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泌尿系腫瘤患者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腫瘤的臨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泌尿系腫瘤患者8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開放手術;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比較兩組手術成功率、各項手術指標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兩組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VAS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Kiyak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腫瘤,效果顯著,手術成功率高,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
關鍵詞:泌尿系腫瘤;腹腔鏡手術;治療效果
泌尿系腫瘤是指發生在腎、膀胱、輸尿管、尿道等泌尿系統器官及組織的惡性腫瘤,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尤其以40歲以上男性多見。手術切除腫瘤是臨床上的主要治療手段,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飛速發展,泌尿系統腹腔鏡手術日漸成熟,具有創傷小、腫瘤切除徹底、術后恢復快、瘢痕小等特點,受到泌尿外科醫生及患者普遍歡迎[1]。本研究進一步分析腹腔鏡手術在泌尿系腫瘤患者中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泌尿系腫瘤患者8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觀察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34~76歲,平均(56.8±7.5)歲。對照組男30例,女13例;年齡32~75歲,平均(56.3±7.7)歲。所有患者均符合泌尿系腫瘤診斷標準,經病理活檢證實為原發性癌;其中腎癌19例、膀胱癌27例、前列腺癌31例、腎上腺癌6例、輸尿管癌3例;排除手術禁忌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⑴對照組采用常規開放性手術:根據腫瘤部位取腹直肌旁大切口或下腹部切口,找到腫瘤后切除,縫合切口。⑵觀察組采用腹腔鏡手術:患者取仰臥位,抬高腰膝部,于腋中線髂嵴上2.5cm處做一橫切口,鈍性分離腰背部筋膜,置入10mmTrocar,建立人工氣腹,于腋前及腋后線肋緣分別穿刺置入一個10mmTrocar和一個5mmTrocar,打開腎周筋膜。①腎癌:將腎臟游離,整塊切除脂肪和腎臟。②腎盂及輸尿管癌:游離輸尿管下段及開口部位,吻合輸尿管及膀胱,切除輸尿管下端與腫瘤。③腎上腺癌:游離腫瘤,處理血管,直接切除腫瘤。④前列腺癌:行前列腺癌根除術,于患側臍下做一切口,長約3cm,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和10mmTrocar,分別于左右麥氏點與臍連線中點、左右髂前上棘上內2cm各做一小切口,置入5~10mmTrocar,游離前列腺,切斷膀胱頸,游離前列腺兩側及尖部,吻合膀胱及尿道口[2]。⑤膀胱癌:行膀胱癌根治術,取截石位,在臍下緣做一切口,建立人工氣腹,并置入10mmTrocar,于左右髂前上棘上方3cm、左右腹直肌旁分別穿刺,置入5~10mmTrocar,游離并切除腫瘤[3]。所有患者術后均留置引流管,定期進行膀胱鏡檢查和對側尿路造影,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各項手術指標水平及并發癥發生率。腹腔鏡中轉開腹或圍術期死亡均視為手術不成功,其余均為手術成功;各項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VAS疼痛評分、住院時間、Kiyak評分;并發癥包括泌尿道感染、血尿、繼發性腫瘤。Kiyak問卷用于評估手術滿意度,總分100分,得分越高,滿意度越高。統計學方法:數據應用SPSS19.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成功率比較:兩組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水平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VAS疼痛評分及住院時間均明顯低于對照組,Kiyak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討論
泌尿系統惡性腫瘤是臨床高發的惡性腫瘤類型,其發病率及死亡率均較高,引起了臨床的廣泛重視。隨著臨床診療技術的發展,早期診斷并手術治療的比例不斷提高,使得預后得到很大改善。特別是腹腔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在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中的應用逐步成熟,已成為臨床手術的主要術式。泌尿系統器官解剖位置多在腹膜后或腹膜外,經腹膜后入路是常用入路方式,具有對腹腔無干擾、不影響腸道功能、術后疼痛輕、胃腸道功能恢復快等優點,但氣腹空間較小、操作難度較大,對術者操作經驗及能力有較高要求,臨床通常使用手指擴大腹膜后空間,下推腹膜,以減少腹膜及腸道損傷[4]。而經腹腔入路具有定位及操作容易、氣腹空間較大等優點,對腸道功能干擾較大。因此,經腹和經腹膜后入路各具優缺點,對于單側腎上腺、腎臟或上段輸尿管腫瘤切除術可選擇腹膜后入路,對于體脂較厚、存在泌尿系統感染者推薦使用腹膜后入路,而對于中、下段輸尿管和膀胱、前列腺腫瘤則以經腹腔入路為佳[5]。腹腔鏡手術特別是腹膜后入路手術,無需進入腹腔,能借助腹腔鏡清晰觀察病變處病理結構,手術切除更為徹底,且不會對周圍組織造成明顯損傷。但是對于腫瘤過大、粘連嚴重或腫瘤血管豐富,則在腹腔鏡下不易游離取出[6]。因此臨床對于直徑超過6cm的腫瘤應綜合考慮移居腫瘤包膜、與周圍組織關系等決定是否行腹腔鏡手術,若術前評估存在腹腔鏡手術困難,需果斷行開腹手術。而肥胖患者,腹壁肌肉較厚,腎周脂肪較多,腫瘤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也導致了腹腔鏡手術操作空間狹小,操作相對困難。因此,對于腫瘤直徑超過6cm、肥胖患者應謹慎使用腹腔鏡手術。傳統開放性手術存在創傷大、出血多、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缺點,且在肉眼下操作需要切除的范圍更大,患者術后恢復慢,與腹腔鏡手術相比,不具優勢。臨床研究證實,腹腔鏡手術能夠改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還可改善功能學結果,特別是在前列腺根治術后,能有效保留尿控功能和勃起功能。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VAS疼痛評分、住院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均顯著低于對照組,Kiyak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明腹腔鏡手術應用于泌尿系腫瘤患者,治療效果更佳,具有較高的操作優勢,安全性高。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鏡下操作空間較小,對技術要求高,對于直徑較大的腫瘤以及肥胖者,應綜合考慮手術技術可行性及患者情況,不應一味地追求腹腔鏡手術。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腫瘤的手術成功率高,創傷小,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具有較高療效及安全性。臨床在熟練掌握腹腔鏡手術技術,選擇適宜的病例和適宜的操作器械后,能獲得安全、可靠的手術效果。隨著腹腔鏡新技術、新設備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患者可在腹腔鏡手術中獲益,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趙志剛,李昌生.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泌尿系腫瘤的臨床療效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5,26(22):5045-5047.
[2]杜泉,徐曉峰,李楠,等.腹腔鏡手術治療泌尿系腫瘤的臨床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14,43(12):1628-1629.
[3]康樂.腹腔鏡技術在泌尿系腫瘤治療過程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8):123-124.
[4]張磊.腹腔鏡技術用于治療126例泌尿系腫瘤的應用效果觀察[J].上海醫藥,2017,38(19):46-48.
[5]徐丹楓,陰雷.腹腔鏡手術在泌尿系統腫瘤治療中的進展及評價[J].微創泌尿外科雜志,2014,3(1):1-3.
[6]田鑫.腹腔鏡技術用于治療泌尿系統腫瘤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9(2):79-80.
作者:王成財 盛玉文 王朝 單位:錦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