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小議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議高校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

        上海交大在以工科為主的院校中首開全校公共選修課《媒介素養教育》。此外,擁有新聞傳播學專業的一些綜合性大學陸續面向全校開設了此課。此次調查在一所已開設《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工科二本院校展開,目的是了解大學生的媒介素養現狀,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授課,持續地進行課程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為在工科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借鑒。

        調查方法及資料來源

        本研究采用傳播學抽樣調查方法。在保證問卷結果科學性的前提下,研究小組確定的樣本選擇標準為:能夠理性思考、具有合理判斷力、認知水平與現階段大學生應有實際能力相符。調查樣本選自北京某工科二本院校在校生(含本科、研究生、專升本學生)。該學校在校本科生6700余人,聯合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150余人,成人繼續教育學生1500余人。以統一問卷、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9.25%。問卷的設計考慮了三個因素:二本工科院校學生的特點;我國特有的傳媒環境特點;已確定的媒介素養的內涵。為了保證問卷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客觀性,問卷經過多次修改,最后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設定指標及選題。

        (1)基本情況:包括被調查者的年級、性別、專業概況、生源地等。

        (2)媒介接觸情況:包括學生接觸各種媒介的頻率、時長,接觸的媒介內容和接觸動機。

        (3)媒介基本常識:中外媒介素養教育工作者都提到,批判意識的培養是媒介教育的重點。如下幾個關于媒介的基本常識,是形成媒介使用者批判意識的核心。它包括:媒介現實和客觀現實的區別;對受眾的地位和權利的認識;對媒介的影響力的認識(正負);對影響媒介信息的因素的認識。

        (4)媒介批判意識:包括對不同類型媒介可信度的判斷,對我國媒介主要反映了哪些群體的聲音的判斷,以及媒體對自身所產生影響的判斷。

        (5)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主要考察對新聞和廣告的解讀能力。

        (6)媒介使用能力:包括與媒體的互動能力和制作媒介作品的能力。

        調查結果分析

        利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1樣本構成情況

        (1)樣本中本科生、研究生、專升本學生所占比例分別為81.25%、17.50%和1.25%,基本與該校招生比例相符。

        (2)有效問卷中,男生占35.25%,女生占64.75%;文科生占53.25%,理科生占46.75%;來自城市的學生占48.00%,來自鄉村的學生占52.00%。

        2媒介接觸情況

        (1)接觸媒介的種類及頻率(見表1)。從表1可看出,學生接觸媒介的種類均衡且多樣化。按照接觸頻率的分值(每天接觸到從不接觸的分值分別為4、3、2、1、0分)計算,大學生接觸媒體的頻率從高到低依次排列是:手機、網絡、MP3/MP4播放器、電視、紙質書籍、廣播、校園新聞網、雜志、報紙、數碼相機。其中手機、網絡、MP3/MP4播放器這些新媒體是學生最常使用的。傳統媒體中,學生最常接觸的是電視,而報紙雜志這些承載深度新聞的媒體接觸較少。校園新聞網排在雜志和報紙這些傳統媒體前,說明學生對校內新聞有一定的關注度。

        (2)接觸媒介的時間。以手機或上網時間來統計,每天1~3小時的占42.50%,1小時以下的占8%;一半學生上網時間控制在3小時以內,較為合理,3~5小時的占31%,5小時以上的占18.75%。上網超過5小時以上的都表現出一定的網絡依賴。每天不接觸媒介的人不存在。電腦的擁有率超過80%。

        (3)上網自律性。3%的學生上網有明確目的,完成后就下線。沒有目的只是在網上漫游的占33%;有明確目的,完成后會去看別的東西的占34%;有目的,但中途會被別的內容吸引的占29%。

        (4)接觸媒介的動機(見表2)。如表2所示,學生接觸媒介的動機多樣。媒介對學生來說首先是娛樂工具,其次才是了解信息和學習知識的工具。同時,它也是與人交流和緩解壓力的渠道。休閑娛樂和學習知識是大學生接觸媒介的最常見動機。與其他院校相比,該校學生媒介接觸動機比較消極,只有45.50%的學生接觸媒介是為了學習知識,尚有21.25%的學生接觸媒介是為了打發時間,較消極被動。

        (5)接觸的媒介內容(見表3)。如表3所示,影音娛樂和時尚購物排在前兩位,與接觸動機相吻合。只有不到三分之一(29.50%)的學生關注政經新聞。

        3媒介常識

        (1)關于媒介現實和客觀現實。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觀世界的簡單映像,媒介現實與客觀現實是有差距的。這是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理念之一。對“媒介報道是現實的一面鏡子,能夠完全真實反映現實”,有6.00%的學生完全同意,51.50%基本同意,37.90%不太同意這一觀點,3.80%完全不同意這一觀點。

        (2)對受眾的地位和權利的認識。針對“面對媒介信息,受眾應該是被動的接受者,還是主動的影響者和參與者”這個選項,有43.2%的被調查者認為受眾應該保持中立的態度,22.6%認為受眾比較主動,24.6%認為較被動,認為很主動和很被動的分別占4.3%和4.5%,基本呈正態分布。關于受眾的基本權利,超過70%的學生只知道知情權和隱私權,29%的學生知道傳播權,11%的學生知道傳媒接近權,還有3%對受眾的權利不知道。

        (3)對媒介影響力的認識。對“人離開大眾傳媒無法生活”這個說法,54%的被調查者基本同意,20.4%的學生非常認同,20.9%的學生不認同。多數學生意識到媒介對生活的深刻影響。

        (4)對“媒介素養”這個詞,18.1%的學生了解,63.8%的學生聽說過但不了解,17.3%的學生沒聽說過。超過80%的學生不了解“媒介素養”。

        4媒介批判意識

        (1)對不同媒介可信度的判斷(見表4)。根據分值,對不同媒介的可信度進行排序,由高到低分別為報紙、電視、廣播、網絡、雜志。傳統媒體可信度高。網絡由于缺乏把關人,雖然學生接觸最多,但對其信任度不高。該校學生接觸雜志頻率超過報紙,但對雜志的信任度最低。說明學生接觸的雜志可信度不高,應不是嚴肅類雜志。

        (2)我國媒體代表哪個群體的聲音最多。69.5%的學生認為代表娛樂、體育明星的聲音最多,67.5%的學生認為反映黨和政府的聲音最多。20.5%的學生認為反映市民聲音最多。此外依次為弱勢群體(8.75%)、農民(6.25%)、工人(3.50%)和知識分子(2.25%)。這既反映了學生平時關注的媒體內容,也反映出我國特有的傳媒體制和傳媒環境對媒介內容的影響,學生能識別到黨和政府在媒體中的最強音,說明學生對我國傳媒環境中的政治因素保持了基本的敏感和認同。

        (3)媒介對自身有什么影響?60%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思維方式有影響,32.75%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知識結構有影響,29.50%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有影響,29%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有影響,8.5%的學生認為對自己沒有影響。由此看出大部分學生能意識到媒介對自己思想淺層的影響(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際交往),對深層的影響(人生觀、價值觀)則意識不夠。學生接觸的媒介類型主要是網絡,那么網絡對自身的影響利弊如何?44%的學生認為上網對自己幫助很大,但21%的學生認為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負面影響,21%的人認為經常上網導致體質下降,29%的學生認為經常上網會造成學習成績下降。總起來說,71%的學生承認上網對自己身體、學習和人際交往有負面影響。說明學生對媒介產生的影響有一定反思能力。

        (4)對影響媒介信息的因素的認識。調查問卷中,面對“我國媒體主要經濟來源”這個選項,有6.75%的學生認為是政府撥款,有68%的學生認為是廣告收入。我國大眾傳媒主要受什么影響,39%的學生認為受到受眾的趣味影響,36%認為受政府控制,20.75%認為受廣告客戶的影響。只有4.25%的學生認為“不受任何力量的影響”。90%以上的學生能夠認識到媒介不是完全的中立和客觀,對影響媒介信息的主要因素有一定認識。

        (5)大部分學生認為迷戀網游的原因是基于心理需求。40%的學生認為迷戀網游的原因是尋找成就感,60%學生認為是為了忘記煩惱。

        (6)關于媒介信息中的暴力內容。當看到電視中的暴力節目時,42%的人馬上換臺或跳過這一情節,23%的人記住這個頻道,以后少看,尚有30%的學生記住這個頻道,以后常看,或者聚精會神地看。說明大部分學生對媒介中的暴力內容有一定的識別和抵御能力,但仍三分之一的學生喜歡暴力節目。

        5媒介信息的解讀

        (1)對新聞的解讀。37%的學生完全能區分報道和評論,58%的學生偶爾能區分報道和評論。區分報道和評論,是解讀新聞的基本技巧,該校大部分學生不具備這個能力。57%的學生沒有通過多種媒體求證一則新聞的習慣,缺乏質疑和批判新聞的意識。對重大事件的報道,比如汶川地震,《人民日報》和《南方周末》的報道內容是否有差別?44%的學生從沒注意過是否有差別;5%的學生認為沒有差別;26%的學生認為稍有差別;只有25%的學生認為差別很大。

        (2)對廣告的解讀。大部分學生對傳媒中的廣告持正面態度,只有17%表示不喜歡,8%表示很反感。了解廣告的制作流程,才能更深入地認識廣告的說服技巧和商業目的,對廣告的本質有清晰認識。90%的學生對廣告的制作流程不了解。44%的學生不能識別以新聞面目出現的廣告,36%的學生不能識別虛假廣告。53%的學生有時會因為自己喜歡的明星代言而買某種商品,4%的學生經常這樣做。

        6媒介參與使用情況

        (1)20%的學生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媒體互動。該校學生參與媒體的方式依次是網絡留言(56%)、微博或博客(38%)、短信競猜(24%)、投稿(14%)、熱線電話或點歌(14%)。80%以上學生參加過媒體互動,在大眾傳媒面前不是完全的被動者。互動形式中,只有微博或博客是主動信息的,其他方式是被動參與。

        (2)該校學生中45%的學生從未參加過任何形式的媒介內容制作;33%的學生曾經制作個人網頁;23%的學生曾制作數碼圖片;17%的學生曾制作博客;8%的學生曾制作DV;4%的學生有媒體實習經歷。

        結論與對策

        1結論

        (1)媒介接觸情況。手機上網是大學生主要的媒介接觸方式。媒介技術的發展使手機和網絡的界限正在消失,這意味著媒介使用者可以隨時隨地上網,時間和精力碎片化,很難專注于持續深入的思考。這種接觸媒介的方式對學生的思維習慣和學習能力造成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由于大學生接觸媒介的計劃性和自律性較差,上網時間較長,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之一應是培養學生面對媒介的自律性,保持適當的媒介接觸時間。

        (2)媒介常識。一些基本常識是形成媒介批判能力的基礎。多數學生認識到媒介對社會發展和自身成長有深刻影響,但對這種影響是怎樣發生、影響的程度和層次怎樣都缺乏認識。超過半數學生不具備區分媒介現實和客觀現實的意識,對媒介接受者的權利和地位認識有失偏頗,主動影響信息的意識較為薄弱,對媒介素養概念較為陌生,媒介素養亟待加強。

        (3)媒介信息解讀能力。一半以上學生解讀新聞的能力,包括區分新聞和評論、對新聞的質疑和批判精神、多方求證新聞客觀性的意識有待提高。結合前面接觸的媒介內容上看,學生選擇新聞的能力稍弱。大部分學生對廣告不反感,不會執意反對廣告,絕大多數學生對廣告的制作流程不了解,缺乏對廣告本質的追問,容易被勸服,并潛移默化接受廣告所宣傳的生活觀念。超過半數學生會因自己喜歡的明星代言而購買某種商品。對軟文、虛假新聞的識別能力有待加強。(4)媒介參與與使用能力。大部分學生有過媒體互動經驗,但參與媒體制作和的主動性不強。使用媒介的意識和能力略有欠缺。

        2對策

        根據以上調查結果,提出在工科院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對策。

        (1)教育原則。第一,本土化原則。雖然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使整個世界成為“地球村”,媒介信息的影響呈現全球化的共同特性,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有一些共同之處,但媒介素養教育仍要注意本土化原則。本土化原則,是指立足中國大陸的傳媒環境和傳媒體制,“去探討自己的媒介史和相關問題,去建立與中國自己源遠流長的哲學思想緊密相連的媒介理論。”[2-8]在教學實踐中,本土化原則意味著選取能代表本土特色的媒介案例來探討中國特有的媒介狀況。第二,多層次教學原則。確定教學內容和方法遵循“學理探討—常識介紹—媒介現狀(本土)分析———自我媒介行為反思”的思路。所有人文學科的研究,都離不開基本的人性假設。探討媒介素養的前提就是要探討人與媒介的關系,探討人的本質和存在意義,然后才能確定怎樣使用和接觸媒介更符合人性。所以,學理探討貫穿于整個媒介素養教育之中。對媒介事件的是非判斷和價值判斷,都離不開這樣的理論前提。常識介紹是關于媒介運作原理、媒介傳播理論的介紹,作為解讀分析媒介信息和媒介現象的理論基礎。在以上兩部分理論基礎上,選取發生在本土的有影響或具有典型意義的媒介事件或媒介現象進行分析,最后請學生對自己在媒介事件前的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提出提高媒介素養的策略。第三,批判性思考原則。香港學者李月蓮等認為:“批判思考是傳媒教育的核心要素,也是未來知識工作者必須具備的技能。”[15]段京肅認為,批判意識的培養主要強調受眾接觸媒介和大眾傳播活動時的主動意識、主動權的培養,是在目前和未來的大眾傳媒信息狂轟濫炸面前保持獨立思考的習慣。當受眾不再盲目地接受并絕對信任媒介的時候,他們才可能真正成為社會傳播活動的主人。[4]2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啟發學生對媒介信息的質疑精神,學習分析媒介信息和媒介環境的技巧,培養學生在媒介面前的獨立意識和主動意識。第四,促成行為改變原則。所有教育最終都應促成被教育者行為的改變。媒介素養教育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形成理智的媒體行為習慣。在學校的課程教育中,也要貫徹這個原則,幫助學生建立反思媒體行為的習慣,掌握反思自我媒介行為的方法,并嘗試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進方案。

        (2)教學內容。根據以上原則和學生接觸媒介的特點,確定如下教學內容體系,以供討論(見表5)。

        (3)教學方法。繼續案例教學法和媒介作品分析法,把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作為媒介教育的中心。案例教學法有三個環節:學習環境的設置、提出問題、尋求答案,比如廣告的解讀。先播放精美的可口可樂廣告,引導學生討論如下問題:此廣告好在哪里(創意和藝術手法)?用了哪些視聽手段(廣告的表現方式)?暗示了產品有哪些優點(推銷)?暗示了一種什么生活方式(理念,生活價值觀)?再給學生看王海起訴可口可樂公司的報道和一些有關學者專家對可口可樂的分析,請學生討論廣告的本質是什么,與產品的本質有什么關系。也可以組織媒介素養行動小組,針對學生接觸媒介存在的問題制定小組計劃,通過多種形式推進媒介素養狀況的改善。把選課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給出若干具體行動目標,由各小組自由選擇,結課時每小組交作品或報告,作為課程考核內容之一。如針對接觸媒介無自律現象,設定目標為“信息面前我做主”;針對媒介制作能力較弱,設定目標為“制作一部成熟的媒介作品”(報紙、DV或網頁)等等。

        (4)聯合其他選修課,多層次多學科滲透“媒介素養教育”內容。如在“現當代文學作品選讀”中加入對暢銷書的研究和分析,在“音樂賞析系列課”中加入對流行歌曲的文化解析。

        (5)建立媒介素養課群,可把“影視鑒賞”和“新聞寫作”納入到“媒介素養教育”課群中來,用文化分析的方法從“媒介信息的批判性解讀”角度,講授“影視作品鑒賞”和“新聞的讀寫”。開設“新聞寫作實訓”平臺,提高學生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

        (6)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校內媒介資源,鼓勵學生參與媒體信息的制作和。指導學生成立“媒介愛好者”社團,制定計劃,充分利用校園網、校廣播臺、校報等,建立自己的媒介平臺,積極進行媒介實踐活動。(本文作者:詹文利、楊舒君、林莉莉、于淼 單位:北京石油化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视频国产1024 | 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 午夜在线观看亚洲国产欧洲 | 在线观看午夜看片免费 |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