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審美心理對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審美心理指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在審美活動中面對審美對象時,以無功利的審美態度感知對象,從而在審美體驗中獲得情感愉悅和精神暢快的心理過程。精神分析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格式塔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行為主義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審美心理理論,對于兒童美術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這些啟示具有靈活性、豐富性、和諧性、創意性的特點。
關鍵詞:審美心理兒童美術教育
一、概念界定
兒童美術教育指成人和教師著眼于兒童的美術素質、能力進行的影響兒童精神世界或心理狀態的美術信息傳遞活動。在美術教育活動中傳遞的信息包括美術教育內容的信息和美術教育組織的信息。美術教育內容的信息一方面是人類文明的精神成果之一——優秀的中外名家名畫,另一方面是美術創作中的精神活動過程,以此影響兒童的精神世界。同時,教師向兒童發出教育組織信息,如啟發引導信息、講解演示信息等,以影響兒童的心理狀態,使之趨向或避開某些心理活動,并呈現出相應的外在行為。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或成人向兒童傳遞信息,可以通過話語表情、姿態行為,也可以通過畫冊、黑板、范畫、美術材料和工具,還可以通過圖像、音頻、視頻等各種直接或間接方式及媒介。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系統是美術教育產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與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記憶、聯想、想象、推理、操作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使人的意識能夠相互影響并得以傳播。具體而言,兒童美術教育指對兒童進行的美術欣賞和美術創作教育。美術欣賞既包括對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欣賞、名家名畫欣賞,又包括對民風民俗作品的欣賞。美術創作包括一系列動腦動手的、借助美術工具和材料完成的活動,其中以繪畫、設計和手工制作為主。美術欣賞教育和美術創作教育是美術教育的兩大板塊,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目的在于提升兒童的美術素養和美術能力。審美心理是指作為審美主體的人在審美活動中面對審美對象時,以無功利的審美態度感知對象,從而在審美體驗中獲得情感愉悅和精神暢快的心理過程。許多心理學家和美學家對審美心理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其中,精神分析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格式塔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行為主義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人本主義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審美心理理論,對于兒童美術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二、審美心理理論對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
1.精神分析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對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等人創建的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審美經驗的源泉存在于無意識之中,美術創作者和鑒賞者在創作作品或欣賞作品時都滲透了他們的潛意識,揭示了審美心理的深層結構。如,在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中就滲透了他早年喪母的深深憂思。弗洛伊德對西班牙畫家達利說:“在你的畫中并沒有潛意識,而是有意識。”“你的神秘感是泄露直白的。相反,達•芬奇、安格爾的畫才符合潛意識的理想。”同時,弗洛伊德也研究了創作的動力,認為美術活動是人壓抑的生理需求的精神升華。人的生理能量不能隨時隨地得到滿足和釋放,但是人可以通過創作的方式,在精神生活中得到升華。精神分析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啟示教師一方面要重視弗洛伊德關于潛意識和無意識是美術創作的源泉的理論,在指導兒童美術創作的過程中,無論是繪畫還是手工創作,都要調動兒童的內在心理,讓他們根據印象最深刻、感情最真摯的內容進行美術創作,以提高美術活動的質量。另一方面,教師也要重視弗洛伊德關于美術創作是生理能量的精神升華的理論,兒童美術創作是內發的,而不是教師和成人外在強求的。身心健康的兒童往往都有進行美術創作的內在動力,兒童在生理能量充沛的情況下,必須找到能量發揮的渠道,而美術創作正是他們發揮的渠道之一。
2.格式塔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對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
心理學家苛勒等人創建的格式塔學派認為,現實生活中的物理場和力與人的心理場和力是異質同構、和諧共振的。而把這一學術理論運用到美學研究中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當屬著名美學家、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他在20世紀30年代從事電影理論的研究,著書立說,后移居美國,從此轉向研究審美中的知覺。他著有《視覺思維》《走向藝術心理學》《藝術與視知覺》等著作,成為格式塔心理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具體而言,格式塔學派認為物理的外在世界的力與心理的內在世界的力具有同構關系,這兩種質料相異而形式結構相同的力,在人的大腦中引起相同的電脈沖運動,即所謂異質同構。藝術活動過程中是這樣達到異質同構的:外在對象和內在情感合拍,主客同體,物我交融,形成對稱、均衡、協調、統一,完成審美活動的過程。人們在進行美術創作時,手臂的力量、身軀的適度緊張和力度、頭眼腦的高度集中都蘊含了某種內在的力量。如羅丹的雕塑《沉思者》中,雕塑低垂的頭顱、彎曲的脊背、托著下頜的手臂無不顯示出充滿悲憤、憂慮的內在力量。正如羅丹自己所說:“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態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內在精神。”可見,羅丹在創作這件作品時,必然把自己體驗到的內在力量結合外在的雕塑材料,通過彎曲、擰動、削劈等塑造動作完成作品。欣賞者在欣賞時,通過眼動軌跡掃描雕塑作品的形態,同時在大腦中重復這種力量的塑造過程,引起相同的電脈沖運動,從而體驗創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兩者的和諧共振。又如,在米隆的《擲鐵餅者》中,運動員右手握鐵餅擺到最高點,全身重心落在右腳上,左腳趾反貼地面,膝部彎曲成鈍角,整個形體充滿爆發力和彈力之感。雕刻家米隆通過內在的張力,很好地表現了擲鐵餅者在最后發力時全身肌肉繃緊、力度畢現的瞬間姿勢,為欣賞者展現出力量感。格式塔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啟示教師,在兒童美術活動中,要讓兒童全身心投入美術活動,而不是坐在桌前靜思默想。美術醞釀的過程不僅是大腦內在的活動過程,而且是兒童運用大腦、身軀、手臂、腿腳暢想、模擬外在自然和社會生活的過程。如楊柳的婀娜、小花的搖曳等,都可以通過兒童的模擬動作、生動的言語講述進行美術的前期醞釀。這時,教師再為兒童提供作畫的材料和工具,兒童就會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創作沖動。
3.行為主義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對學前美術教育的啟示
心理學家華生等人創建的行為主義學派認為,人的行為模式是后天學習的結果,人是環境的產物。在研究方法上,行為主義主張采用客觀的實驗方法,而不使用內省法。行為學派的審美理論對其原有的理論加以發展,對于審美經驗的研究集中在觀賞者對藝術品及其要素的喜好和觀賞者對藝術品刺激所作出的生理性反應等相關實驗上,認為藝術品的典型特征是喚起欣賞者的興奮并出現先強后弱的變化。這種興奮的變化就是產生愉快、興趣和審美經驗的原因和機制。行為主義學派的理論啟示教師可以在美術欣賞活動中通過觀察兒童的行為,歸納、總結出兒童感興趣的、注意力持續比較長久的美術元素,從而更好地針對兒童進行名家名畫的趣味欣賞活動。如:莫奈作品中泛著陽光般金色的草垛色彩;凡•高作品中扭動的螺旋線、藍色的星空;塞尚作品中具有較強質感的蘋果;馬蒂斯作品中具有圖案裝飾意味的大紅大綠;畢加索作品中動感極強、韻律十足的快樂幾何體;吳冠中作品中輕盈靈動、虛實結合的水墨淡彩;等等。這些既是世界名家名畫的代表元素,又是兒童可以通過外在行為加以鑒別、欣賞的美術元素。教師可通過多次的分析和配對活動,將美術教育開展得有聲有色,如,把美術元素與原畫配對,把美術元素與畫家本人配對,把打亂的美術元素歸類,等等。
4.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對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心理學家、曾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的馬斯洛。馬斯洛是第一位把審美需要當作人的基本需求的心理學家,他認為美感是一種高峰經驗,是對自我的觀照,自我不停地追求在創造中實現自己的潛能,在達到了自我實現時就會出現高峰經驗和美感。馬斯洛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由下而上依次分為七層:第一層為生理需求,即衣食住行等生活或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第二層為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引申涵義還包括社會安定、生活保障等;第三層為情感和歸屬的需求,指人渴望在家庭、社會中找到歸屬感,在給予他人愛和接受他人的愛中享受溫暖;第四層為尊重的需求,包括自尊、自重和被他人尊敬,事業有成,得到肯定的評價和贊揚,等等;第五層為認知的需求,即人的求知、探索、認識和理解等天性,人的認知天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第六層為審美需求,包括對對稱、均衡、秩序、完美等形式美的追求等;第七層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即個人特有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揮。馬斯洛認為,各種基本需求都能得到滿足的人,將會有最充分、最旺盛的創造力。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審美心理理論啟示教師,在兒童美術活動中,應尊重兒童的各種需求,特別是兒童的審美需求。對于對稱、均衡、秩序等形式美的追求是人類的共性之一,是人們在生存和溫飽滿足以后的精神需求和向往。兒童不會因為年齡幼小而對形式美無動于衷,因為在兒童的生活中,充滿了形狀、色彩等基本的美的元素。
三、對于啟示的理解
以上分析說明,審美心理理論對兒童美術教育的啟示具有靈活性、豐富性、和諧性、創意性。靈活性指在教師借鑒這些審美心理理論時的態度要靈活。每一種理論都其有可取之處,也有其不適用于實際之處。教師應以揚棄的態度,選擇其中的精華之處為我所用。魯迅在《拿來主義》一文中說:“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然而首先要這人沉著,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同樣,要想推動兒童美術創作和欣賞教育理論的發展,教育工作者就應該有開闊的眼界、開闊的心胸。既向兒童學習,又向美術大師學習;既向理論學習,又向實踐學習。對于優秀的美學理論、文藝作品、美術文化遺產,需要積極甄別、篩選,勇敢地拿來為我所用。豐富性指教師在借鑒這些審美心理理論的內涵時要做到融會貫通。這些審美心理理論涉及的心理學流派不同、涉及的審美領域重點不同。如,精神分析學派涉及的重點是美術創作的動力和深層心理結構問題,格式塔學派涉及的重點是視知覺引發的心理場與外在審美對象的物理場的同構問題,行為主義學派涉及的重點是審美元素對人的審美行為的影響問題,人本主義心理學派涉及的重點是審美需求的自我滿足性問題。這些學派分別從不同的側重點闡釋了人們在從事美術等審美活動時的心理狀態,而將其聯系起來看,就比較完整地解釋了美術創作和欣賞中的審美動機問題、審美來源問題、審美行為問題、審美主客體的交流與和諧共振問題。這些內涵豐富的理論闡釋讓現代教育工作者受益匪淺。和諧性指教師在借鑒這些審美理論時的文化自覺心態要和而不同、美美與共。1990年,社會學家費孝通總結出了極具美感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十六字箴言,實際上是在提倡一種不卑不亢、平和謙虛的文化心態。這不僅適合在審美和人文的層面上處理不同理論派別、文化的隔閡,而且適合在兒童美術教育的層面上,保持一顆開放兼容、動態進取之心,享受在兒童美術創作和審美教育活動中與人分享、與人交流、人與對話帶來的和諧的思想交流。創意性指在教師借鑒這些審美理論時的思維方式要求新、求變。這些理論的確立時間最晚距今也有近五十年的歷史,但是這些學派在創建自己的審美流派時不拘一格、獨樹一幟的創新精神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正是有了這些敢于從不同的角度、立場、觀點對同一審美問題進行不同闡述的先驅,才有了審美理論的豐富性、獨特性、創意性,才推動著審美理論一步步發展、創新,也才有了今人在吸取這些理論精華時的可選擇性、可分析性、可揚棄性。同樣,現代的教育工作者在面對新世紀兒童美術創作和欣賞教育時,也應該有創新的頭腦與行動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周冠生.審美心理學.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2]滕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滕守堯,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朱家雄,林琳,呂堅.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作者:朱立新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