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鑒賞中文化理解素養形成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理解素養是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育人價值的體現,可以幫助學生在生活中切實解決問題。將文化理解素養滲透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當了解核心素養背景下美術鑒賞教學中存在的缺陷,從多角度進行多元化的教學設計,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鑒別能力和判斷能力,使其學會用“揚棄”的思想看待世界多樣的文化,以促進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形成。
關鍵詞:核心素養;文化理解;初中美術;鑒賞教學
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基礎美術教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更強調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科核心素養包含五個方面: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養緊密相連、關系密切、層層遞進,其中,文化理解素養是核心素養中的核心,也是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和價值體現。《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文化理解有著明確的定義:“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能逐漸形成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的習慣,了解美術與文化的關系;認識中華優秀傳統美術的文化內涵及獨特藝術魅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理解不同國家、地區、民族和時代的美術作品所體現的文化多樣性,欣賞外國優秀的美術作品;尊重藝術家、設計師和手工藝者及其創造的成果和對人類文化的貢獻。”[1]文化理解是由“文化”這個名詞和“理解”這個動詞組合而成的。首先,文化理解是一個主謂結構,意味著人們要用文化的思想理解美術;其次,它也是一個倒裝結構,人們要通過學習美術知識理解文化。可以肯定的是,美術學科不僅是一門涉及圖像表現技術的課程,而且是一門具有文化內涵的學科。筆者基于教育教學實踐和調查,探討文化理解這一核心素養在初中美術鑒賞教學中的表現,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文化包容和民族自豪感。
一、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筆者通過實踐和調查發現,在初中美術的四個學習領域中,學生最感興趣的通常是“設計應用”和“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其次是“造型表現”,最后才是“欣賞評述”。出現這種現象有著以下幾方面原因。
1.教師和學生
美術鑒賞課程屬于義務教育階段美術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高中也是重要的美術必修課程,這要求教師聚焦于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2]。近年來,學校美術教育對教師美術素養的要求逐漸提高,教師的文化理解素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培養。但一些美術教師對文化知識的學習程度不深,掌握的文化知識缺乏深度,而且缺乏將文化知識與美術教學聯系起來的能力。這些教師的美術教學僅僅停留在教材內容層面上,難以向課堂之外延伸。同時,部分教師缺乏終身學習的意識,沒有主動參加學習培訓的習慣。為適應國家對新型美術教師的要求,美術教師要不斷提高文化理解素養,積極參加培訓,開闊文化視野,創新教學方法。除此之外,教師具備“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美術學科是與時俱進的,教師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知識體系,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學生在美術教學中居于主體地位,學生之間的文化理解能力是有差別的。尹少淳說過:“學生是具有不同個性、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因此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待學生。”[3]14-15有些學生從小參加美術培訓,或接受來自家庭的藝術熏陶,其美術文化修養的啟蒙相對來說更早一些。初中階段學生的可塑性很強,但在一個班級中,不同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難免會出現差異。面對具有差異性的個體,教師要因材施教,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式,找到針對學生不同學習情況的教學切入點。
2.教學條件和教學氛圍
我國的美術教育起步較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在課程的規劃和設置方面還不夠完善。現如今,一些學校開設的中小學美術課程雖然達到了國家層面的要求,但在實際的美術教學工作中,沒有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缺乏相應的教學條件。一方面,美術是一門具有視覺性的學科[3]217,但部分學校的教學條件相對有限,一些基礎的設備不夠完善,未配備新型的多媒體教學設施。另一方面,部分學校實施文化理解素養培養的課外美術活動場所單一。美術鑒賞教學的場所不應該局限在校園內,還可以擴展到美術館、博物館,從而使學生近距離地感受藝術作品的文化感染力。在參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斷地感受中西文化的差異,形成文化包容的觀點與能力,有利于樹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正確文化觀。在具備基礎的教學條件后,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學氛圍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課堂氛圍、學校美育文化氛圍、家庭文化氛圍。課堂氛圍體現在常規的美術鑒賞教學中,師生共同建立良性的教學氛圍,可以促使師生積極參與美育文化的學習;同時,可以為美術鑒賞課中的文化理解素養培養建立良好的途徑。對于營造學校美育文化氛圍,學校可以組織手抄報制作、藝術作品評述等多樣的藝術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進一步將文化理解素養內記于心、外化于行。這樣,在校園環境中展覽各類美術作品,有利于加強校園美育文化的建設。學生的另一重要生活環境——家庭中若是也有一定的美育文化建設,將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
從藝術創作的角度看,全面的文化理解能力對美術創作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一個缺乏文化理解能力、只具備美術技能的人,往往難以真正成為一個有思想的主體,也難以高度認識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更難以深刻地表達對人的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認識。同樣,美術教學的目的和內容與文化息息相關,學生只有在相應的文化背景下深刻認識美術作品,并將美術教學與文化理解結合,才能真正提升文化理解素養。
1.堅守課堂
要了解“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一般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將其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階段、分析階段、理解階段、評述階段[4]。四個階段分別在美術鑒賞教學課堂中發揮著各自的重要作用。筆者從這四個階段分析美術鑒賞教學中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形成。(1)感知階段感知階段是在面對一幅作品時,作品呈現的畫面狀態會使學生產生審美感受,形成審美感知能力。這種審美感受可能是正面的,如熱愛、興奮等;亦可能是負面的,如厭惡、悲傷等。感知能力是學生應當具備的能力,不需要外界的壓迫和強制。感知階段作為美術鑒賞的第一階段,可以使學生形成對藝術作品真實且客觀的審美感受。(2)分析階段在對審美意象產生審美感知后,學生會進入分析階段。相對于上一階段來說,這一階段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師生會討論、分析為何會出現感知階段產生的情感,從畫面構成、色彩語言、表現手法等方面加以思考,通過賞析美術作品形成審美想象能力。審美想象能力是感性的,有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3)理解階段理解階段重在引導學生形成深入解讀美術作品的審美理解能力。在擁有前面兩個階段的感性認知后,學生要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作品的創作背景等理性解讀畫面更深層次的意蘊。通常情況下,藝術作品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創作意圖。在理解階段,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理解會促使學生形成文化理解素養。(4)評述階段評述階段是學生對作品的再一次認知,是對學生思維的拓展。從學習金字塔理論可知:人被動聽聲音、閱讀、看圖片、看示范只能記住一部分內容,而主動教別人或馬上應用所學內容卻能有效促進知識和技能的內化[5]。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評價,就是對這一理論的印證。前面三個階段往往注重學生的主觀感受,但仍以教師引導為主,學生被動地完成欣賞評述的過程。到評述階段,學生則需要主觀地完成歸納和總結,用恰當的美術術語進行欣賞評述。通過學生對藝術作品的評述,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及其內心世界,以便更好地反思與改進課堂教學。
2.課外拓展
優質的美術鑒賞教學是課內、課外的結合,美術教師善于讓美術課堂“走出去”,也是美術教學原則的體現。在初中美術鑒賞教學中,對學生文化理解素養的培養應該在緊抓課堂的同時,利用以下方式進行課外拓展。(1)貫徹德育教學,將美德文化融入實踐“‘德’是教師立身之本,注重言傳身教,要從立德入手。”[6]國家倡導德育,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書本上的知識,而且要教會學生為人處世之道。學生擁有良好的德育品質也是具備較高文化修養的體現,學生的言行舉止皆透露著其修養。(2)倡導非遺進校園,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中國是一個擁有豐富傳統文化和悠久歷史的國家,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眾多。將非遺引進學校美術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使其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學校感受非遺是一種特別的社會實踐活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會利用自身的美術思想與方法解決問題,將所學融入社會、融入生活,增強體驗和感悟。另外,非遺進校園也能夠豐富學校美術鑒賞教學的渠道,有利于學校校本課程的開發。(3)結合當下的社會熱點,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美術學科的時代性意味著美術學科應該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更新發展,打破陳舊的知識文化的局限性。當下的美術教學工作應當結合社會熱點開展,加強美術學科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如,學校可以舉行與疫情防控相關的美術鑒賞活動,增強學生抗擊疫情、戰勝困難的信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4)舉辦歷史文化系列講座,培養愛國主義情懷愛國主義表現出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和支持,是學生對祖國及民族文化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與榮譽感的統一。愛國主義滲透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在藝術中也有所體現。近年來,我國的美術教育經歷了多次變革,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優秀作品,展現了拼搏奮進的人民形象和現代人文精神的變化。學校可以舉辦愛國主義系列講座,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三、結語
筆者基于教學實踐與調查研究,分析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案,認為應該將課內、課外教學結合,充分利用課內外資源,以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文化理解素養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使學生在多彩的藝術世界中認識和了解眾多美好的藝術現象,擁有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良好心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將學到的審美鑒賞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如今,美術教育者需要共同努力,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不斷探索、開發和完善美術課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美術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美術(選修)美術鑒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尹少淳.美術教育學(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謝雱.中學美術教材教法(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95-98.
[5]栗艷霜.小學生美術欣賞評述能力的培養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40(23):64.
[6]趙湘學.立德、協同、踐行:師范類專業認證背景下美術教育實習的實踐探索[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0,12(5):89.
作者:蕭秋葉 趙湘學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