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實踐教學平臺建設在媒介素養中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媒介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普及,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當下新聞傳播學科的重要課題。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既包括普通受眾,也包括傳播者,因此加強新聞傳播類專業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十分必要。建設實踐教學平臺,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媒體實踐活動中來,真正成為信息生產的主體,是有效提高媒介素養的重要舉措。此舉既能夠讓學生了解真實的媒介生態,也能夠提高利用和參與大眾傳媒的能力。
關鍵詞:媒介素養;媒介素養教育;實踐教學平臺
媒介素養是指人們獲取、分析、衡量和傳播媒介中的信息的能力。媒介素養教育即培養學生媒介素養的教育,是指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資源的教育。尤其是網絡與新媒體高度普及的今天,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更加強調在認識大眾媒介的基礎上,注重培養受眾利用和參與大眾傳媒的能力。新聞傳播實踐教學平臺作為大學生專業教育的“第二課堂”,在當今信息時代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04年10月在中國傳媒大學召開的首屆中國媒介素養教育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副總編輯黃勇表示,“媒介素養教育包括對傳播者和受眾兩方面的教育”,尤其是需要加強對傳者的媒介素養教育,因為“傳播人才和媒介從業人員的素養最終會影響受眾的價值取向和社會取向”。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生作為未來媒介從業群體的有生力量,加強對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尤為必要。而建設專業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提供參與媒介實踐活動的機會,是一條十分重要的途徑。本文以西華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創•中心”為例,分析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在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中的重要作用。西華師范大學“創•中心”隸屬于新聞傳播學院,匯集了學院《新聞人》報、“新傳之聲”網絡電臺、創視影像工作室、博傳新媒體工作室、朗誦配音協會等五大實踐教學團隊。“創•中心”統籌全局,實現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共享,更大程度地實現了管理的科學性和高效率。這一設置充分借鑒了信息生產的“中央廚房”模式,能夠使學生在管理體制上深刻了解信息生產的全過程。“創•中心”的成立符合媒介融合的大趨勢。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馬塞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I•浦爾認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發展趨勢。有學者將“融合媒介”定義為“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體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強調各媒介之間的合作和共享。“創•中心”的成立體現了這一業界的趨勢,對于新聞傳播類專業的學生而言能夠更好地理解當下的傳媒生態,從而對未來專業的新聞傳播工作提供幫助。“創•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媒介活動實踐的主體。“創•中心”致力于打造以學院官方網站、微博、微信為中心,以五大團隊的媒介平臺為輔助的媒體矩陣。目前,《新聞人》報擁有報紙、微博、微信等平臺,新傳之聲網絡電臺節目可以上傳蜻蜓FM,擁有微博、微信等平臺,創視影像工作室拍攝的視頻節目,可上傳優酷和騰訊,并有微博和微信,博傳新媒體工作室主管學院的官方微博和微信,朗誦配音協會擁有自己的工作室,并運行官方微博和微信。“創中心”這些媒介平臺統籌整合起來,以學生為主體,根據不同的媒介特色進行信息生產,極大地鍛煉了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創•中心”體現不同的專業特色。《新聞人》報呈現特稿、評論、深度報道等文體的采寫,新傳之聲網絡電臺注重音頻的滲透性和現場性,創視影像工作室重視視頻節目的覆蓋性、普及性,學院官微則注重互動性、服務性等特征。媒體節目之間相互學習共享,學院及各平臺媒體之間也進行良好的互動,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從而做到“一次采集,多次利用”,達到最大程度的資源共享和利用。學生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充分利用各媒體平臺的優勢,積極參與到媒體實踐活動中來,有效提高了媒介素養。
參考文獻:
[1][美]斯坦利•巴蘭,丹尼斯•戴維斯.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M].第3版.曹書樂,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宮淑紅,張潔.媒介素養教育理論與實踐[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0.
[3]李軍林,等.信息時代的媒介素養[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
作者:賀立凱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