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皖西傳統民間藝術的形態音樂價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地方民間傳統音樂藝術形態蘊含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民俗價值,在皖西的傳統民間藝術形態之中,蘊含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容,也逐漸匯聚而成獨特的、多元化的地方民間傳統音樂藝術風格。為了更好地實現對中國傳統民間音樂文化藝術的傳承和弘揚,要依循音樂藝術的規律和特點,避免其流于“失語”的境遇和危機。因此,本文探討了皖西傳統民間音樂藝術形態的獨特價值和魅力,挖掘其潛藏的內涵,從而更好地促進其發展。
我國地方民間傳統音樂具有鮮明的地域風格和特色,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體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要不遺余力地挖掘民間地方傳統音樂形態,將其納入到保護和傳承的內容之中,安徽傳統民間音樂藝術形態擁有底蘊深厚的地方民間音樂資源,內容豐富多樣,有皖南花鼓、五河民歌、鳳陽花鼓、安徽大鼓、安徽琴書等,這些極具地方特征和風格的民間音樂品種需要加以重視和挖掘,探索其內在的音樂價值和意義,更好地實現對地方傳統民間音樂藝術的保護和傳承。
一、皖西傳統民間音樂藝術形態現狀分析
在現代文化沖擊傳統文化的背景下,皖西傳統民間音樂藝術的生存出現了問題,令人驚心和擔憂。皖西也是安徽六安的別稱,它的風景優美怡人,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和特色,包涵的主要音樂內容有:皖西大別山民歌、皖西廬劇、皖西鑼鼓等。在對皖西天堂寨的民間音樂調查的過程中,由于地勢險峻,音區太高,具有較大的演唱難度,具有地方特色的“掙頸紅”的音樂傳承也令人擔憂。
二、皖西傳統民間音樂藝術的資源分析
皖西地處大別山的東北部,享有“淮右名州,沃野千里”的美譽,是中原向東南沿海延伸的重要交通要塞,也是自古兵家必爭之地。在這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之下,形成了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皖西傳統民間音樂藝術資源,具體包括以下內容。(一)紅色音樂文化資源。皖西是中原腹地向東南沿海延伸的交通要塞,具有地理位置上的獨特優勢和意義,在歷史戰爭之中是兵家搶占的重要陣地。這里成立了最早的農村黨支部,直接歸屬于中共中央的領導之下。在六安縣委的領導之下,組織了六安獨山暴動、霍山西鎮的農民起義,并稱為“六霍起義”,并在這個運動之下創建了紅三十三師軍隊,成立了皖西革命根據地,具有較強的革命戰斗力,共粉碎了敵人的三次圍剿。隨后,中國中共紅一軍成立,下轄三個師,由許繼慎擔任軍長,統領鄂豫皖邊區的戰斗總指揮。在1932年,在著名的蘇家埠戰役之中,獲得了較好的戰績,共殲敵三萬余人,極大地鞏固了皖西北的革命根據地,因而也由此被譽為“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在中國抗戰時期,皖西以其地理位置的顯要和堅實的政治根基,組織了多次抗日斗爭,并在霍山鹿吐石鋪戰役之中,獲得了重大勝利,對日寇以沉重的打擊,也為中國的抗戰勝利和民族解放,貢獻出自身的力量。在與國民黨反動派斗爭的過程中,皖西軍民在劉鄧大軍的指揮和引領之下,挺進大別山,迅速展開與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并獲得了張家店戰斗的勝利,也成為了解放軍的淮海決戰和渡江戰役的前進基地和大后方,具有極其重要的革命價值。(二)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皖西六安也稱為“皋城”,它源自于上古時期的皋陶,皋陶是傳說中的堯舜時期的人物,相傳為少昊族后裔,由于具有較佳的政績,被舜帝封為皋陶。皋陶在輔佐大禹治水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被禹帝立為繼承人,然而皋陶卻未及帝位先死,他死的地方正是現在的安徽六安,故六安由此而得名為“皋城”。這個具有神奇色彩的人物,是刑法的創立者和公正的執法者的形象而得名,并在斷案過程中經常借助于一只名為“獬豸”的神獸,這只神獸頭頂一只角,體形似羊,對于有罪的人則用其角抵之,由此也體現出皖西獨特的巫術思想。在公元前664年,楚國稱霸皖西,皖西由此也成為了楚國的統治中心,少昊部族的信巫鬼之俗也與農耕文化相融合,具有獨特的地理和歷史文化特征。并在《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楚人“信巫鬼,重淫祀”。(三)山地文化資源。皖西的地勢陡峻,呈現出西南高、東北低的地理位置特色,呈梯狀分布。在皖西的山地文化資源之中,傳統茶文化就是其中豐富的資源,在陸羽所作的《茶經》之中,就對皖西壽縣的茶文化資源有詳細的記載,皖西的茶文化資源在宋代到達鼎盛,有相當數量的茶園,并從事茶葉的加工和制作。由于皖西的海拔較高,在這個地理優勢之下,顯現出“高山出好茶”的特點,在皖西的茶園之中,具有低溫、高濕、多云霧的氣候特征,使其茶葉具有極其優異的品質。在著名的四大名著《紅樓夢》之中,妙玉就知賈母喜好“六安茶”,極具茶文化之典范。同時,壽州黃芽、小峴春、齊山云霧、六安梅花片、舒城小蘭花等茶葉都極具盛名,六安瓜片更是中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由此可見,在皖西豐富的茶文化資源中,也催生出與茶文化相關聯的民間茶歌。
三、皖西傳統民間音樂的生態價值剖析
(一)紅色革命歌曲。在皖西紅色文化資源的浸潤之下,記載并傳唱有激蕩人心的革命紅色歌曲,具體有以下方面。1.歌頌紅軍、反對的紅色革命歌曲。《八路軍為人民》《紅軍到金寨》《人民坐天下》《紅軍十二月歌》等,這些紅色革命歌曲充滿了強烈的愛國、愛黨之情,并流露出對發動內戰的憤怒之情。2.支持紅軍的歌曲。皖西人民積極熱烈地擁戴紅軍,并創造了眾多的支持紅軍的歌曲:《勸夫當紅軍》《送哥當紅軍》《五更送郎》等,這些歌曲都表達了皖西人民支持紅軍的心情和意愿。3.頌唱革命英勇事跡的歌曲。在革命抗戰時期,皖西人民也創作出歌唱革命英勇事跡的歌曲,慶祝戰爭的勝利,如:《歌唱立夏節暴動》《十月小陽春》《蓮花落》等民歌,表達了皖西人民建設新社會的內心喜悅之情。4.贊頌成立工農聯盟的歌曲。在《紅軍十二月歌》《窮人江山要坐穩》《婦女小調》之中,表達了皖西人民歌唱工農聯盟,打擊土豪劣紳的心情,表達了窮人當家作主的強烈渴望。(二)民俗文化浸潤的皖西端公戲。皖西地區擁有巫鬼文化和農耕文化的融合體,在這個文化浸潤之下,形成了皖西獨特的“端公戲”,在“端公戲”之中,其唱腔悲涼凄楚,由一人說唱逐漸演變為多人說唱,具體劇目有《薛鳳英》《河神》《休丁香》等,并且,在發展過程中,“端公戲”逐漸與廬劇相融合。(三)山地文化浸潤的皖西山歌。在著名的皖西茶文化資源的浸染之下,形成了采用男女對唱形式的皖西茶歌,具體如:皖西霍山民歌《茶山對唱》《鋤茶棵》等,這些民間山歌曲調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風格,揉合了皖西獨有的“慢趕牛”調和“掙頸紅”調,極具音樂藝術價值。
四、結語
皖西傳統民間音樂形態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和特征,它在獨特的音樂文化資源條件下,形成了具有地方風味的音樂文化藝術,并在與現代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逐漸汲取現代音樂文化的營養,不斷提升和成長。
【參考文獻】
[1]喻林.皖西民間音樂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研究[J].蚌埠學院學報,2016,1:57~60
[2]李露莎.旅游情境中傳統民間音樂的美學探析[D].中央音樂學院,2015
[3]趙敏.皖西民歌傳承創新之途徑探究[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38~140
[4]戎龔停.沿淮玩燈人———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花鼓燈演藝群體[D].南京藝術學院,2013
[5]吳敏.鄉土音樂引入高師音樂專業教育實施研究———以皖西地區鄉土音樂為例[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34~136
[6]王安潮.皖西民歌的文化屬性研究[J].皖西學院學報,2010,1:77~81
[7]李敬民.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
作者:李嘉維 張玉春 單位:佳木斯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