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間藝術的生命力與傳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欽州八音班作為廣西民俗吹打樂的一種演奏形式,在民間顯示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本文同過對欽州八音班的起源、演奏形態、實錄及傳承研究等進行系統化的梳理分析,希望可以為保護好本民族的傳統藝術文化以及為民間音樂的“可持續發展”獻出一份綿薄之力。
【關鍵詞】欽州;八音;傳承
廣西地處祖國南疆,山多地少,與海為鄰,一年四季綠樹常青。廣西同時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擁有悠久的歷史,有著自己豐富燦爛的文化藝術,獨特的地理風貌賦予了廣西特有的藝術屬性。欽州八音班作為廣西傳統民間音樂的古老劇種,以獨樹一幟,粗狂、豪放的演奏風格,成為廣西吹打樂的代表。本文通過結合八音班儀式的實錄,對欽州八音班文化背景的梳理,更深入探究八音班文化的傳承手段及意義。
一、欽州八音班的起源
八音班作為民族吹打樂的一種合奏形式,一直在廣西、貴州等地一帶鄉鎮村落傳承延續著,八音班多為當地群眾自發性的組織形式,所以長久以來深受群眾的喜愛。廣西的八音班主要流行于欽州、玉林、南寧、貴港、防城港等地,而欽州八音班主要存在于欽北、靈山、浦北等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靈山縣漂唐村“八音班”、欽北那蒙“八音班”等。欽州八音班發源于民間,多為散曲,曲調多樣。據傳,民國初期,欽州“八音”老藝人當時只擁有兩支祖傳下來的號筒,兩把自制的二胡,兩支自制的笛子,演員一般只有四至六人。到了二、三十年代后,“八音”班樂器逐漸增加,有月琴、秦琴、大胡、鑼、鼓、镲、叮叮等相繼加入,人數也加多了。筆者在赴靈山、浦北等地采訪八音班的老藝人時,一位70多歲的老藝人表示,八音吹打班已在當地流行了幾代人,到他已是第四代傳人。當地的村民也相繼表示:從小便在各類場合中接觸到八音吹打班。由此可見,欽州八音班已成為歷史悠久并不可缺少的一項民間藝術活動。欽州靈山、浦北等地多為壯族漢族以及外來遷入居民,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域,使八音班在本地域音樂文化的基礎上也逐漸吸取外來文化元素,使得八音班的藝術織體越來越豐富。
二、欽州八音班的演奏形式
欽州八音班多用于民間的婚、喪、嫁、娶、祭祖、滿月、賀喬遷等。依照不同的場合來選用以嗩吶為首的不同的器樂組合和演奏形式。比如過去結婚的場合,八音班的布陣也是很有講究,以嗩吶和低音號筒為前導,用來迎接新娘,其他吹打樂隊居中,花轎居后;到達男方家后,仍舊以嗩吶和低音號筒為前導,花轎居中,其他吹打樂隊在后;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演奏形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越來越趨于多樣化,靈活化,演奏形式也隨著當時當地的情況與現場效果來靈活選擇。比如新娘在娘家離別父母時,兩只嗩吶(一般為一公一母)齊奏;新郎新娘拜堂時,樂隊成員一般采用齊奏與伴奏的豐富形式,將熱鬧歡快、鑼鼓喧天的民間鄉土氛圍展示出來,在現代八音班的演奏形式中更多是以熱烈、豐富的背景將活動的氛圍渲染出來。欽州八音的曲牌眾多,一般為祖輩流傳下來和外地傳來兩類,祖輩流傳下來的曲牌多為口口相傳而來,比如:《大朝王》《催歸詞》《一枝梅》等;外地傳來的多為吸收或借鑒外地音樂元素而融合成的曲牌,比如:《步步高》《鳳凰臺》《漁歌唱晚》《楊翠喜》《平湖秋月》等,均從廣州傳入。欽州八音班曲牌的使用,也是根據當時的氣氛、環境等因素,靈活選擇。比如:新郎新娘拜堂時會演奏嗩吶齊奏《拜堂笛》,為賓客吹奏《金玉滿堂》,迎接新娘時,會吹奏《一枝花》等。欽州八音班的吹打風格基調大致相同,但細節千差萬別。相似之處就是每段散板都會有引子,由引子反復后引出主調段,最后是結束段。欽州地區根據地域的差別,細節之處也會有差異,例如:欽北地區的吹奏風格是富于千變萬化的節奏,旋律婉轉細致,曲牌基本都用一個固定引子,干凈利落的結尾都落在強拍上。而靈山和浦北的吹打風格是節奏規整,氣氛明快而熱烈,結尾速度會減慢,有明顯的結束預兆。除了規整的節奏及調式風格外,還有一些如《春來到》等擁有轉調風格的曲牌,這一表現手法豐富了整體結構,也增加了新鮮感。欽州八音樂器種類繁多,旋律歡快細膩,表演形式主要有吹、拉、彈、敲。吹:嗩吶(兩支),長號、笛子等;拉:二胡、京胡等;彈:阮等;敲:木魚、鑼、鼓、揚琴等。樂器的組合主要依據場合來搭配,常見的使用,有以下幾種:1.高低嗩吶各一支。(聲音高亢、明亮;材質:銅,長1.5米;演奏內容:引子)2.兩面鼓、小鈸各一支。(兩面鼓材質:木;聲音深厚有力,節奏明快;小鈸材質:響銅制;多為伴奏吹打曲牌)3.低音號兩支。(聲音渾厚,在樂隊中擔當最低聲部)欽州八音的演奏形式一般為站奏和坐奏兩種。1.坐奏:一般為固定場所的演出,演出樂隊圍在方桌坐下,一般面向賓客的方位,可左可右。一般常用于宴會、演出等。2.站奏:常用于迎親、送葬、舞龍舞獅等活動,一般為兩只嗩吶在前,其他樂隊居后的隊列排列,邊走邊奏的形式。
三、儀式實錄
筆者下鄉隨訪欽州市靈山縣,近距離觀察靈山縣的八音班演出現場,通過實地調查、跟進八音班在民間演出場所使用的曲目與當下音樂風格異同,探究八音班在歷史的發展進程當中所表現的融合與堅持。以廣西欽州市靈山縣以及周邊八音班的傳承基礎在廣西各個區域八音班的存在狀態以及變遷發展中,從風俗習慣、社會構成、生產方式等多角度入手研究,更全面展示了八音班的生命力。
四、音樂文化的傳承手段及意義
通過對欽州八音的歷史梳理,我們能夠感覺到民俗文化就是在這樣濃郁的民間環境中積淀而生,久而久之,便成為了當地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一)傳承手段:八音班的傳承人多為祖傳或師徒相傳,年輕一輩通過觀察,師傅相授的方式,來領會精髓,“口傳心授”作為八音古老的傳承手段雖完整的保存了師承關系,但由于缺乏保護意識,使得今天八音班不能得到更好弘揚。(二)傳承意義:八音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中國民間傳統音樂不僅可以使人們了解當地的文化和信仰,還可以弘揚中華之文化。八音藝術的發展同時可以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用文化帶動經濟,開拓民俗文化資源優勢,尋找區域文化特色,形成經濟、文化一體化鏈條。將民間藝術文化發展壯大,無論從何種方面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三)傳承方式:現代文化雖對八音班有一定的沖擊,但在欽州各地,八音班仍然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在各類紅白喜喪的民俗事務中,人們仍然潛移默化的用八音吹打班來渲染氣氛,這已然驗證了一個道理,八音已成為一種文化的信仰和文化的符號。但這也提醒我們,如何保護好我們自己本民族的民間音樂文化;只有讓民族民間傳統音樂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傳統音樂與環境和諧共融,才能為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生存土壤。
五、結語
文化的來源雖然具有多樣性,但多樣性的特質更應成為民間傳統文化發展的鋪墊,民間文化強大的生命力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中,發揚本民族文化的信仰與文化輪廓,融合出適應時代特色與本民族、本區域的獨特文化風韻。當文化被人們潛移默化定義為“傳統”時,那就說明依然存在生命力,有較深的群眾影響力,可以發揮其在文化環境中的功效。某種意義上講,文化的傳承是復雜的,而不是標簽式地強加于傳承人,需要的是文化環境的團結,在團結中,給予民俗音樂活躍的展示空間,使之處于傳播、發展與融合的文化環境中。
參考文獻:
[1]盧克剛.廣西少數民族“八音”考[J].藝術探索,2015(S1).
[2]王鑫安.邕寧壯族“八音分析與研究”[J].科技資訊,2012(19).
[3]顧文靜.淺談桂東南鼓吹樂“八音”的傳承與發展-以貴港八音為例[J].黃河之聲,2015(09).
作者:王顥霖 李妍奇 單位:欽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