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校開展民族文化鑒賞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職業院校開展民族文化鑒賞課是發揮職業教育基礎性作用,助推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具有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育人意義。開展民族文化鑒賞課可以按照感知、審美、悟理、內化的過程來組織教學。
關鍵詞:職業院校;民族文化;鑒賞課;教學過程
當代世界,文化多元化帶來文化困惑,現階段在一定范圍出現的民族文化認同弱化、審美趣味娛樂化、價值取向上知行脫節,都是文化困惑的具體表現。文化困惑在部分職業院校學生群體中表現得尤為明顯,為此,學校教育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強有力的文化導向引領學生走出文化困惑,促進學生理性的文化選擇。黨的報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民族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了豐富的中華美育精神,其深刻內涵對傳播知識、啟迪思想,增進審美、提升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積極價值。學校教育要從民族文化中汲取美育精神和元素,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把民族文化的審美作為培養學生素養的重要內容。
一、職業院校開展民族文化鑒賞課的育人意義
職業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載體。職業院校應推動民族文化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把“授業”與“育人”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1]職業院校開展民族文化鑒賞課是發揮職業教育基礎性作用,助推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具有重要育人意義。
(一)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
開展文化鑒賞課是傳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的要求。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優秀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財富,它直接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學習文化鑒賞就是學習中華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汲取其中精華,隨時展對傳統文化作出新的解釋,賦予新的內涵,使得民族文化不斷更新和發展。越是在多元文化時代,越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適應。
(二)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
開展文化鑒賞課是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的要求。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是人類永恒的追求,發現美、創造美是人的精神需要,是一個融合人的認知、情感和思維的主動過程,帶有強烈的個人主觀色彩。學習文化鑒賞要求透過感性的文化現象,通過理性的文化分析,從不同角度挖掘文化本質與文化價值,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現象厘清其所以然,欣賞其真善良,分析其得與失,避免人云亦云的盲目和被動,從中提高個人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三)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開展文化鑒賞課是提升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要求。學習文化鑒賞能促使學生樹立文化意識,理解傳統文化以人為本、關懷人生,啟迪和開發人的智慧的積極現實意義;促使學生認識傳統文化的豐厚博大,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和優秀文化的營養,用現代觀念審視文化現象,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促使學生關注當代文化生活,以理性態度和務實精神去繼承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從而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四)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
開展文化鑒賞課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濃郁的民族特色,一直都是發展民族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學習文化鑒賞使職業教育對接民族產業,促進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和內涵發展,助推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產業,提升民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適應產業升級發展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強化職業技能的同時,培養高層次文化素養和高品質審美趣味,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二、職業院校開展民族文化鑒賞課的過程方法
職業院校開展民族文化鑒賞課,應以文化鑒賞為切入點,透過具體的、表層的文化現象理解和品鑒民族文化的深層內涵和價值。一般過程是“觀”“品”“悟”,即感知現象———品味意蘊———領悟內涵。
(一)感知現象
感知現象是對鑒賞對象形態、內容的感受,獲得對文化現象的直接認知,知道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景。感知現象應盡可能全面,“全面”意味著要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觀察和了解文化現象,除了實物實景外,也需要了解其相關的地理環境、歷史演進、工藝技術、詩詞文章等。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但由于鑒賞者不同水平和志趣等主觀因素,使得對現象的感知和解釋必然帶有個體差異性,這是文化鑒賞中的正常現象,但正是這種差異性,使得人們可以從不同角度挖掘現象的本質,呈現多樣性。這個環節是文化鑒賞課的起點,需要教師有明確目的,盡可能多地提供文化現象物化的學習資源,創設和組織能引起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的情境和活動,以加深學生對文化現象的感性認識。
(二)品味意蘊
文化現象直接作用于人的認知,但是僅有感覺沒有理解,或者僅有認識沒有情感,都不可能全面領會文化現象,感覺與理解、認識與情感是不可分割地統一在一起的,這是文化鑒賞的基本特點,這個特點促使人們產生對文化現象的主題、形象、含義、象征的感受,“品”的過程是提升審美素質所必須的。文化現象的意蘊往往比現象本身更豐富,但也更抽象,需要在感知現象的基礎上反復體味,才能領會其中隱含的思想內涵、情感色彩、象征意義,獲得精神層面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共鳴。[2]這個環節是文化鑒賞從感性向理性的過渡,教師應當精巧設疑,以疑激趣,還可以綜合運用歷史梳理、比較分析、聯想遷移等方法,引導學生調動經驗,或獨立思考或集體研討,以打開思想通道,建構對文化現象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三)領悟內涵
領悟內涵是在感知物象的基礎上對文化現象的總體把握,是對鑒賞對象的再理解。應該說,領悟內涵并不是一個獨立的階段,而是伴隨在感知現象、品味意蘊過程中的。文化鑒賞不是單純的感教學探究性直覺或者理性分析,而是感性、知性、理性的反復推移深化,在這個反復過程中獲得對文化現象更深刻更全面的感受;并在情感態度上獲得文化現象的審美價值的判斷,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升華。這個過程強調鑒賞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要求綜合對文化現象的感知、情感、聯想、思維等分析其得失,思考其意義,創新其表現。這個環節綜合文化鑒賞過程的多種心理活動,是對文化現象進行再認識的過程。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勇于表達,積極交流,并適時予以點撥和提升,幫助學生由初階感知遞進到高階思維,由片面感受發展到多元審美的層次,發展和提升情感豐富性和思想深刻性方面的素養。
三、職業院校開展民族文化鑒賞課的案例探討
以“感悟八桂文化”中“靈渠”一課為例,探討民族文化鑒賞課的開展。八桂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感悟八桂文化”是學校自主開發的人文素質課程,課程以文化鑒賞為切入點,介紹廣西獨特的文化現象,涉及廣西歷史、地理、經濟、政治、藝術等諸多領域,觀其形象秀美,品其文化內涵,悟其民族精神,以達到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審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的目標。
(一)“靈渠”教學設計
1.主題說明:靈渠滔滔唱融合(2課時)———靈渠作為世界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它體現水利建筑的輝煌成就,并且具有很高的人文內涵。通過品鑒靈渠,對提升學生的文化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有重要意義。2.教學目標:①說出靈渠的特點和靈渠之美;②分析靈渠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③領會靈渠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3.學情分析及主要解決問題:學生對靈渠的認識多停留在表面,知道它是一條河渠,但對背后的歷史功績和文化價值不甚了解,因此,通過靈渠“申遺”的事件,幫助學生理解領會靈渠文化的內涵,引發學生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敬意與自覺保護的態度。4.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5.評價方式:通過小組討論結果,考察學生對靈渠文化“溝通與融合”內涵的認識,以及對保護文化遺產的態度。6.教學進程及安排
(二)提高民族文化鑒賞課實效性的思考
從以上課例可以看到,民族文化鑒賞是美育與德育的融合,其教育方式須生動鮮活,教育效果須讓人心靈愉快,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3]。“審美”和“悟理”是民族文化鑒賞課的兩個要點,可從以下方面著手提高其實效性:1.倡導“體驗式”教學模式。提高民族文化鑒賞課課堂實效性,倡導“體驗、感悟、內化、踐行”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創設促進體驗的教學情境,精選豐富體驗的教學資源。按照感知、審美、悟理、內化的過程來組織教學,即:教師介紹文化現象,提供給學生感性認識;分析文化特點,與學生一起鑒別、欣賞;引入結合學生實際的討論和教師的感悟,形成理性認識;通過提煉課程主題,引導學生認同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2.堅持“三結合”教學策略。民族文化鑒賞課堂的有效推進,需要做到“三結合”,即:文化現象與民俗人情相結合、體驗感悟與理性分析相結合、文化鑒賞與素質養成相結合。民族文化鑒賞課不能流于表面好看、好聽,落腳點應在文化體驗之后的內化與踐行。教師可精巧設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文化現象背后的問題,從中感悟道理,提升素養;還要拓展學習時空,引導學生將文化體驗應用到課外學習及生活。3.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主要采用講授法、討論法和情境教學法相結合。其中情境教學法可通過生活展現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語言描述情境等,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在教學實施中,可結合當地相關文化活動或民俗活動,有條件的可以組織學生到現場體驗,也可以利用當地博物館、文化館、民俗街等,進行現場教學,還可以結合主題開展才藝展示或實踐活動。4.推動“合作性”師生互動。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體現的是學習合作伙伴關系,在民族文化鑒賞課中尤其要重視推動“合作性”師生互動。教師創設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提供學生人文素質養成的素材和參照,引導學生素質的形成;學生利用教學資源,在教學活動中形成和踐行素質能力。教學資源提供體驗載體,體驗聯結師生互動,成為文化鑒賞的“學習共同體”。民族文化鑒賞強調的不僅是認知,更多的是躬行踐履、體驗生命,其本質是一種發展人的審美素養為主體的生命教育和人生觀教育。因此,職業院校開展民族文化鑒賞課須將“審美”和“悟理”貫穿于全過程,以培養具有高尚情操、美好心靈、文化自信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文化部,國家民委.關于推進職業教育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工作的意見[Z].2013-06-13.
[2]黃艷芳.中國文化鑒賞[M].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11:9.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Z].2020-10-15.
作者:言姝媛 單位:南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