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地居民對旅游文化影響感知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旅游成為人們進行文化體驗和文化實踐的重要方式,成為影響海島與大陸之間文化傳播和擴散的重要人文因素之一。并在經濟、環境和社會文化三大方面對旅游目的地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不同于經濟影響可以準確計算,旅游的社會文化具有滯后性和抽象性并難以量化,無法制定出衡量影響大小的標準尺度。本文通過考察三亞居民對旅游文化影響感知及其影響因素,洞悉旅游行為對于目的地文化的深刻作用,探討旅游地居民、旅游活動開展和文化變遷之間的互動關系,據此制定相應的文化保護政策和調控辦法,對于探索旅游地的文化機理和旅游發展策略的實施都大有裨益。
旅游的社會文化影響是旅游者與東道主日漸接觸產生的各種特定社會關系的結果。旅游活動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交融碰撞,必將對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生活方式、民風民俗和價值觀念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其中尤以外地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居民產生的沖擊最大、影響最為深遠。旅游目的地居民對自身居住空間范圍內旅游業發展過程中的主客關系、人地關系及文化環境改變產生的主觀認知,就是旅游地居民旅游文化感知,旅游因其復雜本質,對目的地文化的影響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對于旅游目的地多數居民而言,旅游發展對于當地文化的積極效應有目共睹,基礎服務和公共服務的不斷完善,本土傳統文化的修復、關注和保護,生活方式和選擇的多元化。與此同時,負面效應也隨之而來,犯罪率的增加,賭博、的侵入,社會道德和自我認知的悄然變化……因旅游產生的正反兩面的復雜影響,既可以彰顯、鞏固原有的文化認同,也可能打破原有的認同心理,逐步模糊旅游地的標簽和特色。旅游地居民對文化的感知結果因旅游發展階段、居民個體差異而各不相同,不同的文化感知決定其對旅游發展的態度。三亞作為我國海島型旅游度假目的地的典型城市,憑借獨特的自然條件、優良的濱海旅游資源和悠久濃郁的民族風情已經發展成為我國的旅游重鎮,在海島型旅游城市,居民既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也是社會文化的主要載體,因此,考察三亞居民對旅游的文化感知,要以社區居民為核心,構建居民、旅游業和社會文化三者的關系。
1調查分析
本文以三亞實地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樣本分析,在三亞市主要社區和主要景區發放問卷300份,回收279份,有效率93%,問卷包括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為問卷調查者的主要社會文化特征(表1所示),第二部分為三亞市居民對發展旅游的態度評估,以此作為一手資料分析本地居民對發展旅游的感知及影響因素。由表1可知,從年齡構成上看,問卷調查者遍布各個年齡階層,但以中青年階層為主,年齡主要集中在18~45歲,占整個調查問卷總人數的77.4%,這一群體屬于當前社會的主流人群,了解海南旅游發展情況并參與到海南旅游發展的過程中來,基本可以代表主流群體的看法和認知;從教育構成上看,初中高中文憑達到79.6%,占受訪人數的絕大部分,說明本地教育水平還處于相對落后的階段;從職業分布上,涵蓋社會上多數主流職業,其中尤以從事服務業人員和農牧民比例最高,這也體現出海南旅游大省和農業為主的特點;從收入情況看,2000~2999元群體占比最大,其次為3000~4999元和2000~2999元,這三部分收入構成占整個調查人數的92.8%,由此可見,三亞居民的收入整體仍處于偏低的狀態。本調查運用里克特量表的使用方法,將調查表的每一子項分成五級評分項,針對認同程度,在1~5分之間打分,1表示極不贊成,5表示非常贊同,最后將問卷結果匯總并計算每一項的最終平均分,即為均值。若等級評分值為1~2.4分表示反對,2.5~3.4分表示中立,3.5~5分則表示贊同。在積極影響感知的10項因子中,均值都在3.5分以上。其中在提高本地知名度、學習外來文化、保護文化傳統、促進觀念進步和提升自豪感等方面的感知強烈,大多數居民予以肯定,均值在3.6分以上,這體現出旅游開發對于豐富居民社區文化內容并吸納外來文化方面的積極貢獻。負面感知的5項因子中,居民普遍持中立態度,旅游發展帶來的信任度降低以及引發不良社會現象兩個子項里,均值在3.2分以上;對于旅游導致的本土語言流失、傳統民俗受到沖擊、服飾的改變和信仰的淡化等方面,均值在2.9分以上,可見居民對此感知并不十分強烈,但對于這些消極影響,居民之間存在一定的感知差異,所以對于持負面感知的居民,也應予以足夠重視。在外來文化的強勢沖擊下,旅游地居民對外來文化會產生或多或少的認同心理。但總體而言,三亞居民對旅游的感知是積極正面的,且正面感知明顯強于負面感知。具體來說,居民對旅游正面社會文化影響感知強烈且較為認同,而對負面影響的感知明顯不一。究其原因,不同群體的感知結果受到旅游地經濟發展的階段、居民個體的文化背景等許多因素的影響,是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情況分析
分析居民對旅游文化影響的感知,其受各種影響因素的共同作用,Harrill把居民旅游影響感知的因素劃分為個人特征因素、空間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具體到文化影響上,結合三亞實際情況,可以從旅游地發展階段、個人特征因素和居民與旅游相關度三個層面進行分析。首先,旅游地發展階段是影響旅游文化感知的要素之一,不同的旅游發展階段居民群體的感知迥然不同。根據巴特勒提出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將旅游地的發展演化分為起步、發展、穩固、停滯、衰落或復興六個階段。基于這一理論可知,三亞旅游起步較早,開發水平較高,對旅游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明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三亞本地經濟基礎薄弱的局面,旅游產業處于穩固期,經過旅游起步期和發展期的磨合和市場的逐步成熟,旅游的文化效應開始凸顯,大量游客的探訪越來越深刻的影響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旅游者與旅游地居民的關系成為主要矛盾,主客文化關系處理得當旅游的正面文化效應明顯,如果游客和居民的矛盾激化則會引發一系列的社會文化問題。三亞在旅游發展進程中能夠兼顧景點建設和社會文化發展,較少出現激烈的文化沖突。其次,居民的個人特征對其旅游文化感知也起到重要作用。旅游文化感知的結果因受訪群體的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和收入等個體情況的差異而有所不同,18歲以下和19~25歲年齡層的人群正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期,對外來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對外來社會文化的傳入較為敏感;26~35歲、36~45歲是社會的中堅力量,看待問題更趨于理性,看待文化的傳入和發展的角度相對客觀;50~60歲的居民對社會文化影響的感知最強。教育上,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對社會文化正面感知越強烈,從問卷樣本可知,海南的整體教育水平相對落后。收入水平的差別也影響旅游感知的結果,收入水平越高,對正面感知越強烈。最后,居民與旅游產業相關度也會影響旅游文化感知的結果。居民與旅游業的相關程度如參與程度、對旅游產業熟知程度、與旅游者接觸頻率、與旅游地居住距離、依賴旅游程度等與居民的旅游影響感知及態度有很大相關性。章錦河認為直接從事旅游行業的居民對旅游的正面感知強于那些間接從事旅游業和從事其它行業的居民。同時,距離旅游中心越近的居民對旅游的支持態度越明顯,實質體現的是經濟利益分配不均對居民態度和決策的影響,距離旅游中心越近,從旅游行業中獲益越大,支持態度也更加明顯。無法與旅游產業直接接觸的居民群體難以獲得直接效益卻承擔同等的社會成本和環境成本,導致正面文化感知弱化。
3結語
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重要的建設者和旅游行為的參與者,其對文化的感知關乎旅游地整體發展的成敗,如何在強化本地傳統文化認同和吸納外來文化間找到平衡,是旅游經營者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三亞市作為我國海島旅游的熱門目的地之一,取得本地社區居民的包容態度和積極配合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本文問卷調查的結論,在今后的旅游發展中應更加注重居民的文化感知并分析影響因素,在實際旅游決策中尋求居民和游客協調發展的模式,將負面感知降到最低,促進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平穩發展,使居民成為旅游發展的忠誠支持者和擁護者。
參考文獻
[1]戴凡,保繼剛.旅游社會影響研究——以大理古城居民學英語態度為例[J].人文地理,1996,11(02).
[2]GeoffreyWall,AlisterMathieson.旅游:變化、影響與機遇[M].肖貴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HarrillR.Residentsattitudestowardtourismdevelopment:aliteraturereviewwithimplicationsfortourismplanning[J].JournalofPlanningLiterature,2004,18(03).
[4]章錦河.古村落旅游地居民旅游感知分析——以黟縣西遞為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3(02).
[5]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空間認知過程與規律[J].地理科學,2001,21(06).
作者:柴勇 樊紅爽 單位:三亞學院旅業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