練方法。這樣的教學模式占據重要地位,對學院美術教育影響較大,且一直被沿用。20世紀80年代以后,學院美術教育隨著教育秩序的恢復開始重建,在對外開放交流和學習的過程中,學院對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發展和系統才有了接觸和認識,但在教學上并無明顯變化。至20世紀90年代,學院美術教育開始向多學科、大美術轉型,對當代美術教學的涉及增多。但從學院美術教育的實際情況看,其教學的模式并未有大的變革,尤其是基礎教學的方法幾乎一直在沿用,對現當代藝術的思維方式和教學研究處于滯后狀態。2000年以后,針對現當代美術的實驗藝術專業在各美術院校逐步建立,但相對于學院美術教育的整體只是一個很小的部分,而且自身尚處在探索的階段,對學院美術教育的整體情況并未有本質的改變。由于這種情況的長期存在,學院美術教育和當代藝術的發展呈現出脫節狀態。其重要特征是教育模式的簡單技術化、風格樣式的單一化和主體表現意識的弱化。對技術的追求本來無可厚非,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中國學院美術教育的長處,但藝術問題的核心往往并不停留在技術層面,它應該只是眾多基礎要求的一個方面,而人們卻把它放大到了阻礙認識藝術本質的地步,而這種放大的后果使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一種對技術的簡單追求和依賴,在形而下的層面反復糾纏,對主體意識和精神層面的追求不足。習慣一旦形成便很難從中脫離出來,創造和創新便難以發生。
三、當代藝術背景下學院美術教育的建構和責任擔當
當代藝術的發展和繁榮已經是一種潮流和趨勢,學院作為美術人才的聚居地和培養場所不可能置身之外,而必然與其發生聯系,并且要承擔建構和促進當代藝術發展的任務,甚至是引領角色。由于特定的歷史原因和發展環境,中國學院美術教育和藝術研究滯后于當代藝術的發展,這是人們應該積極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如何看待當代藝術發展現狀,決定學院美術教育建構的思路和方略,可能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對傳統的態度。學院傳授知識和技能是本分,對傳統的學習不可避免,但絕不能走重復的老路。沒有變革,藝術的發展就會停滯,不可能向前發展;也不能簡單粗暴地否定和反叛,輕率地摧毀經典,使藝術家應具有的知識和技能淪喪。事實上,西方現代藝術自產生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傳統。完全同傳統割裂并不實際,對傳統應該采取激活和萃取的態度。第二,對西方現當代藝術和學院外的新藝術,人們應該積極嘗試和了解,這樣才能對當代藝術變革有更加深刻的認知,才會感悟、理解其中的奧秘,啟發嘗試和探索的思路。人們同時要保持甄別和判斷的能力,而不是一味附和,對西方現當代藝術中過分強調觀念所帶來的虛無、空泛以及良莠并存,要保持清醒的認識。第三,對自我的態度。任何創造都離不開主體,沒有主體便沒有創造,對自身根基的認識和自身特質的把握把是重要的一環,其決定了創造的品格,而品格是藝術作品的立身之本。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中國學院美術教育應著重培養學生如下的能力。第一,對知識系統的整體認識能力和思辨能力。學生不僅要掌握畫家的繪畫技術、代表作品、思想觀念,而且必須與畫家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其前后藝術發展的情況進行全面立體的比對,從中獲知藝術發展的必然邏輯規律,不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這不是把藝術史和藝術實踐簡單地關聯,而是要從藝術發展的角度認識和實踐,學生不僅要會操作,而且要學會思辨。第二,實踐和探索能力。要獲得新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必須通過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思想才能變得可信。藝術不能只靠理論進行推演,必須勇于探索。探索是觀念變革的實現路徑,只有觀念沒有探索,任何創造只能停留在思想層面。對實踐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應該成為我們的一種教育習慣。第三,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事物的發展總是在創新中推進的,沒有創新事物就會失去活力,藝術更是如此,沒有創新就會失去價值,創新思維在于對常規思維的突破,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創新的前提和保證。康定斯基在《藝術中的精神》中說:“任何一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課題,具有時代特定的精神表現。”②發展和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對學院美術教育的建構要圍繞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進行。我們應該要有學者的情懷和責任擔當,立足時代的高度進一步開闊眼界,加強對新藝術的了解和學習,不斷擴展認知領域,充實和完善知識結構,應該像科學研究一樣對現當代藝術的視覺現象進行元素拆分和基因優選,以獲取真正具有新生性質的活力因素,用創新思維進行誘發,并大膽實驗、探索,才可能創造出有真正生命力的新的藝術語言。這樣做可以使學院美術教育有規律可循,同時不承襲僵化,并在實施的層面有了知識儲備和實驗探索的思路,從而在方法論上有了不同以往的提升。也可以將美術教學、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關聯起來,三位一體統一在學院的建構之中,使學院美術教育不僅是已有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者,而且是未知的探尋者、發現者和新藝術的創造者。
參考文獻:
[1](美)H.H.阿納森.西方現代藝術史:繪畫•雕塑•建筑.鄒德儂,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
[2]呂彭.中國當代藝術史:1990—1999.湖南美術出版社,2000.
[3]包林.學院與當代藝術——從中西方藝術發展的視角.藝術百家,2009(5).
[4]徐冰.藝術學院與藝術家——從中央美院《造型》展看中西美術教育的利弊.中國美術,2010(2).
[5]付曉彤.當代藝術與美術學院的重建——“當代藝術與學院美術教育論壇”綜述.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14(4).
作者:劉強華 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