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復合式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等院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生認知、評價、運用媒介的必由之路。文章針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特點,分析了現階段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挑戰與機遇,從“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三個維度入手,構建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復合式路徑,從而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媒介素養觀念,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
關鍵詞:大學生;媒介素養;復合式路徑
新媒體的興起,已然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獲取社會信息、表達價值判斷與內心情緒等的主渠道。高等院校學生作為新媒介的主要受眾群體,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更加突出,影響也更加深遠。大學生承載著振興祖國的重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人才資源,是國家建設和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正確引導和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對大學生勝任國家與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有著深刻而現實的意義。
一、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概述
媒介素養起初由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提出,是指包含了研究個體的思辨、接受、融合及理性處理媒介信息的綜合性能力。媒介素養教育是現階段高校對青年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意識形態取向,形成正確價值共識的重要過程。首先,新媒介與傳統媒介相較,互動性和獨立性更強,形式更為豐富。高等教育體系包括對大學生的知識水平、文化修養的顯性培養,也應包含對獨立意識、創新意識、自我意識等思想觀念的隱性塑造。因此,多元化素養教育應針對大學生的選擇特點,遵循多樣化的發展趨勢,新媒介素養教育也是高等院校階段的重要教學方式之一。其次,媒介素養體現了大學生應用媒介信息的技能水平。新媒體時代信息交換呈現出更為鮮明的互動性,促進了大學生自我意識形態的有效表達,比如,對情緒情感的表達、對社會時政的關注、以及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的經驗積累,從而達到了提升自身綜合能力和水平的目的。因此,增強大學生媒介素養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應有之義。最后,正確引導和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易于引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樹立更加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有益于增強大學生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解和接受,進而在強調知識技能培養的同時,促進和推動大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的全面發展。
二、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挑戰與機遇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鞏固和提升的時期,同樣也是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等價值取向的定型階段,一方面大學生的判斷力和甄別能力尚淺,面對每日大量信息,認知和理解更加復雜易變;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心理狀態活躍,對于媒介信息的感知和接受更為敏銳和高效。因此,新媒介對于提升高等院校教育質量與水平,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既是挑戰,也是機遇。1.大學生學習生活與新媒介聯系緊密。近些年來,高校大學生是深受網絡時代影響的一代,他們從小熟悉互聯網、虛擬技術、數字技術,善于運用新媒介表達內心感受、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擴展社交范圍,這已然成為了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常態。不論課堂內還是課堂外,“網癮青年”、“低頭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新型媒介上,刷微博、微信、玩網絡游戲,在虛擬世界里尋找自身價值和歸屬感,大學生對校園現實生活越發的冷漠和疏離,精神世界與意識形態也越發的封閉和孤立。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在傳統教學工作中,教師對學生之間的知識傳授方式較為單一。在高等院校教學中運用新媒介,則更容易獲得學生的喜愛和接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和交流得以加強,比如教師運用生動形象的PPT課件進行授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注意力也會隨之增強,豐富了課堂的環境體驗,能夠提高授課的質量。2.大學生價值觀念易受媒介信息陶染。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促進了獲取各類信息的便捷性和廣泛性。大學生作為新媒介的主要受眾,其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都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改變。大學生的自律能力、判別認知能力較弱,缺乏對負面信息的思考和分析,因此,更容易受到低俗、虛假、功利、暴力等負面輿論導向的浸染。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大學生接受和學習最前沿的知識與技能,能夠比較深入地思考問題,他們渴望了解外界,特別是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對國家、社會事件的關注度與參與度非常高。比如,“抵制日貨事件”、“薩德事件”、“日本留學生江歌案”等事件,大學生熱議和參與的程度也遠遠地高于其他群體。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也同樣是道德的傳播者。通過教師言傳身教進行的正面積極的引導,加之校園環境的相對純潔,不良社會風氣干擾相對較少,大學生更容易加強和改進共產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新媒介作為傳授知識和道德的新型載體,能夠更加高效地促進大學生對這些思想觀念深入地理解、接受、融合。3.大學生技能體驗需要新媒介的傳播。新媒體時代賦予了每位參與者自由發表言論的機會,大學生自我表現欲望強烈,在網絡平臺、微博微信傾訴自己的真實想法,積極、主動地建立以自我為中心的交流環境。雖然大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自由發揮,但是大學生辨別能力、思考能力較差,他們的言論具有盲從、激進、極端的不穩定性,甚至可能成為網絡暴力的施暴者。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新媒介實現電子閱讀、視頻授課、搜索引擎等,不僅克服了傳統的單向灌輸性授課的缺陷,也使大學生獲得知識的形式、渠道更加豐富。在雙向互動的新媒介應用中,大學生可以自由表達看法和觀點,零星的、碎片化、不夠全面的知識體系經過新媒介的強化,得到有效鞏固。而且,大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反復練習和實踐,充分深入思考,自身的個性和特征得到了很好的彰顯,使信息的傳播更具有效性。
三、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復合式路徑的構建
新媒介的快速發展,要求高等院校必須針對大學生的個體特點,從多層面、多維度的思路入手,構建行之有效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路徑。1.“為何教”:社會價值觀與個體意識形態相統一。大學生意識形態主要是通過教育逐步形成的。全球信息化帶來了海量信息和虛擬世界,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受到了挑戰,特別是在各類思潮的催生下,大學生的個人品德和價值取向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日益明顯。高等院校往往對大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傾注較多,而對其所需的媒介素養培養則相對滯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要內容,目的就是為了構建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形成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共識。媒介素養的教育價值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二是個體的。社會的價值就在于實現大學生對社會主義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個人在于發展良性的意識形態,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全面發展。新媒介是融合兩者的有效載體,這是因為,純粹的理論傳授空洞、枯燥,只有深入大學生的心靈,向內求善才能作為一種文化積淀內化到自身的意識形態當中。對此,高校可以多利用校園公眾號、微博等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正能量文化傳播載體,提升大學生形成正確、健康的媒介素養。也可以發揮新媒介的互動功能,比如,舉辦相關主題的講座、辯論賽、社團活動、校報等;鼓勵和動員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制作成視頻等在校園網絡平臺上;征集大學生社會公益活動的文字和圖片等,這些活動既豐富了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也可以在整個高校范圍內營造出良性、健康的文化生態環境,潛移默化地引導和帶動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穩步提升。2.“教什么”:新媒介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辯證統一。媒介素養在當代大學生身上,主要表現為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媒介強大的工具性使大學生獲取信息變得更加快捷,但也使大學生更易受到媒介傳播的消極、負面思潮的影響,追求物質功利、低俗享樂。另一方面,受到校園的純潔性和高等教育的熏陶,大學生對人生理想、社會責任感的強烈的追求和渴望。因此,豐富和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平衡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矛盾,只有加強高等院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脈搏,創造與時俱進的精神文化,使大學生更好地反思和了解媒介的工具性,對低俗化、庸俗化、功利化信息及產品予以抵制,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在信息網絡化的背景下,各類社會思潮紛紜激蕩,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如果高等院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內容僅作為理論教育的話,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將不可避免地強制傳授這些理論。因此,教育過程中需要更加具有針對性的介紹,評析非主流社會思潮,讓大學生辨明其合理與偏頗之處,避免將理論簡單化、庸俗化,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價值性,而非只強調理論性,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更具有說服力,真正地融入到大學生的精神世界中,自覺地內化為自身的價值標準和行動指南,實現媒介素養的提升,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3.“如何教”:大學生媒介素養他教與自教協調促進。大學生媒介素養只依靠學校和教師的培養是不夠的,素養的提升更多的是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過程。科學的媒介技能、理性的媒介意識、合法的媒介傳播,這些都是大學生在使用媒介過程需要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在“他教”的過程中,高校教師應注重大學生樹立相關的法律意識和準則規范。大學生對媒介傳播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在傳播過程中,往往一時貪圖口舌之快,表達了過激、暴力等言論而不自知,對于在傳播過程中所需承擔的責任缺乏法律意識。因此,樹立大學生法律意識,加強大學生的自我規范,大學生只有正確地運用自身的主動權和話語權,才能真正地支配和使用媒介,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高等教育已經使大學生具備了運用和掌握媒介的基本技能和技巧。而在新媒體時代,只有良性的媒介意識和習慣是保障大學生能在媒介時代去偽存真、理性科學地評估和處理媒介信息,而不至于迷失在虛擬世界之中,這就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自教”過程。要實現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自我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學生能夠正確地利用媒介豐富自身的能力,更好地參與到現實社會實踐中,從而更有效地展示自己的社會價值和人生價值。
四、結論
現階段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和重點,主要是對媒介傳播的負面影響的思考和抵制,全面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增強大學生精神層面的免疫力與生命力,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最終歸宿。隨著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受到社會各界的越來越多的重視,部分綜合性大學已經開辦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專項科目,培養和塑造專業培養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教師隊伍,帶領大學生更加客觀、理性的認識媒介、評價媒介、運用媒介。此外,我國公眾媒介環境的不斷完善,各項法律規范的相繼出臺,目的就是為大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媒介資源,加強和引導大學生正確、科學的參與到媒介交流和傳播過程中,真正提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全面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參考文獻:
[1]郭子凡,李錦芳,陸蘊珊.90后大學生媒介素養調查與研究[J].學周刊,2017(12):5-8
[2]陳華巍,王貴新,劉國軍.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徑論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3):82-86
[3]楊克平,徐柏才.試論媒介素養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有機融合[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66-68
[4]朱彬嫻.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塑策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6(10):74-76
[5]張志剛.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14):48-50
[6]榮建華.中國媒介素養教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劉浩 張帆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