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發揮民族文化正能量強引領作用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云南是我國世居少數民族最多、特有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人口較少民族最多的省份。這一客觀省情決定了民族問題始終是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從“努力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到“努力在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兩次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始終是貫穿云南民族工作的主線和靈魂。云南應堅定不移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走深走實。
發揮民族文化在思想引領中的作用。要實現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相知相親相惜,交往交流交融,就需要通過民族文化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此構建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揮民族文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總鑰匙。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比較優勢,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特色經濟優勢,強基礎、調結構、興產業、惠民生、促跨越,多域覆蓋,形成文化與城鎮、旅游、產業、生態、鄉村建設和沿邊開放“六位一體”的融合發展模式。通過該模式,一方面,實現了把推動發展與群眾積極參與統一起來、把生產條件改善與生活條件改善統一起來,最大限度調動各族群眾的積極性,增強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依托各民族特有民族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因族施策、精準化地通過打造門檻低、產業鏈長、附加值高、能夠帶動各族群眾就業和增收致富的特色文化產業。發揮民族文化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云南有25個世居少數民族,且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使得民主團結促進機制更需要“頂天立地”。一方面,要強調機制的宏觀性,依法保障民族團結進步,依法維護各族群眾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要實現機制的精細化、操作化和落地化。治理是一種橫向的協調機制,更多依靠的是軟實力而非強制力量,而文化正是一種至關重要的軟實力。民族團結示范區的創建需要主體性和文化自覺意識的支持。
二、持續有效推進民族文化繁榮工程
推動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在實施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工程中,要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性,強調依靠“人”(傳承人)來承載與傳承,因為“活態”與“傳承”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沒有傳承就難以保持其活態,也就難以保證其生存,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人亡藝絕”或“青黃不接”的瀕危境地。樹立和突出民族文化符號。文化符號是由優秀民族文化精髓凝聚而成的。要通過樹立和突出語言文字符號、政治象征符號、儀式慶典符號、節日文化符號來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當然,其前提是必須理清中華文化中“多元”和“一體”的關系,既要強化各民族的特有文化符號,也要強化民族文化符號中的中華文化共性。完善民族文化傳播機制。文化的創造與創新是一個民族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也是一個民族應有的責任與擔當。當下,可通過民族文化在互聯網尤其是新媒體平臺上“主動、精準、高關聯度”的傳播來實現多元民族文化傳播路徑的搭建,同時還應克服對大數據信息關聯的絕對依賴,應基于“可信性的理念,專業性的路徑”和“普適性的理念,感性的路徑”的傳播策略進行因時因地、有針對性的文化傳播,從而實現“實時、有指向性、反饋分享”等互動式傳播,最終達到文化傳播的理想效果。
作者:李貞岳 淑芳 單位:云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云南財經大學國際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