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融合下的綜藝節目形態變革與堅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綜藝節目指綜合多種藝術形式并運用電子技術手段進行二度創作,既保留原有藝術形態與價值,又充分發揮電子媒介創作的特殊功能,給觀眾提供文化娛樂和審美享受的綜合藝術形式。電視綜藝節目作為電視媒介最重要和最活躍的呈現方式之一,憑借《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等一大批制作精良、寓教于樂的現象級綜藝火爆熒屏,形成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觀。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舊媒體不斷延伸和重塑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綜藝節目自身也經歷著由媒介融合引發的形態特征、文化價值、傳播途徑等方面的變革,同時在變革過程中,內容為王與本土化意識又成為綜藝節目變革需要堅守的宗旨。
媒介融合時代綜藝節目形態變遷
1.節目形態:
從“泛”綜藝轉向圈層垂直化的“窄”綜藝。傳統媒介時代注重“為播出而生產”的媒介特性倒逼綜藝節目的生產盡量滿足“合家歡”的審美需求,尤其以《綜藝大觀》為代表的雜志類綜藝節目通過包羅萬象的內容與形態各異的形式呈現大而全的“泛”綜藝節目形態,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與樣式,確立了自身的價值與地位。在媒介融合時代,要運用互聯網垂直細分思維制作綜藝節目,依靠圈層垂直化實現綜藝節目形態由大而全的“泛”綜藝到小而專的“窄”綜藝的轉變。綜藝節目圈層垂直化指綜藝節目形態由橫向的藝術類別組合轉為縱向的垂直探索,挖掘垂直細分領域,依靠綜藝節目形態在專業領域深耕布局適應并滿足特定圈層受眾的需要,借助媒介融合傳播的穿透力實現圈外圍觀到“破圈”沉迷,助推小眾綜藝最終成為現象級綜藝節目形態。例如音樂類綜藝節目從民謠、搖滾、美聲、合唱等多種音樂細分類型中設置綜藝形態,滿足不同小眾音樂圈層受眾對節目內容專業化的需要,聚焦美聲唱法與音樂劇的《聲入人心》、定位民謠與搖滾樂的《樂隊的夏天》、現代音樂嫁接傳統文化詩詞的《經典詠流傳》等音樂類節目成功探索出依靠圈層的文化精準定位,持續深耕音樂垂直領域的綜藝節目形態新路徑。
2.文化形態:
從大眾文化到多元亞文化的變遷。大眾文化是以普通社會大眾為主體,帶有消費欲望,滿足大眾參與文化創造與意義流通的欲求所形成的壓倒性的文化。電視賦予綜藝節目大眾參與性、精英文化對抗性、娛樂消遣性、商業性等特性,滿足了大眾文化取自大眾日常生活、直接面向大眾、由大眾參與意義生成的大眾文化特性。例如《超級女聲》展現了大眾文化倡導的大眾參與性,全民造星解構了專家評委的精英文化,豐厚的市場回報契合了大眾接受大眾文化娛樂消遣的功能訴求。任何文化在整體過程中都是一種選擇、一種強調、一種特殊的扶持。一個共同文化的特征在于這種選擇是自由的、共同的或者是自由的、共同的重新選擇①。媒介融合時代讓自由的、共同的選擇更加多元,綜藝節目文化形態呈現后現代主義特征,后現代文化的拼貼化、去中心、平面化、無深度等文化中心賦予了網絡自制綜藝節目多元化的文化形態?!哆@!就是街舞》等網絡綜藝通過選取街舞、說唱等小眾文化受到年輕受眾的青睞,多維度文化形態價值不僅滿足了后現代文化提倡的無中心的、無根據的、多元主義的藝術反映,同時依靠大眾化的內容制作擴大受眾基礎,以多樣化的文化價值滿足不同圈層受眾的需求,讓多元文化大眾化。借助媒介融合,網絡自制綜藝在節目策劃、敘事、營銷等全流程以新文化和反中心的特征圍繞青年亞文化進行價值表達。例如愛奇藝制作的網絡自制綜藝將受眾群像描繪為思維敏捷標新立異的年輕群體,試圖表達青年內心借助互聯網打造平等參與、認識世界的想法。現象級綜藝節目《奇葩說》貼近青年群體的生活和文化取向,同時,它通過話語場營造出的議題的多元化、立場的多元化、聲音的多元化,鼓勵年輕人質疑權威,尊重自由表達的青年亞文化多元特征。
3.傳播形態:
單屏單向式傳播到跨屏互動式傳播。傳播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各個部分構成并執行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和動態系統。②在綜藝節目的傳播過程中,電視媒介決定了綜藝節目的傳播沿用了拉斯韋爾的“5W”單向式直線傳播。單屏單向傳播的媒介形式決定了觀眾接受的都是來自相同的節目中的相同的信息、意義和意識形態,而且他們基本上是被動的。③媒介融合為綜藝節目跨屏傳播與受眾互動參與節目提供了途徑。首先體現在媒介間界限的消弭帶來的播放平臺的跨屏互動,綜藝節目形成了先網后臺、先臺后網或網臺同步的組合互動播出。例如《朗讀者》《國家寶藏》《見字如面》等文化類節目既通過電視滿足了中老年群體和精英階層對傳統文化共鳴與文學意蘊的表達,同時借助網絡社交平臺的碎片化傳播與話題討論吸引網絡年輕受眾觀看,跨屏互動形成了受眾群體全覆蓋,助推文化類綜藝節目成為現象級綜藝節目類型。其次,跨屏之間互動也讓受眾成為“產消者”,媒介融合已經讓原有的信息消費主體變為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受眾通過彈幕、即時投票、掃描二維碼等互動形式以“全民參與”的方式參與內容的具象化生產,他們掌握著選手的“命運”與節目未來發展的走向,全新的情感體驗形成。
媒介融合時代綜藝節目形態的堅守
1.內容形態:
內容為王的綜藝節目創作宗旨。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為王是綜藝節目的宗旨。綜藝節目內容的新鮮感和豐富性始終是吸引觀眾觀看的法寶?!犊鞓反蟊緺I》從1997年開播至今仍保持強盛生命力,正是依靠內容的改版與創新,釋放了強大的生命力。綜藝節目堅守內容為王體現在內容的生產與革新上。媒介融合時代,UGC和PUGC等渠道豐富了綜藝節目內容生產渠道,視頻網絡平臺依靠圈層準確定位受眾,實現節目內容定制化生產、群像化生產和圈層化生產。另外,隨著VR、AI、直播技術的發展,媒介技術的變革成為綜藝節目內容革新的手段?!稒C智過人》《最強大腦》《加油向未來》等節目將人類科技最新發展的成果如人工智能、生物技術、語音識別等以節目內容的形式進行呈現,開創了科技類綜藝節目的新內容。
2.創作形態:
綜藝節目本土化意識的堅守。在經濟學的概念中,本土化原指跨國公司在人員、資金、技術開發和營銷等方面實施當地化策略,以迅速地適應當地的經濟、社會、文化背景,從而占據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④綜藝節目作為舶來品在我國的發展模式經歷了模仿借鑒、模式引進、聯合制作、模式原創四個發展階段,但成功的綜藝節目始終堅持本土化意識。例如《幸運52》《極限挑戰》等引進類綜藝節目規避了原版綜藝中不健康的價值取向,弘揚協作、團結、拼搏等中國本土文化價值;依托中國傳統文化創作的《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等文化類節目成為中國綜藝節目本土化創作的名片。媒介技術快速發展,我國綜藝節目的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綜藝節目應以適應網絡時代受眾文化和價值認同的方式實現本土化意識的堅守。通過“直播+綜藝”、IP化產業運營,文化類綜藝節目形態的探索,借助媒介資源的整合、互動實現綜藝節目的本土化改造,確立節目的核心價值導向,通過集體的文化價值的認同契合受眾的文化共鳴。
結語
臺網深度融合發展,是廣播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課題。媒介融合背景下,綜藝節目的發展創新呈現了新景觀,綜藝節目應在變革中與時俱進,不忘初心,努力實現繁榮與發展。
作者:蘇喆 單位: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