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文化產業集群路徑依賴與選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江西是旅游文化資源大省,必須將資源優勢轉化成市場優勢,搶抓機遇,選擇有效的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路徑,促進江西整體經濟全面發展。
[關鍵詞]旅游;文化產業;集群;路徑
隨著我國居民旅游消費需求的飛速增長和旅游市場消費的大升級,全民旅游時代已經來臨。文化產業作為一種知識密集型綠色產業,低資源消耗、高附加價值、綜合效益好,在當前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顯著。江西是旅游文化資源大省——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多彩的旅游資源。因此,必須從戰略高度將江西的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集群發展,有效促進江西旅游業和文化業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并帶動江西整體經濟全面發展。產業集群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以市場為導向,以中小企業為載體,依靠地理空間上的聚集和企業之間的聯系,實現規模效應和聚集效應,借以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形成競爭優勢。習在黨的報告中強調,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要解決在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上各自的發展難題,必須將資源優勢轉化成市場優勢,將文化以旅游的形式表現、傳承、豐富和保護,在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基礎上,充分利用好產業集群這一利劍,對旅游文化產業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1江西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優勢
《2018上半年江西旅游市場大數據分析報告》中顯示,截至2018上半年江西旅游產業發展取得良好成績,江西人出游和國內外到訪客人約3.3億人次,增長19.4%,旅游總收入3420.5億元,增長26.6%,旅游人次、旅游總收入均保持較高幅度的增速。全省旅游業對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拉動率為7.44%,對餐飲業的貢獻率為89%,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的貢獻率超過10%。江西既是儒學文化、禪宗文化、道教文化、書院文化的發源之地,又是歷史名賢的薈萃之地、農業文明的發軔之地,更是紅色文化的搖籃之地。江西歷史文化璀璨,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發展優勢十分明顯。
1.1綠色旅游資源得天獨厚
目前,江西已建成國家森林公園46處,國家級森林公園44處,國家濕地公園28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4處;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位居全國第二。江西是生態資源大省,綠色山水旅游資源概括起來就是“一湖清水,三顆明珠,四大世界遺產,六座名山,一個最美鄉村”。一湖即鄱陽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三顆明珠——廬山西海柘林湖、新余仙女湖、贛州陡水湖,四大世界物質遺產——九江廬山、上饒三清山、鷹潭龍虎山、弋陽龜峰,六座名山——萍鄉的武功山、宜春的明月山、安遠的三百山、金溪的大覺山、上饒的靈山、靖安的三爪侖和最美鄉村婺源。
1.2紅色旅游文化內涵豐富
江西是紅色文化的發源地,紅色旅游享譽海內外,有中國紅色搖籃之譽。江西革命教育基地眾多,革命舊址、故居及紀念建筑物數量多且分布廣,保存完整,登記在冊的革命舊居舊址就有1500多處。江西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概括起來就是“四大搖籃一條小道”。中國革命根據地——井岡山,被稱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八一起義英雄城——南昌,被稱為人民軍隊的搖籃;贛南紅色故都、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被稱為人民共和國的搖籃;中國工人運動發源地——安源,被稱為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一小道”即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從這里走出的“小平小道”。這些都是我國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以及現代革命史研究的重要基地。
1.3古色旅游文化產業前景廣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西自古以來人才輩出,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留下千古名篇,大力提升了江西的文化吸引力,江西已成為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江西擁有125個中國傳統村落、116個省級以上歷史文化名村名鎮等。例如千年瓷都景德鎮,千年宋城(贛州)、千年藥都(樟樹),千年名樓滕王閣、潯陽樓、郁孤臺、八境臺;湯顯祖故里撫州、才子之鄉臨川��同時,江西還擁有獨特的贛文化、藥文化(“藥不到樟樹不齊、藥不過樟樹不靈”);書院文化(千年書院——白鹿洞書院、鵝湖書院、白鷺洲書院);客家文化(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贛州)以及婺源茶俗、鄱陽湖漁俗、景德鎮窯俗以及鎖吶、彩燈、儺舞、山歌等豐富的民俗風情,為江西的古色旅游文化產業帶來無窮的發展原動力。此外,在交通方面,江西又與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聯系緊密,往來密切,是連接中部地區與沿海省市的重要戰略支點。江西省十分巧妙地將省內的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相整合并集群發展,形成了如環鄱陽湖生態旅游區、贛中南蘇區紅色旅游集群發展共榮圈等全方位、多層次、一體化的旅游文化產業集群,大大提高了現有旅游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
2江西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發展面臨的問題
2.1經濟相對薄弱,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度不高
江西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弱,旅游與文化交融結合程度不夠,旅游與各個產業、社會的各個層面之間的相互滲透、促進不強,旅游文化產業門類中缺乏帶動性強、規模體量大的龍頭企業,難以構建成熟的大規模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文化產業集聚度不高。
2.2相關配套服務和設施不到位,旅游產業鏈條單一
江西的旅游產品基本仍以資源型、觀光型產品為主,一些地方還嚴重依賴“門票經濟”,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產品匱乏,專題游、度假游和特種旅游等項目開發不足,旅游活動單一,游客的娛樂性、參與性、體驗性不強,與現代化、產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要求相去甚遠,難以滿足旅游市場日漸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旅游需求。有些景區景點缺乏高水平的發展規劃,交通、給排水、廁所、索道等配套設施薄弱,住宿、餐飲、購物、休閑場所檔次不高。有的旅游產品仍處低水平開發,難以形成鮮明特色。旅游產業鏈條單一,缺乏市場競爭力。
2.3體制監管不健全,行業之間缺乏聯動機制
旅游主管部門難以對全省旅游業實行強有力的統籌管理,加之一些風景區大多實行屬地化管理,重開發、輕保護,行業之間缺乏聯動協作、各自為政;以經營代替或擠壓管理,問責機制不到位,管理散、亂、雜,甚至出現了諸如“一山多治”的怪現象。這些都嚴重影響旅游文化產業的保護與開發。
2.4品牌意識淡薄
江西雖然旅游資源豐富,但境外游客總量太少,在全國排名仍然靠后。與旅游產業發達地區相比,江西的旅游產業缺乏“大旅游”“大市場”的理念,重接待,輕形象,有些地方和景區的品牌還未打造出來,有的則是變來變去,影響了品牌效應和宣傳效果。江西旅游業創品牌、名牌的進程緩慢,品牌知名度低,品質參差不齊,品種單一,同質化嚴重。此外,旅游文化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彼此脫節,各自獨立,尚難形成完整的旅游文化產業鏈。能將旅游資源和文化理念通過營銷手段整合成一個品牌推廣出去的旅游企業還很少,更難與其他地區的旅游文化品牌形成競爭之勢。這些問題,制約了江西的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空間,延緩了發展勢頭,嚴重影響了江西旅游文化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2.5投融資渠道和模式單一
旅游文化產業前期資金規模投入較大,產業市場需求具有不確定性、預期收益難評估,回收期偏長,加上信用等級等因素,致使許多金融機構對文化產業的資金投入仍存頗多顧慮,積極性普遍不高。一方面,當前江西的文化旅游產業仍以政府為主導,基礎設施建設等主要依靠各級政府資金,在利用銀行貸款和吸收社會民間資本方面還很不夠。其次,社會民間資本投資渠道不暢且多集中在房地產業,對文化產業關注較小。因此,江西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缺乏多元資金支持,難以整合優化區域性要素資源,制約了江西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的發展。
3江西省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的路徑依賴與選擇
3.1發展戰略路徑
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和前提。黨的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斗目標,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旅游文化產業的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是歷史的必然趨勢,也是江西提高本省經濟實力、文化實力、綜合實力的必由之路。2013年以來江西相繼出臺《關于推進旅游強省建設的意見》《關于全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作出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戰略選擇,提出發展全域旅游、加強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彰顯江西特色優勢、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的戰略發展方向,實現旅游強省、文化強省的戰略發展目標。
3.2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的路徑選擇
3.2.1整合旅游和文化資源,構建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
江西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圍繞綠色山水生態旅游、紅色搖籃文化旅游、古色厚土鄉村文化三大主題對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勾畫“大帶小,長引短,寬分窄,點線面”的旅游畫卷?!按笈c小”是指景點的等級和價值,“大”即精品線路中的世界文化遺產或國家級以上旅游景點,“小”點指地域性的文化旅游景點;“長引短”是指景點的可進入性和景點價值,長線指處于交通主干線上或者價值較高的景點的旅游線路,反之即指短線;“寬與窄”主要是以旅游景點與旅游線路結合形成的旅游網絡的大小。因此旅游的規劃整合實際上就是對“點、線、面”的整合。點的選擇至關重要,是整合的基礎。在具體整合過程中,我們將幾條精品線路中價值較高的景點作為大點,形成南昌、廬山、三清山、龍虎山、井岡山、武功山、瑞金和三百山等八大旅游產業集群經濟圈;將大點結合的線路構建起長線,使各個獨立的旅游產業集群之間形成有機的關聯與協調配合,形成如革命傳統教育旅游線(南昌—井岡山—瑞金)、名山瓷都文化旅游線(南昌一廬山—景德鎮)、名山道教文化旅游線(南昌—龍虎山—三清山)等旅游文化特色路線,并將這三條老牌旅游線打造成世界知名、國內一流、輻射全省發展的精品龍頭線路。同時加大?;韬顕z址公園、篁嶺、羊獅慕等新開發景區的品牌創建力度;打造桃花源、太乙村、古蜀地等一批區位優勢明顯和開發潛力巨大的旅游空白點。此外開發其他輔助旅游線路,如名山、茶鄉、瓷都生態旅游線(三清山—婺源—景德鎮)、候鳥保護區旅游線(南昌—鄱陽湖-吳城)、革命傳統教育旅游線(贛州—瑞金—興國)等。甚至還可以聯動周邊省份景區,與湖南張家界、安徽黃山、福建武夷山等加以連接,深度參與“長江中游國際黃金旅游圈協同推進“閩浙皖贛國家東部生態旅游實驗區”建設,打造精品旅游文化集群產業共榮圈。因此,在規劃時以大點為基礎和中心,結合同級大點成為長線和大面,整合同類文化內相似或者互補的小點資源,形成一個個以中心為輻射點的小圈,最終形成“大帶小,小促大”的旅游文化產業集聚區。
3.2.2以文化旅游產業為核心,完善相關產業的發展體系
旅游業是吃、住、行、游、購、娛六方面的產業集群。旅游文化產業集群不僅有利于自身的發展,而且能夠有效地帶動旅游餐飲業、公共服務業、交通運輸業、文化工藝品制造業等多個產業的發展。以“三清山—景德鎮—婺源”旅游圈為例,該旅游文化產業經濟圈充分利用了“道教名山三清山”、“中國最美鄉村—婺源”和“千年瓷都—景德鎮”三地在地理空間上的聚集優勢,使游客在領略婺源、三清山秀麗迷人的自然風光的同時,關注景德鎮古法制瓷這一傳承千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大促進了景德鎮制瓷業和當地其它手工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婺源、三清山的等地也大力開展文化旅游項目,憑借自身獨特的徽商文化、道教文化吸引了不少影視娛樂業的關注和投資。這不僅為當地帶來了切實可觀的經濟收益,而且提升了地區知名度,許多游客慕名來取景地游覽觀光,又促進了當地旅游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的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此外,為了滿足游客日益多元化、個性化的旅游需求,當地在不破壞原有自然景觀和人文特征的基礎上,開發出度假游、鄉村游、文化體驗游等眾多旅游項目,鼓勵當地百姓在家中開辦民宿,制作特色手工藝品,為游客進行講解介紹,從而提升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水平,使外出務工人員回到家鄉,更有利于原有民間習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可謂一箭雙雕。因此要不斷完善相關產業的發展體系,延長產業鏈,完整產業鏈關聯度,建設文化產業聚集區,強化文化與旅游、文化與科技、文化旅游與城市建設的深度融合,并使其相得益彰。
3.2.3加強宣傳和營銷,打造旅游文化產業品牌
互聯網時代,“好酒也怕巷子深”,再好的產品如果沒有進行好的營銷和推廣也會大打折扣。要激發游客對江西的著名山川和厚重文化的深入了解,必須加強旅游文化宣傳,開展國際化營銷。2011年的《走遍中國•精彩江西》,引起了社會對江西旅游的廣泛關注。同年推出“江西風景獨好”,2012年“博動江西”,2013年“show美江西”等旅游品牌宣傳營銷話動,也大大提升了江西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給江西旅游市場帶來明顯成效。2017年在南昌拍攝的電影《建軍大業》使得江西的紅色旅游文化在國內掀起了一股浪潮;《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歡樂頌》《廬山戀》等青春情感片使得無數文藝愛好者對婺源和廬山心生向往;《西游記》、《水滸傳》分別在廬山和龍虎山取景,勾起游客對童年的回憶��除此之外,自媒體時代,還應不斷創新旅游營銷手段,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各門戶網站和主要旅游網站的宣傳推廣,使用微信、微博、手機APP、微電影、微視頻等各種新興媒體,突出宣傳江西以陶瓷、茶葉等為重點的全球性文化符號,依托江西獨特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教育教材資源,培育一批如古色文化、禪宗文化、紅色文化、茶文化等彰顯江西特色、深受國際認同的知名旅游文化產業品牌。
3.2.4擴大市場主體,創新旅游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
目前,在江西的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發展中,政府仍是第一主力。但在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發展中,若僅僅依靠政府,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必須創新投融資渠道,以市場方式推動江西旅游文化產業發展。首先,要強化政府投入的引導性作用,通過“引進項目”和“引進資金”,為江西文化企業搭建綜合融資服務平臺。其次要創新政府與金融機構的合作空間,通過設立文化企業信貸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分擔風險;政府財政與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聯動,利用差異化的優勢資源實現文化產業上下游投融資合作。最后還要加強本土旅游文化企業自身建設,以產業聚集區形式實現優勢互補,促進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還可通過上市,增強企業的融資能力。此外還可設立產業基金,鼓勵民間投資,支持眾籌、眾創等融資方式,鼓勵廣大青年學生投身旅游,創業致富。
3.2.5解放思想,推進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歸根結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要推動江西旅游文化產業實現快速健康發展,需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解放思想,樹立大江西的人才理念,加快推進文化產業人才培養與合作項目。依托大專院校和社會科研機構,舉辦推進旅游文化產業集群高級研討班、高級管理人才研修班,促進全省旅游文化產業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還可與國內外優秀企業合作,培養具有區域性特色的適應文化產業市場需求的技術管理和營銷經紀人才。此外,創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吸引海內外有創新理念的文化產業人才到江西就業、創業,構建高層次江西旅游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智庫。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旅游文化產業創作群體和領軍人物的保護和挖掘機制。加大培養保護傳承度,通過財政、稅收等各種優惠政策對文化區內以傳統生產技藝謀生的藝人,給予一定的經濟資助和相應的榮譽。同時,注重民間藝術大師,營造良好的推崇傳承人、尊重民族文化的社會環境,不斷壯大本地區旅游文化產業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任加彬.廣西左江文化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的思考[J].沿海企業與科技,2016(03).
[2]方世川,陳滿瀟.百色紅色旅游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
[3]吳海.江西發展旅游業的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6(35).
作者:吳 海 單位:南昌師范學院旅游與經管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