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新媒介素養教育創新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5G背景下,數字技術逐步成為新聞傳播生態的底層邏輯。面對全新的媒介生態變革,高校迫切需要推行新媒介素養教育,建構“課程思政+”的雙向育人模式、編訂相應的新媒介素養教材、建立人才培養的教學團隊,通過建立完善高校媒介素養課程的全過程評價機制,以適應5G技術背景下高素質新聞人才的培養需要。
【關鍵詞】5G背景;高校;新媒介素養教育;創新
隨著5G技術的強勢推進,新聞業的舊有壁壘被打破,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飛速發展,一個全新的新聞生態系統正在形成。數字環境下新聞生產主體表現出萬眾皆媒、萬物皆媒的可能,多元主體下的新聞生產也具有分布式、碎片化、進行時式的特點。[1]新技術催生新媒介的發展,以短視頻、直播為代表的全新媒介形式正在占據并改變人們的生活。為了更好地適應數字化社會的發展,培養面向智媒時代的新聞傳播數字人才,國內新聞專業院校紛紛開始調整課程體系設置,著重增加數字技術類相關課程。高校原有的媒介素養課程結構和內容基礎已經不再適合當下快速發展的數字技術和媒介生態變革、人才培養需求,需要向新媒介素養轉向。
一、5G技術驅動下高校新媒介素養教育的創新旨歸
1999年,科妮莉雅亞和威廉·塔利共同合著的《新媒介素養手冊》中闡釋了教師與學生如何在新媒體與新技術包裹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的問題,[2]由此開啟了社會對新媒介素養的關注與研究。2005年,美國新媒介聯合會這樣定義新媒介素養概念:“新媒介素養是由使用者的數字素養與聽、視覺等等互相結構而成的一套體系化的能力與技巧,包含對于視、聽覺力量的理解能力,以及對此種力量的辨別與駕馭能力,也包括對于數字媒介的掌控與轉換的能力,對其內容能夠進行熟練的再加工與普遍性傳播能力。”[3]隨著新媒介的快速發展,在新媒介語境下,人人都可以參與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因此,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需要及時承擔起培養高校大學生科學、合理使用媒介的能力,以適應媒介的快速發展,提升大學生的認知主導性。這也是與社會接軌的必然要求。同時,作為專業的新聞傳播教育主體,高校的新聞傳播模式也需要主動順應新型的媒介傳播理念,通過教授全新的理念和技術課程,建構全新、多維的媒介傳播教育體系。
(一)普及新媒介素養教育是5G技術進步的必然要求
5G時代是萬物皆媒的時代,媒介的聯通功能空前增大,社會的各個角落都可以通過媒介向世人進行展示。在5G技術的加持之下,超高清的媒介景觀開始形成。人們猶如身臨其境般觀察世界的每個角落。各類智能穿戴產品、智慧家庭產品的成熟,使得萬物互聯成為不爭的事實。物聯網的普及極大拓展了信息傳播渠道,任何物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收集端和輸出端,智能機器開始媒介化升級,媒介真正意義上成為人的延伸。這就需要新媒介素養理念的全面推進。
(二)提升新媒介素養教育是新聞生態變革的迫切要求
5G背景下,數字時代的新聞生態既包含由職業新聞生產者構成的作為社會守望者的新聞業,又包含由大量個體、組織和機器共建的泛媒介生態系統,有序與無序、專業與非專業的媒介景觀正在形成。這種更大系統的公共空間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其傳播與生產的規則更為復雜,對專業的新聞生產提出更大的挑戰。同時,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推動下的媒介生態變革,使得媒介融合開始進入深層次轉型,新聞生產的專業性受到更多挑戰,自媒體、新媒體的公民新聞生產模式擴大了傳統新聞生產的邊界,也對專業新聞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從長遠來看,“未來幾年,社交媒體、數據分析、編程設計等實操能力將可能成為新聞從業者的標配”。[4]顯然,創新數字人才培養已上升為國家意志,而改革后的新媒介素養課堂教育將為數字人才培養提供重要的養成場域和空間。
二、5G背景下高校媒介素養課程教學創新
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5]
(一)倡導價值理性,打造“課程思政+”的雙向育人模式
隨著媒介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媒體的轉型和新媒介的蓬勃發展已經成為歷史必然,為了獲取受眾和流量,媒介傳播特別是新媒體傳播呈現出泛娛樂化傾向,一些媚俗的內容在各類媒體中時有呈現。標題黨、假新聞等不能反映客觀事實卻聳人聽聞的夸張式內容隨處可見。由于法律法規的監管沒有及時跟上,媒體公信力受到影響,嚴重者還會影響大學生對于社會環境的認知和媒介應有責任的堅守。新媒介賦予網民表達和參與的權力,但隨意表達的困境也隨之產生。新媒介時代的各種復雜問題、現實社會當中的各種復雜情況交織起來,真實和虛擬共同構成高校人才培養的現實環境。由于大學生對于新媒介的天然接近性,更容易受到各類非主流的價值觀影響,加之各種社會現實以及偏激觀點的不當影響,使得專業新聞人的價值理念受到動搖,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快速補充新媒介素養的相關知識和內容,并積極形成“課程思政+”的雙向協同教育模式。
(二)優化教學內容,編訂相應的新媒介素養教材
國外的媒介素養教育歷經80多年的積累,建立了視角不同的理論框架和實際經驗,也有很多著作是專門論述媒介素養教育的,但是由于國情不同,時代不同,并不能照搬照抄全盤接受。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至今已有20年的歷史,雖然有大量的學者進行了研究,但是系統的以5G底層技術邏輯進行的媒介素養教育教材基本沒有,新媒介素養教育特別是課程教育需要權威的、全局的媒介素養專門教材。當下隨著新媒體和5G技術飛速發展,媒介現實環境日益復雜,各類現實熱點問題都需要有專門的數字時代的媒介素養教材來進行解讀,這也是進行媒介素養本土化研究的重要積累。實現媒介素養課程的數字化內容更新和優化,就要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梳理和進一步篩選,從“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教育理念出發,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責任意識為核心目標,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以緊密結合最新理論和案例、引入優質教學資源為抓手。
(三)組建教學團隊,建立人才培養的教學團隊
面對快速更迭的5G技術,要從跨學科的角度打造全新的新媒介素養融合教學團隊,突破過去單一的以考試成績判定學習效果的課程教學模式限制,選取全新的圍繞學生實際認知規律和以立足實踐為導向的多元化教學內容。當前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稍顯滯后,從新聞與傳播專業的新媒介素養課程來看,課程框架仍然是大眾傳播媒介下的媒介認知和媒介框架建構。同時,由于媒介素養教育涉及新聞傳播學、教育學、社會學以及信息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知識,因此,單方面的媒介素養教育已經不能適應大學生新媒介素養的發展需要,而要打造包括新聞傳播學前沿理論、符號學、系統的媒介發展理論和現代傳播技術、媒介倫理、媒介法規等多個課程綜合參與的課程體系,打通這些課程的內在聯系,搭建新媒介素養的系統性框架,并由專門的教學團隊進行講授,才能使學生形成完整的媒介素養課程觀,實現媒介素養教育課程的整體優化,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保障新媒介素養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三、完善高校媒介素養課程的課堂評價機制
為了積極適應技術的發展和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科學的課堂評價機制也是轉型的重要環節。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既要全面、真實反映學生的核心能力,更要客觀、全面地評估課程的教學效果,還要能夠有效反饋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方向。過去單一的以考試和分數為主導的評價機制已經不能適應數字時代的課程發展需要,也無法更好地體現素質育人的理念和目標。構建科學合理的媒介素養課程全過程評價體系,形成分組提案匯報、案例分析論證的課程評價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媒介素養課程評價的效果,真正落實技術理性與情感認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一)課前分組提案匯報
分組提案匯報是學生通過自由分組,結合自學的媒介素養課程主體內容,回歸社會熱點問題和典型案例,主動思考并提出問題的過程。這種具有課前預習性質的思考和發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性,促進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學生在經過精心準備之后,在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提出提案并進行匯報,可以清晰地觀測出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興趣所在,學生立足社會實際進行提問和初步論證的過程,也可以看出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一個動態走向。針對各組學生提出的各種提案內容,教師可以進行分類整理和教學團隊研討,錨定學生新媒介素養的起點,從而明確學生的媒介素養培養路徑,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為學生制定個性化的小組教學路徑。
(二)課中案例分析論證
案例分析論證主要在課程教學中期進行推廣,主要目標在于幫助學生培養媒介批判的能力,以有效應對互聯網中的海量信息。當今互聯網信息的消費群體大多為青年人,高校大學生作為網絡互動的一個主要力量,頻繁接觸大量娛樂化信息和真假難辨的各類消息、短視頻、直播等,因此,高校亟需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由于很多視頻內容內容龐雜,來源不明,且頭緒紛繁,但是由于技術處理的隱蔽性較高,當代大學生很容易因為缺乏辨識這類信息真假的能力而產生盲從。從學生具體選取的實際案例以及對案例的分析、批判、評論過程當中,可以全過程真實呈現學生的媒介思維,對于學生思維當中的科學部分要予以積極鼓勵,對錯誤意識要給予及時的引導和轉化,這是幫助學生真正實現自我轉化、進行啟發性教學的重要環節,有利于學生媒介素養的夯實和養成,然而這一過程往往在多數媒介素養課程教學中被忽略或輕視,造成學生無法真正將正確的理論和知識內化為個人的行動準則,課程教學效果不佳。
(三)課后圍繞社會導向,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如果說新媒介素養課堂是高校學生全面了解社會的窗口,那以社會為導向的課后實踐就是進入社會的重要演練,是檢驗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高校新媒介素養課程教育應該注重全過程培養,將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作為新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目標,在引導學生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落實和提高。要圍繞新媒介素養教學的目標和理念,積極對接實踐基地,并創設一些特定的實踐場景,幫助學生深度體驗調查、策劃、創意和提案的全過程,讓學生積極主動發現問題,形成課堂課下的內在聯動。當然,時代在發展,既要面對社會實際需求,也要立足學生發展的特點和實際打造多元的實踐模式。要鼓勵學生在媒介實踐案例中尋找共性和個性,并學會回溯理論支持,系統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結語
5G背景下的高校媒介素養教育創新,是積極應對全新的媒介生態發展和融媒體時代新聞人才培養要求的課程改革模式轉換。未來的媒介生態正在呼喚一個倡導理性表達及新聞傳播整體融合并良性互動的時代。因此,要通過積極的新媒介素養課程的開發、綜合教學團隊的打造,突破高校媒介素養教育育人的瓶頸和局限,培養學生立足現實、服務社會的大局意識。高校媒介素養課堂作為培養大學生的第一平臺,要肩負起新聞輿論引導和新聞人才培養的重任,以課程改革為先導,努力建構面向社會現實需求和未來發展的新聞教育新體系。
作者:唐雪蓮 劉雪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