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洞庭湖農業生態發展的理性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洞庭湖區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口、環境、資源、能源和糧食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業生態系統作為生態系統的表現形式之一,日益受到政府和廣大群眾的關注。通過對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的現狀分析,發現農業生態發展所存在的問題,進而依
據十三五規劃要求,為促進洞庭湖區的農業生態發展提出六點舉措。
[關鍵詞]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十三五規劃
1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的現狀
日前,中共中央在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剛要中明確提出,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基礎,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并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重點,加大生態
環境保護力度,這就要求我們走農業生態發展的道路。近年來,中共中央出臺了一系列與農業、生態息息相關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措施層面上做到了對農業生態發展的高度重視。現階段,洞庭湖區農民大多能通過合理利用太陽能并施用化肥、農藥以及機械作業等方式,
通過栽培管理、良種選育等技術,較大地提高了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但由于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科技服務手段還比較落后,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尚不健全,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以及推廣途徑局限,農業生態發展仍未再全國范圍內形成成熟的氣候。
2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完善理論技術體系
就理論技術層面來說,農業生態發展是一項較為廣泛的系統工程,它需要獲得包含農學、生態學、經濟學在內的多類學科的支持。而現有的研究通常是單一學科的,因此,雖然每一個單獨的學科都有較為系統且深層次的研究,但其所需要整合的之間聯系現在卻所知甚少
。由于理論基礎的不健全,進一步引發技術體系不健全的問題,通常,農民作為農業生態發展的實際操作者,若無完備的理論基礎以及健全的技術體系,單憑農民一己之力與經驗之談,則無法更加科學有效的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常常使農業生態環境朝著不理想的方向發
展。
2.2缺乏合理配套設施服務
就目前洞庭湖區的現實情況而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如道路、水利、農業示范區建設還不夠完善,已成為農業生態發展的障礙。同時,農機服務機構、農資銷售網點、農業技術服務機構、農田林網建設等機構設施建設常常未能真正普及在廣大洞庭湖區。這就缺乏
渠道與手段為農民保障優質的農產品品種、幼苗、肥料、技術培訓、信貸與信息服務,這在很大程度上就直接造成了農民“盲種”現象難以改善的問題,如此,不僅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還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生態損失。
2.3缺乏規范農業產業鏈
目前,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還有著生態農業產業鏈少、短,農業產業化水平低等問題,而農業生態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在洞庭湖區,農業仍然是弱勢產業,農業的產品優勢并沒有轉化成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目前,在大多
農村地區,由于受人口壓力大、耕地資源緊缺、生物資源不豐富等因素影響,重經濟效益輕生態效益成為了最常見的現象,而中國農民自古以來形成的小農經濟思想,生態農業產業鏈常常難以生根發芽,這就導致即便犧牲生態效益來尋求經濟效益,其成果依舊是不容樂
觀,這就與農業生態發展的方向是背道而馳的。
3促進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的舉措
3.1創建農業生態發展安全動態監測預警應急系統
國務院于2014年12月29日《國家突發環境事件預案》,要求各地完善預測預警機制,建立預測預警系統,以健全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機制,科學有序高效應對突發環境事件,十三五規劃綱要也明確指出,要加強生態環境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因此,創建洞
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安全動態監測預警應急系統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意義。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問題的逐步暴露,洞庭湖區各地已出現不少不同形式的生態安全問題,諸如水資源污染、土地資源污染、農田資源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銳減、生物入侵等現象已造
成農業生態危機。通過創建農業生態安全動態監測預警應急系統,就可以在農業生態系統面臨危害與威脅之前,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提高與環境風險程度、污染種類等相匹配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理能力,一旦出現農業生態不安全的因素或跡象,能及時采取有
效的應急措施,以確保生態農業安全。
3.2建立農業生態發展理論體系提升科技水平
理論知識是實踐的基礎,要求農業生態發展就需要有完善的理論體系支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依靠科技進步,提升農業生態發展科技水平,是化解農業生態發展現存問題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發展科技的現狀,一方
面無法滿足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遠遠被國際上不少國家的農業生態發展科技水平甩在身后。現今,我國農業生態發展科技存在著資金投入不足、產業化水平低、科技應用缺乏市場激勵條件等問題,極大的影響了農業生態發展科技的研發、普及和應用效
果。
3.3推行綠色農業生態發展方式
由于洞庭湖區受到各類配套設施及服務不完善的限制,隨著時間遷移,各類環境問題不斷的暴露出來,如工業生產過程中的三廢排放,農業生產中噴灑農藥毒效大、殘留高、化肥污染、污水灌溉等不科學的耕作方式。因此,工業生產中開發利用新能源、綠色能源能在極
大程度上減少其對農業環境的污染,且可以從根源上減少對不可更新資源的利用和消耗;農業生產中減少化肥、農藥的投放量,對各種化學制品要遵循“少用、適用、慎用”或“最好不用”的原則,盡可能使用有機肥、利用生物防治等綠色農業生產方式,積極推行綠色
農業生態發展方式、擴大生態種植面積就可以更有效的促進農業生態發展。
3.4以市場為導向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洞庭湖區雖然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但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這就常常即便犧牲了生態效益也難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也無法通過更好的發展經濟效益來改良農業發展方式,從而影響湖區農業生態發展。因此,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洞庭湖區農產品的現有特
點,規模化生產農產品初級產品提高優良率,提升農產品的加工水平、培養極具競爭力的明星品牌,從而推進洞庭湖區農業產業化進程,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維護好生態效益。
3.5完善農業生態發展法律法規制度
2014年是我國環境保護發展長河中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但是,我國現有有關農業生態發展建設的法律法規還比較零碎,不夠全面并且適用范圍不廣泛,沒有專門針對促進洞庭湖區農業
生態發展的法律法規,無法達到促進農業生態發展的現實需要。因此,近年來我國雖已在生態、環境立法方面做出了不少成績,農業生態環境也隨之改善不少,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全面開放“二孩”政策后人口數量的進一步增長,將會給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提出
更高的挑戰,為確保未來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就必須要更加重視農業生態發展方面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維護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
3.6健全農業生態發展環境治理機制
在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飛速發展的時代,對于洞庭湖區已經遭受破壞和受到污染的如大氣、水體、農田土壤和工礦區,要健全農業生態發展環境治理機制,一方面要依照十三五規劃切實結合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一方面就必須要滿足
市場的需求,將農業生態發展環境的治理主體多元化,加強對農業生態發展環境的監管,改變“以家庭為主”的農業生態發展環境運行模式,運用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等多種學科手段,對環境問題進行綜合治理,真正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生態發展綜合環境質量,以統
籌發展來促進洞庭湖區農業生態發展。
參考文獻
[1]周棟良.環洞庭湖區兩型農業發展評價及其障礙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2):16-22.DOI:10.3969/j.issn.1009-2013.2011.02.003.
[2]嚴立冬,屈志光,鄧遠建等.現代農業建設中的綠色農業發展模式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1,(4):12-17.DOI:10.3969/j.issn.1674-8255.2011.04.004.
[3]王光忠.論我國生態農業法制建設[D].山東師范大學,2009.[15]駱世明.構建我國農業生態轉型的政策法規體系[C].//2015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年會論文集.2015:5157-5167.
[4]程銘.歐美日農業環境政策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治理的啟示[J].經濟師,2014,(11):101-103.DOI:10.3969/j.issn.1004-4914.2014.11.044.
作者:劉沐華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