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文化新媒體影像傳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媒體影像作為一種現代化傳播方式,互聯網將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帶給我國傳播領域,同時也將一種新傳播方式提供給旅游文化。怎樣讓公眾充分利用新媒體影像認識與了解當今的旅游文化,并進一步提升旅游質量,大力發展河北省旅游經濟,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新媒體影像是旅游文化傳播的重要工具,從文化戰略的角度認知新媒體影像是當前旅游文化傳播的重要議題。微+語境中的新媒體影像,作為一種新型的藝術創作模式,在追求藝術創新的同時,也是重要的旅游文化推廣、旅游營銷的載體。借助新媒體影像來傳播河北省旅游文化,加大河北省的自我宣傳力度,樹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軟實力,是新媒體時期一種重要有效的運作方式。
關鍵詞:旅游文化;新媒體影像;傳播策略
一、河北省旅游文化新媒體影像傳播現狀
(一)旅游資源豐富,旅游產業發展迅速
河北省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北京攜手張家口舉辦2022年冬奧會的機遇,推動河北旅游高質量發展,取得良好效益。據河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的消息,2017年河北省旅游業總收入突破6000億元。同時,推出的全域旅游格局取得初步成效。
(二)河北省旅游文化新媒體影像傳播現狀
基于拉斯韋爾傳播過程5W模式分析現狀:1.傳播者身份多元、水平良莠不齊。大量的新媒體影像作品記錄和傳播著河北省旅游文化資源,但創作者多以普通受眾居多,作品影響力不足。2.傳播內容,新媒體影像作品創意不足、缺少精品。3.傳播媒介,對VR、直播、航拍、大數據等新興媒介技術應用較少。4.傳播對象,定位籠統,沒有細分客源市場。5.傳播效果,總體欠缺專業性、全面性、系統性。
二、新媒體影像傳播
(一)“微+”下傳播語境新媒體影像概念
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以移動終端為代表的新型傳播平臺類型多樣,互聯網步入“微時代”。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7.7%,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3%。[1]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優化升級,網絡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的工作途徑,提速降費政策穩步實施推動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顯著增長。麥克盧漢曾指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對個人和社會產生的影響,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們的任何一種延伸(或者說任何一種新的技術),都要在我們的事物中引入一種新的尺度。”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手機網民數量的激增,媒介技術發展的重大變化,都帶給媒體新的發展機遇,并呈現了新的特點。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媒體影像出現,短視頻應用迅速崛起,74.1%的網民使用短視頻應用,以滿足碎片化的娛樂需求。新媒體影像是結合受眾需求,順應受眾網絡表達和信息接收“短小精悍”的特點,是借助網絡自媒體平臺發展并受追捧的影像新形態。[2]以短視頻、微電影、微記錄片為代表的新媒體影像的出現,是大眾影像制作發展的產物,它使影像制作呈現了集約生產和公民生產相結合的新特點。新媒體時代使原來從上而下掌握在少數人手中的互聯網轉變成以廣大網民為主導的新體系,新媒體影像制作脫離專業媒體的門檻,使廣大受眾能自主參與到影像的策劃、制作和傳播過程中,為受眾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的視聽平臺。
(二)新媒體影像傳播特征
1.自帶屬性:微時長、微制作、微投資新媒體影像的長度從幾秒到十幾分鐘,適合受眾在移動終端利用碎片時間觀看,視頻時間短,決定了影像制作周期短、內容靈活、投資小、成本低,利用單反相機甚至手機就可以拍攝制作,降低了影像制作門檻,提高了民眾參與的可行性。2.創作主體多元,跨界參與性強新媒體影像創作主體大致可分為三部分,一是普通受眾,人數基數大,拍攝以記錄生活為主要目的,缺乏專業素養和技術支持,多為業余興趣;二是高校在校大學生和新媒體影像愛好者,這部分群體是新媒體影像的主要創作群體,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具有類似的教育經歷,創作作品類型豐富、題材鮮明、數量眾多、富有新意,傳播效果明顯;三是專業的影視制作公司,制作作品成熟專業,經驗豐富。3.題材豐富,富有藝術性和感染力新媒體影像創作主體身份多元、投資小、門檻低,必然影響創作題材類型豐富。創作主體從生活出發,記錄身邊真實故事,題材類型有感情類,包括親情、友情、愛情等;紀實類,記錄百姓生活,述說真實社會,包括民生、旅行、美麗鄉村等,體現勵志、奮斗、公益、模范等積極向上的主題,其平民化的創作視角,貼近百姓生活,容易和受眾產生心理共鳴,表現手法具有藝術性。4.傳播平臺的便攜性,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傳統影像主要在電視臺、電影院播出,觀眾在相對封閉空間,觀看較為受限,而新媒體影像可以在手機、PAD移動終端觀看,觀眾可以利用閑暇碎片時間自主觀看,可以隨意操作視頻暫停、快進、回放,充分保障了觀眾接受信息的自主性。同時,新媒體影像播放平臺的超鏈接設置,使得視頻作品可以大量轉發、評論、點贊,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互動體驗。
(三)新媒體影像傳播旅游文化的優勢
1.打破旅游文化傳播的時空性。2.提高旅游文化的受眾參與性。3.增強旅游文化的感知吸引力。
三、河北省旅游文化新媒體影像傳播對策
(一)強化旅游文化官方傳播平臺影響力
在兩微一端,公眾號、微博都在宣傳各自旅游文化,宣傳分散,內容缺乏吸引力,賬號關注度較低,影響力小,因此要建立統一的河北省旅游文化官方傳播平臺,精品內容,集中宣傳,切實提高河北省旅游文化利用新媒體影像傳播的影響力。
(二)實現河北省旅游文化的新媒體影像微傳播
“微+”的傳播語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1.新媒體影像微內容——“以小見大”,彰顯河北旅游文化內在價值。2.微受眾——“小眾化”傳播,細分客源市場,針對不同受眾實現不同傳播和推送。3.微渠道——利用微電影進行外部形象宣傳,塑造品牌形象。
(三)圍繞河北省主題旅游資源,確定新媒體影像傳播內容
1.紅色旅游文化
紅色旅游把紅色人文景觀和綠色自然景觀結合起來,把革命傳統教育與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主題旅游形式。河北省紅色旅游資源豐富,是一塊具有悠久革命歷史和優良傳統的土地,擁有石家莊市平山縣西柏坡紅色旅游系列景區、石家莊市華北軍區烈士陵園、邯鄲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保定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點)(阜平縣城南莊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易縣狼牙山風景區,安新縣白洋淀景區,清苑縣冉莊地道戰遺址,唐縣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唐山市紅色旅游系列景區(點)(豐潤區潘家峪慘案紀念館,樂亭縣故居和紀念館)等。因此,結合河北省的革命歷史,創辦以紅色景區為創作主題的微電影活動,吸引新媒體影像愛好者和專業制作者圍繞河北紅色旅游項目拍攝各類題材微電影,在互聯網快速傳播河北省紅色旅游文化。
2.景觀旅游文化
河北省景觀資源較為豐富,知名景區諸如西柏坡風景區、安新白洋淀、淶水野三坡景區、山海關景區、承德避暑山莊家喻戶曉,吸引全國各地新媒體影像拍攝者。組織大學生或專業新媒體影像制作者拍攝以自然景觀為主題的微電影、紀錄片等傳播河北省景觀旅游文化,從不同細節、視角入手,全方位展示河北省景區風光。
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
河北省已公布五批省級非遺名錄項目共計648項(子項690項),其中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132項,總數位居全國前列。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等2個項目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媒體影像對于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有重要作用,影像的記錄與傳播,客觀真實、超文本記錄、海量記錄、交互及時、娛樂性強,可以改變民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落后陳舊的態度,增強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和關注度。因此,要構建非遺文化的新媒體影像制作體系,充分利用新媒體影像傳播特點,讓更多新媒體用戶和受眾積極主動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4.結合議程設置理論創新傳播方式
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樣式,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文化傳播提供了空前的便利條件,但與此同時,新媒體傳播也改變了以往傳播過程中受眾明顯的被動地位,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1972年,麥考姆斯和肖發表研究報告《大眾傳播媒介的議題設置功能》中首次明確使用“議題設置”概念。[3]研究證明了大眾媒介的影響力,公眾與媒體對于重要議題的認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議程設置理論指的是: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4]。基于此,新媒體傳播可以充分利用議程設置,比如2018年河北省的《河北旅游發展藍皮書》中提到,重點提升“京畿福地˙樂享河北”品牌新形象。圍繞“京畿福地•樂享河北”核心品牌,重點培育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和影響力強的旅游節慶和賽事品牌,辦好“自駕游河北”和“周末游河北”等主題活動,將河北省旅游文化的新媒體影像融入在受眾議程,引導受眾更加全面完整地了解河北省旅游文化,從而產生更加切實的傳播效果。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途徑:①塑造經典形象,形成旅游文化的形象感召力。②把握重要契機,加強旅游文化的議程設置力。③善用新媒介技術,強化旅游文化的輻射影響力。旅游文化承載著優秀的傳統文化,借助網絡新媒體影像的力量傳播河北省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加新媒體傳播,實現1+1>2的效果,進而促進河北省的旅游文化走出去,提升文化軟實力。新媒體時代,影像傳播瞬息萬變,其呈現特征和傳播規律富于變化,同時受眾特點各異,傳播內容眾口難調。旅游文化傳播效果受到傳播環境、傳播生態等多方面因素制約。因此,新媒體影像傳播要立足本身優勢,借鑒融合藝術表現形態,實現新媒體影像內容和形態創新,促進河北省旅游文化傳播。
參考文獻:
[1]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2]冷淞,李然.新媒體影像的國際化傳播[M].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
[3]張國良.20世紀傳播學經典文本[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4]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與流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王倩 單位: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