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際旅游業競爭態勢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榆林市位于陜西省最北部、陜甘寧蒙晉5省(自治區)交界處,不僅具有獨特的地理景觀,還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實施,積極發展國際旅游業,拓展新亞歐陸橋經濟帶的其他國家市場,可以使榆林市結合自身特色拉動經濟增長,實現資源型城市向綠色發展模式轉型。利用SWOT分析法,梳理了榆林市發展國際旅游業的優勢、劣勢、機遇與威脅,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發展建議。
關鍵詞:榆林市;國際旅游;SWOT分析
1研究背景
榆林市素以資源型城市聞名,豐富的能源資源使其工業迅速發展,但是隨著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國內產能過剩等問題不斷突出,榆林市亟須轉變發展方式,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深入實施,榆林市對外能源合作已取得了諸多成果,結合自身地理位置特點和歷史文化背景,發展以國際旅游為主的服務貿易,或許能成為拉動榆林市經濟增長的另一引擎。2014年榆林市人民政府發布《榆林市加快發展服務業的實施意見》指出,要突出陜北特色地域文化,全面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重點景區,打通與周邊城市的互通渠道,以提升榆林市的旅游服務質量。同時,要建立國內和國際旅游合作機制,推動旅游企業、旅游景點參與國際旅游競爭。許多學者就榆林市旅游業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對策展開了討論。趙希寧(2020)[1]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榆林市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重規模輕質量、開發模式同質化嚴重等方面。郭力宇等(2019)[2]指出,發展陜北旅游業需要打造精品旅游資源,通過構建以龍洲丹霞地貌為載體的陜北旅游表達專區,可以提升陜北在國際旅游市場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郭月楠和呂建永(2019)[3]運用SWOT分析法對榆林文化旅游產業的競爭態勢進行了分析,并提出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榆林文化旅游產業的良性發展路徑。目前已有文獻中關于榆林市國際旅游業競爭力分析的研究尚處于空白,因此本研究利用SWOT分析方法,以同受“一帶一路”倡議輻射的陜西省境內其他地級市作為對標城市,梳理了榆林市在發展國際旅游業中的主要優勢與劣勢、機遇和挑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國際旅游業的合理建議。表1列出了陜西省11個地級市2019年景區數量、經濟規模、行業規模、對外開放程度、互聯網普及率等基本情況。由表1可知,2019年榆林市人均GDP、公路里程排名陜西省第一,然而對外貿易依存度全省最低,國家5A級景區數量為0,服務業利潤總額與星級飯店數分別排在第二和第三,互聯網普及率排名第三。基于此,對榆林市發展國際旅游業的競爭態勢進行進一步分析。
2優勢(S)
2.1旅游資源多樣化
榆林市位于黃土高原與內蒙古高原的過渡區,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沙漠綠洲景觀與黃河峽谷景觀并存,地表溝壑縱橫起伏,大漠生態與邊塞風情獨特,森林、灌叢和草原等多種植被交織覆蓋,可以說,榆林市是中國西北自然風光的典型代表。榆林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潛在的能源旅游資源,榆林市全市有古文化遺址1612個、古建筑313處、古墓葬281處、古石刻255處[4]。作為我國歷代邊防重地,古城堡群景觀世界罕見,其中大夏統萬城距今已有1600年,是匈奴在世界上唯一的國都遺存。榆林市作為陜北革命策源地,有紅色旅游資源遺跡50余處,革命遺址、舊址400多處。西部大開發以來,神府煤海工業園、定靖油氣產能園和西氣東輸工程等相繼落戶榆林。此外,榆林市有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為開發獨具特色的能源工業旅游、能源科技會議旅游等奠定了基礎。
2.2經濟發展水平高
2020年前三季度數據顯示,榆林市經濟總量位居西部城市第六,人均GDP已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5]。與世界其他能源工業區的發展方式類似,榆林市受益于礦產資源稟賦,迅速進入了工業化進程并使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升,雄厚的經濟實力為榆林市加快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閑置的產能可以通過生產文旅周邊產品得到利用。通過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可實現國際旅游產業規模化經營。同時,伴隨著工業化而開展的服務化進程和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也為榆林市發展國際旅游業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2.3交通便利
截至2019年,榆林市公路里程已達29488km,全市形成“三橫五縱”干線鐵路網絡[6]。2017年底,榆林榆陽機場就開通了榆林—西安—甲米、榆林—西安—布拉格國際通程航線,2020年9月30日起,榆林榆陽機場新建T2航站樓正式投運,預計每年旅客吞吐量將達到500萬人(次)。陸地運輸網絡的完善,有利于整合分散分布的景區。國際航線的開通,有助于榆林市克服地理位置的局限性,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旅游互動,提高接待海外游客的能力。作為陜西省第二大航空樞紐,榆陽機場將為榆林市的對外開放活動和國際旅游業發展帶來巨大便利。
3劣勢(W)
3.1對外開放程度低
榆林市2019年進出口貿易總額占GDP的比重僅有0.22%,低于陜西省平均水平,表明經濟發展過程中外資拉動作用很小。外商投資項目數有4個,低于陜西省平均25個項目數的水平,表明工業企業等對外經濟交流活動過少。高等院校兩所,低于陜西省平均8所的水平,說明高素質人才不足。雖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榆林市對外農業、物流以及能源合作已經取得一些成果,但是由于國際交往基礎薄弱,與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還不夠深入緊密,國際化、專業化人才嚴重不足,限制了從業人員素質和旅游產業的發展。
3.2配套設施不完善
2020年前三季度,榆林市服務業實現增加值875.22億元[7]。面向能源化工行業的生產性服務業,如化工物流行業已經初具規模,但是面向大眾中高端消費的服務業,尤其是國際旅游服務業的發展還處于滯后階段。榆林市境內星級酒店數量不足,服務人員的素質普遍不高,景點缺少專業的雙語講解人員,景區標識牌大多沒有實現雙語或多國語言翻譯。此外,榆林全市境內沒有明確的規模化旅游線路,大部分景點只適合半日游或一日游,導致游覽縱深不夠,無法很好地滿足境外旅客的需求。
3.3旅游景區知名度不高
雖然榆林市有多樣化的自然旅游資源、歷史文化資源、紅色旅游資源和能源旅游資源,但是缺少知名度極高的代表性景區。榆林市有中國西北典型的沙漠、草原、丹霞地貌等景觀,但是提起中國西北自然風光,更多游客還是會想起甘肅鳴沙山、月牙泉、張掖丹霞地貌等知名景點。榆林市各個景點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厚,蘊藏很多歷史史實和民間傳說故事,但是卻鮮為人知。作為陜北紅軍策源地、西北革命根據地,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期間在榆林市留下了眾多革命遺址,然而臨近的延安市已經依靠紅色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旅游業,將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打造成陜西省第十個國家級5A景區,榆林市競爭力不強。榆林市作為中國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已有近40年的發展歷史,許多廢棄礦井、采空區等具有教育意義的工業文化遺產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使能源旅游資源價值無法體現。
4機遇(O)
4.1打造陜甘寧蒙晉交界區域旅游中心城市帶來的發展機遇
《榆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實施意見》指出,要不斷提高文化和旅游行業對經濟、就業的綜合貢獻水平,應通過加強入境旅游宣傳推廣,優化國際化服務政策等方式,提升榆林市入境旅游環境,將榆林市打造成陜甘寧蒙晉交界區域旅游中心城市[8]。榆林市政府提出,要加快實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引進高素質專業化人才,培養壯大本土考古隊伍,實現文物保護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9]。未來榆林市仍將高位推進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啟動國家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創建,推動煤化工產業鏈加速向終端化、高端化、集群化邁進[10]。一方面,通過引進高素質人才,加大國際旅游營銷宣傳力度,完善相關配套設施等方式,能夠為國際旅游業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另一方面,隨著能源創新水平不斷提升,新能源建設項目的落地實施,能夠提升榆林市能源旅游資源的競爭力,充分利用榆林國際煤博會等大型展會,組織能源旅游活動。
4.2“一帶一路”倡議深入推進帶來的市場機遇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榆林市作為西部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將不斷推進能源化工物流基地、國家物流樞紐中心城市建設。“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和地區人口眾多,為榆林市國際旅游業帶來了巨大的潛在市場。通過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施煤炭外運、電力輸送和產品外銷等經濟活動,為進行國際旅游營銷活動提供了文化背景與宣傳渠道。榆林市應利用好自身交通運輸網絡的優勢,通過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辦文化節、開辦國際交流會議、開發國際旅游線路等方式,增強國際間人員流動,為國際旅游業發展創造需求。
4.3數字經濟發展帶來的創新機遇
數字技術發展為傳統服務業產業鏈創新與旅游服務產品創新帶來機遇。首先,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促進了傳統旅游業的數字化改革,互聯網平臺的建立可以通過整合各個生產與服務部門信息,提高景區中景點、交通與食宿之間的連通性,促進產業鏈的完善;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線上宣傳,提高旅游產品的知名度,打造明星產品以吸引大量游客,從而發揮規模效應,壯大旅游行業的實體經濟。其次,人工智能、物聯網技術應用豐富了旅游產品的內容與形式,為游客提供優質的交互式體驗,有利于提高景區吸引力;大數據分析技術,便于企業了解游客需求,收集與整合服務資源,對自身進行精準定位,推動旅游服務創新發展。榆林市應充分利用經濟優勢,提高互聯網普及率,加快5G等基礎設施建設,率先打造智慧城市與智慧旅游業,發揮數字技術對旅游資源的整合創新作用,以提高旅游業的國際競爭力。
5威脅(T)
5.1歷史文物遺跡破壞嚴重
榆林市境內各時代長城總長度約1500km,共有2919處,單體建筑1734座,關堡128座,相關遺存多處[11]。然而,近年來除鎮北臺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稍有知名度外,其他地方遺跡正在遭受破壞。工業企業為生產建廠拆除城墻的新聞屢見不鮮,甚至有一些城墻早已被生活垃圾覆蓋而面目全非。雖然政府曾出臺多項保護規劃文件,但實質性進展卻十分遲緩。明長城被破壞是當地漠視文物保護的縮影,榆林市內許多具有獨特歷史價值的歷史遺跡,具有不可復制性,有些一旦破壞將失去原本的價值,有些則需要投入大量資源進行修復。因此,榆林市必須轉變重經濟輕文化的錯誤理念,認清破壞文物帶來的長期損失,加大歷史文物遺跡保護力度。
5.2來自周邊省市的競爭
榆林市缺乏獨具特色的知名景點,旅游景區定位與周邊城市大量重疊,旅游產品的可替代性很強,導致缺乏國際競爭力。長期注重經濟發展忽視旅游業,使榆林市錯失了打響旅游品牌的戰略機遇期。從產業結構來看,周邊的西安市和延安市旅游業發展起步較早,已經趨于成熟。從地理位置上看,西安市作為“一帶一路”絲綢經濟帶中線上的節點城市,與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匈牙利、巴黎等中亞和歐洲國家的聯系會更加緊密。
6發展建議
6.1整體布局,加強合作
榆林市發展國際旅游業,要從國際層面和區域層面進行整體布局,抓住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窗口期,站在國際視野的制高點,通過不斷完善交通運輸網絡建設,在對外農業、工業能源交流過程中融合國際營銷活動,加強與中亞乃至歐洲各國的文化交流,提高知名度。利用成熟的工業制造體系,設計打造獨具特色的文化產品,利用經濟物質基礎,提高國際化專業文博人才待遇,開發設計國際旅游線路,擴大國際旅游市場。為克服地理位置局限性,榆林市應積極尋求區域間合作,與陜甘寧蒙晉地區的其他城市,如延安、太原、銀川等城市合作開發區域間旅游線路,對于與其他城市景區重疊度高、可替代性強的旅游產品,可以通過加大優惠力度,提高服務質量等方式,滿足國際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提高用戶黏性。建立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旅游線路,不僅可以豐富國際旅客游覽路線的縱深,提高陜甘寧蒙晉地區區域旅游產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也可以為榆林市承接熱門城市的游客資源提供機會。
6.2明確定位,突出特色
榆林市在發展國際旅游業過程中,首先要明確自身的旅游目的地定位,培育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景點。榆林市的許多歷史文化和民間傳說、榆林小曲、陜北民歌、信天游等都獨具文化特色,應得到整理和宣傳,使市民重視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對于現有的旅游資源,政府要帶頭加強保護和修繕。其次要在原有資源基礎上尋求突破點,榆林市可以利用打造“一帶一路”能源化工物流基地、國家物流樞紐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多組織國際能源會議,通過能源科技交流的方式開發能源旅游。作為依靠能源稟賦發展的中國西部第六大城市,榆林市可以借鑒迪拜和德國魯爾區的轉型經驗,對國際旅游產業進行高端定位,通過建立高端度假酒店,如七星級沙漠景觀酒店、黃河景觀酒店等開發國際化購物中心和休閑娛樂一體化度假區方式,打造中亞特色的國際旅游度假中心。
6.3發展智慧旅游
榆林市在發展國際旅游業過程中應重點關注智慧旅游業的建設。首先要加快5G等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為打造智慧旅游業奠定基礎。其次要鼓勵企業加快景區線上預約平臺的建設,線上平臺應完善對景區內景點介紹與地圖線路的繪制,使游客更方便地了解景區[12],線上購票功能可以滿足消費者便捷式購物需求,通過推送折扣與宣傳信息,刺激景區門票消費。政府可與企業合作打造數字化博物館、推出云旅游等服務,滿足消費者線上和線下的交互體驗。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媒體加大在線宣傳力度,同時加強信息技術與大數據人才儲備,提高消費者行為的分析與管理能力,提高精準服務與營銷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品牌,不斷推動國際旅游業創新發展[13]。
6.4用開放的理念加快對外開放進程
對外開放程度過低是榆林市開發國際旅游業的一大障礙。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不僅要注重農業、工業產品對外輸出,以及外資、國際化人才的引進,更要樹立開放的服務理念。提高旅游業的開放水平,首先要確保景區標識牌、旅游紀念品和講解服務實現雙語化,還要多在景區設立供老人和孩子休閑娛樂的空間,提供外國游客咨詢和輪椅出租等服務[14-15]。同時,要打造一批國際化的住宿、餐飲企業,在提高旅游業從業人員專業素質的同時,還要樹立先進的服務意識,景區服務人員要保持耐心、熱情的態度,優化游客的參觀體驗,收集游客參觀后的反饋信息,不斷提升服務質量[16-18]。雖然目前榆林市國際旅游業的整體發展水平有待提高,但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榆林市經濟地位和戰略地位不斷提高。只要從國際視野進行布局,培育出自己的特色景點,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榆林市就能抓住機遇,促進國際旅游業的全面發展。
作者:馬欣 單位: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