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旅游文化課程案例資源的開發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民族地區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案例資源開發,對于民族特色旅游文化傳承及本土旅游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以開發學生感興趣的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資源,充分挖掘旅游專業所需的案例資源,巧妙地挖掘新的有意義的動態民族旅游文化資源等方式,并采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形式,有助于更好地為民族區域培養旅游管理專業人才。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將案例開發作為學校課程的主導形式,確立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管理模式。同時,積極倡導學校積極規劃校本課程案例,教師主導開發、建設校本課程案例新模式。
目前,對于校本課程案例資源的開發可以有多重理解,一種理解是“校本課程”的“案例資源開發”,即把“校本課程”看作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相對應的課程板塊。另一種理解是“校本”的“課程案例資源開發”,即學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學思想對于學校的部分或者全部課程進行不同程度和層次的開發,其中包括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執行國家課程,更好地實現國家課程目標的國家課程的校本實施。我國目前很多學校的校本課程開發屬于前者。校本課程案例資源開發有助于學校真正成為教育和影響學生的地方,通過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各種課程資源,補充和完善國家課程,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和辦學特色;有助于學校充分尊重和滿足學生的差異性與多樣性需求,為學生提高更多課程選擇機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充分和更自主發展;有助于教師加強課程意識與參與意識,改變以往學科本位論觀念和消極被動執行國家課程的做法,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建設中,不斷提高和增強課程建設能力、課程評價能力,從而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在旅游管理教學方案中,校本課程案例資源占有重要位置,特別是民族地區,案例資源更加豐富多樣,優勢得天獨厚。以凱里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為例,在校本課程開發實踐中,形成了多種開發模式,一是需求主導模式,就是依據旅游管理大學生實際發展需求,開發滿足學生培養需求的課程;二是條件主導模式,就是依據包括硬件條件、軟件條件和教師條件等的學校資源條件,開發符合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課程;三是目標主導模式,就是依據應用型大學的辦學目標,創造條件開發有助于實現目標的課程,引導旅游專業學生的興趣進入課程與教學之中,并能走出課堂之外。同時,旅游校本案例開發都應遵循“組織建立、現狀分析、目標擬定、方案制定、課程實施、評價與修訂”的操作流程。在此,僅以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為例,談談案例資源開發的認識與實現途徑。
一、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案例資源開發的內涵
旅游文化在高校旅游管理課程方案中涉及較多,開發專門的民族地區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案例資源,對于不斷豐富案例教學有著重要意義。21世紀以來,旅游產業與時俱進,成為各級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等普遍關注的時代熱點。當然,旅游文化是在特定的時空產生和區域發展起來的,具有濃重的鄉土與時代氣息。目前,旅游管理課程體系中體現不夠準確與系統,如何將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融入課程建設與開發中,使其由抽象走向具體,使旅游文化案例資源能夠成為獨立的創新課程是旅游學科與專任教師的神圣使命。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資源形態多樣,既有物質文化形態,以黔東南為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木屋、竹樓)、具有地域文化特點的建筑(風雨橋、鼓樓)、具有獨特內涵的飲食(酸湯、泡湯)等;還有精神文化形態,比如:各種民間故事傳說(洪水滔天、蝴蝶媽媽)、楹聯碑刻(城步苗文)、各樣歌曲等(侗族大歌)。總而言之,這樣一個豐富多彩的資源綜合體,將其引進校本課程案例的建設與開發,既可以充分發揮凱里學院旅游管理校本課程的自主性與自由性,又可以輻射黔東南旅游文化與休閑產業。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案例資源,應與時俱進,強調內容的趣味性、地域性、民族性及社會性。讓學生在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中,開啟多角度思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綜合旅游素養。
二、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案例資源建設的形式
(一)內容選擇
地理風情、文化神韻、民俗特色、旅游商品等,對學生來說,比較新鮮的資源都可以納入案例資源。
(二)課程式樣
課程形式應靈活多樣,更多地為實操創造平臺,進行形式多樣的新課改教學嘗試。建議搭建“一對多”或者“分組學習”的合作平臺。
(三)建設方式
民族旅游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教師進行課程案例資源建設外,學生也可以通過大學圖書館、微信公眾號、旅游APP等各種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并盡可能多的進行田野調查獲取立體資源,讓案例資源數據庫更加豐富。
三、民族地區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案例資源開發
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案例學習資源和實踐平臺在全域旅游時代比比皆是,筆者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案例資源建設與開發之方法。
(一)開發符合學校特點的課程
在民族地區旅游校本課程開發中,實踐性內容要注意策略,因為這類課程既是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趨向,也是深受學生歡迎的。為此,旅游專業教師應該責無旁貸,積極改革。例如,在我校這類課程開發中一要充分體現凱里學院民族特色,將凱里學院轉型辦學理念滲透進課程;二要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條件,就可以開設《校園人工湖民族旅游環境特質考察》、《校園商業街布局合理》等走出校園的課程。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課程能培養學生操作、設計、創新能力和在完成任務中分組協力共同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心智。
(二)以學生為主體,基于案例分析開發民族旅游文化資源
隨著網絡、交通等通訊工具的迅猛發展,來自本土的民族旅游文化資源內容是多元的,例如專題考察、休閑旅游、課堂觀摩等等,都豐富主體獲取客體資源的廣度和深度。在案例資源討論過程中,專任教師就資源數量與質量進行評價,并通過師生互動共同解決問題。同時,在案例分析中,專家既可以避免只講廣度、難挖深度的誤區,又可以以實戰帶理論、以實例印證道理。
(三)關注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材料,充分挖掘旅游專業所需的案例資源
校本教材開發應該給予適當的關注,用好、用活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不失為教學開發與利用案例資源的便利、有效途徑,讓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更好的為大學生創業創新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學生實現各學科間的綜合,對于發展他們的綜合能力意義重大。1.深入分析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案例主要從內容與呈現方式上研究,但在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建設與開發中,不可過分地依賴校本教材,校本課程教材需要與時俱進,在具體的課程實施中努力開拓出新意。2.重視民族地區旅游文化資源應用的范例為了認知貫徹落實旅游文化校本課程的實施,彌補實際操作中的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在平時課堂教學與實踐中應注意吸收現成的相關范例,并在此基礎上自己開發有價值的創新范例。
(四)注重教學,精心挖掘新的有價值的立體民族旅游文化資源
目前,民族旅游文化發展變化形式多樣,旅游文化資源的更新也與時俱進,所以旅游管理教學必須隨時關注民族旅游文化資源的發展動態,以此充分引領和諧旅游文化素養,發現課程內容的新理念和亮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從對校本課程進行最大限度的開發來體現民族旅游的地域特色,在教學過程中以創新求發展,使教學和實踐緊密結合,為當地民族旅游和經濟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
(五)注重民族文化,從交流性文化中獲取案例資源
文化是人類傳達與交流信息的體系,民族交流性文化幾乎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民族服飾、建筑、古籍以及文物,語言、旅游商品、民族文學、侗族大歌、苗族舞蹈、民族醫藥等。這些文化資源都可以作為交流性文化的內容在民族內部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以及上下代人之間進行交流與傳遞。旅游管理校本課程案例可開發具有本地區本民族特色的交流性文化課程,如豐富的苗侗地區歷史、建筑、服飾、體育、工藝、歌舞等,鼓勵大學生在學習和了解當地文化旅游資源中,形成熱愛本區域自然和人文環境的觀念。
四、結語
總之,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案例資源開發不僅可以滿足大學生的創新發展的需求,而且對于發揚與傳承優秀的民族地區旅游特色與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及實踐價值。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課程案例資源開發進程中,應通過探究民族旅游文化的內涵和外延變化形式,以開發學生感興趣的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資源,充分挖掘旅游專業所需的案例資源,巧妙地挖掘新的有意義的動態民族旅游文化資源等方式,采用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的形式,讓旅游文化資源案例教學更好地為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服務。
作者:徐榮民 徐宏 周柱巍 單位:凱里學院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