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區科普美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時代,社區科普面臨著新的轉型,即應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轉向社區文化建設。在這一過程中,社區科普美育可發揮重要作用。基于社區科普美育,社區科普工作應轉型為以居民生活科學審美為基點的科學文化服務,將科學美有機引入社區,引入社區居民生活,培育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審美。
關鍵詞社區;科普;科學審美;科普美育
1關于社區科普的重新定位
當前,隨著媒介生態的變化,尤其是移動網絡的快速發展,社會中已基本不存在信息傳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信息能否傳播到公眾,關鍵問題是公眾會不會在海量的信息中,主動尋找信息。具體到社區科普而言,只要人們有尋找科學信息的主動性,要找到有關信息并不難。那么,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科普工作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因為社區居民完全可以避開社區科普,而是通過網絡實現科普需求。回答是有必要,因為社區科普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但新時代的社區科普需要實現轉型。以前,科學信息流通渠道不通暢,越到基層,科學信息越少,社區科普的作用是把科學知識送到社區,送到百姓家門口,主要還是一種科學知識的基層服務,一種通往基層的科學信息通道,解決了科學知識到不了基層的問題。但現在,媒介高度發達,各種信息渠道豐富,社區居民可從網絡、電視等獲取豐富的科學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社區科普的原有價值已不再突顯,社區科普的功能應發生轉向,轉向社區文化建設。社區科普的目的,不再僅僅是送科學知識到社區,而更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一環。社區科普工作轉向社區文化建設,這種轉向意味著什么?一方面,文化建設是一種綜合性的建設,更加強調精神層面,不只滿足于知識的傳授。第二方面,文化建設是全要素的、全領域的實踐,不是幾場科普講座、幾塊科普展板就能建成科學文化的。第三方面,文化是一種民風的培育,要真正吸引社區居民參與才能形成民風。社區是社區居民共同居住、生活的地方,但社區居民之間并不熟悉,雖共居于一地,但并不像村落那樣是個熟人社會。雖然彼此之間并不熟悉,但大家都很關注社區,社區文化建設對每個人的影響都很強烈。通過社區文化建設,來提升社區的凝聚力,營造社區活力。社區文化建設的渠道很多,比如,組織開展活動、建設必要的公共設施等。在此,僅從社區科普美育的視角,談談社區科普如何融入社區文化建設。
2社區科普美育
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對美的追求,日常生活中都開展著審美實踐。對社區居民來說,社區的居住環境非常重要,社區環境的美化,對于提升社區居民的幸福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社區環境的美化中,干凈整潔是基礎,在此基礎上,加些人文的裝飾,對于社區文化建設很有益處。比如,利用科學題材的圖像來美化社區公共空間。科學題材圖像,可以涉及各類學科,比如,星空圖、黑洞圖片、各種動物圖片、各種植物圖片、晶體圖片、科技工程圖片等等,以圖為主,配以簡要的文字說明,從而構建一種社區科學景觀。景觀是一種很重要的傳播媒介,它不僅僅讓人覺得好看,賞心悅目,景觀對于人的精神狀態、對于人的價值觀都會產生影響。有學者指出,風景是涵義最豐富的媒介。它是類似于語言或者顏料的物質“工具”(借用亞里士多德的術語),包含在某個文化意指和交流的傳統中,是一套可以被調用和再造從而表達意義和價值的象征符號。[1]當科學成為了社區中的一道景觀,可培育社區公眾的科學意識,培育社區公眾的科學品質。社區科普美育不僅僅是社區環境的美化,更為重要和關鍵的是,通過社區環境的美化,以及社區科學文化活動和服務,培育公眾的科學生活審美。隨著科技與生活的融合日益深入,科技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已不容忽視。要保持體面、有品質的生活,科技因素是離不開的。在以往的社區科普中,多是注重具體的知識的傳授,而隨著社區科普的轉型,在知識普及的基礎上,應進一步提升,引導社區居民體會到科學對于有品質的、體面的生活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實踐著與科學的相遇,但卻往往又視而不見,對科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存在極度忽略,或是因為習以為常,而意識不到。科學生活審美,就是對科學對體面、品質生活的作用的自覺認知。社區科普美育,培育人們生活中的科學審美,培育公眾的科學態度,使科學成為生活品味的一部分,品質生活的重要元素。科普服務于生活審美,這也促進了科學與生活的深度融合,而不僅僅是將科學視為一種生活工具,而是,科學是生活的自覺追求,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
3社區科普美育促進社區科普工作的轉型
新時期社區科普的任務是開展社區文化建設,服務社區居民,提升生活質量,提升幸福感,更為深層的是,建設社區文化環境。社區科學文化建設,離不開科普為居民生活實踐的服務,但不應僅僅滿足于一種實際的功用,而應帶動、建立一種精神,一種氣場。社區科普美育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方式。社區科普美育的核心是培育社區居民的科學態度、科學品質,基于此,社區科普工作應進行轉型。一是要擴展社區科普的含義。黨的報告指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成為了科普的根本追求和最終目標。另一方面,報告中,有關科普的內容放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部分,也是有深意的,其中提到“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從這一段論述也可看出,科普工作的任務是科學文化的建設,移風易俗,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要從文化建設的高度開展科普工作。科普工作不僅僅要重視科學的實際功用,還要重視科學的精神,重視科學的文化功能。科學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科普工作,即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文化建設的視角來看社區科普,要加寬對社區科普的理解,因為科學在多個方面對生活有著指導價值,科學,是一種思考方法,一種精神狀態。科普美育的最終目的也是精神狀態的培育。凡是能夠促進理性生活的,比如,科學知識、健康教育、防詐騙、社區環境美化、心理輔導等等,都是社區科普的重要內容。社區科普就是要為優美的社區環境,包括社區人文環境服務,培育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二是進一步彰顯社區科普的人文關懷。人文關懷是科普美育的核心要求。科學不再外在于我們的生活,不再是他者,科學、理性共同維護著我們的品質生活。科學就是我們生活的內在需求。只有充分發揮科學的人文關懷,才能吸引人心,真正打動人,而不僅僅注重科學的實用功能。三是要重視社區里中青年人的參與。當前的社區科普比較忽視社區居民里的中青年人的參與,而中青年人對于社區的文化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是一個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影響力量。但中青年人的參與方式,可以多樣化,靈活化,可多種渠道聽取他們的建議,提供創意。四是要注重社區文化環境建設,重視社區文化裝飾。可多利用科學題材圖像,對社區進行必要的裝飾。其實,這種社區裝飾工作,決不是形式主義,而是利用科學形象,對社區居民產生影響,同時,對社區文化環境的建設也有積極作用。在讀圖時代,應積極利用形象來開展文化建設。當然,開展社區科普美育,并不是將一些科學題材圖片一貼了事,社區科普美育,也不是只傳播科學美,而不傳播具體的知識與方法。社區科普美育不是對以前社區科普實踐的否定與取代,而是在以往社區科普實踐的基礎上,增加科學美的傳播,培育公眾科學審美能力。與以前的科普實踐相比,更加關注科學對于人的態度、精神的影響。
4結論
隨著新時代社區科普定位的轉變,社區科普不應再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遞,而是應進一步提升,社區科普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服務,社區科普美育是一個重要的生長點。在科普美育的基礎上,實現社區科普的轉型升級,使社區科普為社區居民生活審美服務,使科學進入百姓身邊,進入百姓心中。社區科普美育,既是科學知識和科學美的傳播,又是一種心態的培育,一種文化的建設。注釋①由于城市社區與農村社區區別很大,本文所提社區,專指城市社區。
參考文獻
[1]W.J.T.米切爾.帝國的風景[C].//風景與權力[C].楊麗,萬信瓊,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15.
作者:朱洪啟 單位:中國科普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