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鹽堿地農業生態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黑龍港及運東地區鹽堿地的成因
1.氣候因素
全區屬半干旱大陸季風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降雨特點是年內分配不均,年際變化大。全年降雨量90%集中在夏秋兩季,僅七、八兩月降雨就占全年的80%,暴雨期經常出現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極易造成毀滅性的災害。春季多風少雨,全年干季長于濕季,在旱季蒸發強烈的影響下,土壤表層水分不斷蒸發,土壤中毛細管水流運動又不斷補充,使原來溶于水中的鹽分聚積地表,危害作物生長,形成了鹽堿災害。雨季是自然淋堿的時期,但雨量分配不均,極易造成澇災。夏秋積澇往往招致秋后地下水位升高,促使春季土壤返鹽。該區群眾在治堿實踐中,把澇堿的相關性概括為:“澇堿相隨,旱堿相伴,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水化氣升,氣散鹽存。”
2.地形地貌因素
黑龍港、運東地區大部屬于黃河、海河沖積平原,運東近海地區屬濱海平原,水土含鹽,地表水、地下水徑流不暢。黑龍港地區的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面高程由臨漳的68米降至北排河的7米。地面坡度上陡下緩。運東地區地勢平緩,地面坡度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坡度為1/萬—1/2萬,地貌除吳橋、南皮、孟村、鹽山一線黃河故道附近較為復雜外,余皆地勢低洼,排泄不暢。運東地區的排瀝河道均屬直接入海的潮汐河道,這些河道均為泥質河口,地面坡度較緩,河口淤積嚴重,使瀝水排泄受到嚴重影響。運東地區鹽堿成因除與內陸鹽堿因素相同之外,又有不同特點,主要是受海潮影響。一是大部分是海潮淹沒的土地,地下水礦化度高達21—35克/升;二是海水倒灌,南排河在高潮位時可倒灌到滄縣東關,嚴重影響了兩岸排咸;三是海水滲透補給地下水;四是地形低洼,排瀝受高潮位頂托。運東地區,大部分海退地,成陸年齡較短,形成了特有的自然條件和大面積的鹽堿荒地。
3.地下水影響
地下水條件是土壤鹽堿化的主要因素。黑龍港、運東地區地下埋藏著一個龐大的咸水體,其儲量多達1 539億立方米,厚度自四五十米至二三百米不等。咸水體一般頂板上界在20至40米,并有1 900平方千米直接露出地面。地下水不但分布廣,而且埋深淺,一般為1.5至2米,礦化度高,一般礦化度大于2克/升,運東地區高達30克/升以上。一般地下水越淺,潛水蒸發越大,地下水愈濃縮,礦化度愈高,土壤鹽堿化愈重。咸水體是導致土壤鹽堿化的最根本原因,其埋藏的深淺與礦化度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土壤鹽堿化的輕重。除上述因素外,還與土壤質地有關,與人為活動有關。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運動中,人為治水活動違背客觀規律,也加劇了鹽堿災害。本地區旱澇堿咸問題,在整個黃淮海平原最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災害程度最重,治理的難度也最大。
二、鹽堿地的治理
新中國成立后,河北省各級政府十分重視鹽堿地的治理,把除澇治堿列入了農田基本建設的主要內容,開展了大規模的治理活動。經過40年的實踐,逐步摸索出一條科學治堿新路。治理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57年),仍然沿襲傳統方法,開展以農業措施為主的局部改良。推廣起高墊低、耕作曬垡養坷垃,修土埂畦田和溝洫臺田技術,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牧草,種植抗鹽作物,并采用水利排灌措施引水洗鹽。如黃驊、孟村等縣采用溝洫畦田法,每隔50至100米挖一至二米深的排水溝,溝溝相接,形成排水渠網系統。降雨時,排澇洗鹽,降低地下水位。河間、鹽山、東光等地采用“土埂畦田”的辦法,每30—100米圍筑起土埂,高約尺許,利用降雨滲透洗鹽。滄州專區在1956—1958年共修溝洫畦田、臺田和土埂畦田354萬畝,增產糧食29 350萬斤。1955年,滄縣白草冢、崔家窠及黃驊周清莊等地利用南減河秋洪放水淤灌9萬畝。淤灌后積聚河泥厚達10厘米,每淤灌一次可種三年好莊稼。采取這些方法,只能治表,不能治本,但農民一家一戶都可以干,群眾性的治堿活動,“把全省鹽堿地基本上限制在已有的范圍以內”。第二階段(1958—1962年),以水利措施為主進行治理。從1958年到1961年舉辦了大型除澇治堿工程,大多數地區已經受益或部分受益,有的效益十分顯著。如運東地區的青靜黃排水渠,控制面積1 891平方公里,在連年瀝澇中,發揮了排水和改良土壤的作用。黑龍港地區,從1959年修建了南大排水河以后,為黑龍港南部地區瀝水開辟了入海尾閭,它既可以排澇,又能充分滿足排咸治堿的要求。新建的排水揚水站及灌排兩用揚水站,大部分起到了顯著的除澇治堿作用。另外由于水庫的攔洪蓄水,使洪水與瀝水分了家,進一步改善了除澇治堿條件。但在平原地區治水上,強調貫徹“以蓄為主”的方針,到處攔河打壩,大搞平原蓄水工程,忽視了排水導滲,致使大面積地下水位提高,造成次生鹽堿地面積大量增加。黑龍港地區鹽堿地由1958年的184.6萬畝增加到1962年的279.3萬畝;運東地區在沒有隔堿防滲的情況下,興修大浪淀平原水庫,周邊20萬畝鹽堿地嚴重堿化,該區鹽堿地由111萬畝擴大到148.8萬畝。1962年全省鹽堿地面積達到新中國成立后歷史最高水平2 321萬畝,全省有鹽堿地的縣份達到116個(包括當時屬于河北的天津市郊縣),占耕地面積22%,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1962年以來,各地根據全省治堿會議精神,初步處理了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堿化嚴重地區暫時停止了灌溉,解決了地區間的水利矛盾,新建了必要的骨干工程,開展了群眾性的治堿除澇措施,降低了地下水位,改變了土壤含鹽情況,實現了治堿會議提出的“基本停止發展,程度不再惡化”的要求,部分地區并有所改善。如邯鄲地區,廢除了老漳河、支漳河等攔河壩和平原水庫等16處,停止了堿化嚴重又無改善條件的大名縣衛東等灌區的灌溉,有的采取了澆“關鍵水”“保命水”的措施,并加強灌溉管理,基本上控制了堿化發展,初步治理了22萬畝輕堿地;40多萬畝低洼易澇地獲得了收成。第三階段(1963—1972年),水利工程為主,水利措施與農業措施相結合進行治理。1963年全省遭受特大洪水,1964年又發生大面積瀝澇,在“一定要根治海河”號召下,總結洪澇旱堿災害的歷史教訓,首先抓住解決洪澇災害這個主要矛盾,并結合改鹽排咸的需要,實行全面規劃,系統治理。從1964年冬開始,利用一個冬春,按三年一遇治理標準首戰運東地區宣惠河,揭開了根治海河的序幕。從1965年開始,大規模治理鹽堿地集中分布的黑龍港及運東地區。黑龍港地區開挖了南排河、江江河、老沙河、清涼江、索蘆河、老鹽河、老漳河、滏東排河、聯接渠等骨干河道,14條主要支流、21條一般支流河道。運東地區治理了滄浪渠、大浪淀排水渠、廖家洼排水渠、石碑河、青靜黃排水渠等,并完成筑堤建閘、造田植樹等配套工程。
1966年冬至1967年春開挖了北排河,并完成滏東排河與北排河的相機排水樞紐。由于擴挖南排河、新辟北排河兩條入海通道,排澇能力從治理前的194立方米/秒增加到668立方米/秒,運東地區諸河排水能力由220立方米/秒增加到613立方米/秒。以后又陸續擴建主要支流24條,一般支流162條,大大提高了排澇排堿能力。海河的治理,解決了華北平原洪水瀝水及地下咸水的排水出路,為綜合治理旱澇堿咸打下了基礎。在修建根治海河工程的同時,為迅速改變洼堿地區的面貌,滄州地區1964年掀起以排為主,臺、排、改相結合的溝洫臺田建設高潮。1964年春天,滄州市佟家花園大隊,在一塊鹽堿地上修40畝臺田,是年七、八兩月降雨總量達723毫米,超過歷年同期雨量1.5倍。40畝臺田,不但沒有淹澇,還全部獲得豐收。而其附近未經改造的鹽堿地均受澇嚴重,減產或無收。1965年春天,全村139畝鹽堿地都修成臺田。該年全區干旱,全村糧食平均畝產353.5公斤,臺田糧食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達到286.5公斤,比附近澇洼地高出三四倍。其中,臺田上的小麥平均畝產173公斤,這個大隊也因此成了滄州地區小麥高額豐產的先進典型。滄州專署及時召開現場會,在全區推廣佟家花園經驗。1964年冬至次年春掀起群眾性大搞“臺、排、改”高潮,全區投入勞力50多萬人,一個冬春修成臺田25.3萬畝。1965年2月23日至26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在河北省委書記閻達開等陪同下,視察滄州市佟家花園、鹽山縣薛沃和東趙莊、滄縣大孫莊子的臺田建設,給予充分肯定。省委、省政府在全省鹽堿地區推廣滄州地區治堿經驗。從此,臺條田建設在滄州,特別是在運東低洼鹽堿地地區成為農田基本建設的重要內容,每年冬春農閑季節群眾自覺進行維修和新建。1977年統計,滄州地區共建成臺條田200多萬畝,其中運東地區占2/3以上。第四階段(1973—1980年代),開展鹽堿地綜合治理。70年代初期,隨著鹽堿地的治理,特別是海河等主要河系的治理,除澇排咸能力大大提高,鹽堿地面積顯著減少,澇和堿的矛盾緩和了。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用水量大幅度增加,干旱和水源不足的問題突出了,華北地區缺水嚴重,局部地區次生鹽堿化威脅加重。多年治堿實踐說明,在低洼平原地區,單獨解決旱、澇、堿、咸問題,不僅難以解決其中一種災害,還有可能引起另一災害的加劇。因此,在治理上不能采取頭痛治頭,腳痛醫腳的單打一的辦法,必須對旱、澇、堿、咸問題全面考慮,統籌兼顧,統一規劃,旱、澇、堿、咸綜合治理。為了探索綜合治理規律,1973年“河北省黑龍港地區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其中設置了“旱澇堿咸綜合治理課題”。根據國家任務,河北省先后建立了九個綜合治理試區,進行綜合治理的研究和示范。曲周縣和南皮縣為河北省的重點,各地、市、縣也建立了自己的試區。根據旱、澇、堿、咸的內在聯系,開展了井渠結合,采補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結合,咸淡水混澆,微咸水利用,抽咸補淡等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努力,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推動黑龍港、運東地區的鹽堿地治理發揮了重大作用。地處黑龍港地區的曲周縣,歷史上是個老堿窩。為了發展生產,同鹽堿進行了長期斗爭,采取過溝播、起堿土、圍埝蓄水、修臺田、種植紅荊和苜蓿等辦法,但由于沒有掌握鹽堿形成的綜合因素,采取單一措施,效果并不理想。1973年秋,中國農業大學(當時稱北京農業大學)石元春、辛德惠等六位教師組成科研組,在曲周北部建立了一個耕地面積6 000畝的“旱澇堿咸綜合治理試驗區”,開展旱澇堿咸綜合治理。經過七個春秋的辛勤探索,總結出了以開采淺層地下水為中心,以淺井和深溝為主的“井組溝網結合,農林水并舉”綜合治理的方法。綜合治理措施分工程部分和農林部分。工程措施是調控水量和水位的主要手段,包括井群:一眼深機井(淡水)和三至五眼淺井(咸水)為一井組,聯通使用,做到分層開采,咸淡混用。特別是淺井,它是建立淺層地下水庫、調節水量、控制水位、排除地下水和土壤中鹽分的主要設施。溝網:即以深溝為骨干的深淺溝系統。干、支均為三四米的深溝,聯通成網,將土地分割為四五千畝的地塊,為一獨立的治理單元。深溝起到灌、排、蓄、補(引滲補淡)的多種作用。每一治理單元內,在淺井和深溝已能控制潛水位的情況下,只設排除地面徑流的淺溝系統。灌溉—排咸系統:灌排分開,灌溉渠系中還結合排除淺井抽出的咸水。農林措施主要是平(平整土地)、壓(人工壓鹽)、肥(增施綠肥和有機肥)、林(農田林網化)、種(選用耐堿良種和科學種田)等方面。這是發揮和鞏固工程效益,綜合治理旱澇堿咸,培肥土壤,建立高產穩產農田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部分。經過綜合治理,曲周農業生產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
1980年,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對曲周試驗區進行考察。1982年,28萬畝鹽堿地被定為“河北農業發展項目”,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分別向曲周縣提供折合人民幣2 349萬元的低息貸款和價值689萬元的食品無償援助。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業上第一次引進外資。河北省政府提供無償配套資金996萬元。有了資金的支持,曲周加快了改土治堿的步伐。在中國農大教師的指導下,全縣組織了200多名技術人員,發動了上萬農民展開了大規模的治堿工程。施工五年,開渠、挖溝、打井、建涵閘、植樹,僅鹽堿疙瘩就平掉1.25萬個,共動土1 013萬立方米。1987年底工程竣工,鹽堿地由16.6萬畝減少到3.4萬畝,減少67%;灌溉面積由0.6萬畝增加到21.2萬畝。1983至1988年共向國家提供商品糧7 000萬公斤,棉花1 793萬公斤。國際土壤學會副秘書長、著名土壤學家薩博爾奇教授稱:“中國鹽漬良工作是世界一流的”②,國際上先后有52個代表團到曲周參觀考察。為了探索運東地區治理鹽堿的路子,1974年2月,河北省水利科學研究所、河北水利專科學校等在南皮縣烏馬營建立了綜合治理旱澇堿鹽試驗區,采取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進行綜合治理。其基本措施是:以排為基礎,建立排灌分設的兩套溝渠系統;淺機井與深機井相結合,進行咸淡水混澆、輪澆,并利用咸水灌溉或進行抽咸補淡;平整土地、培肥土壤、植樹造林、種植綠肥牧草、發展畜牧。初建時,試區面積2.6萬畝,組織2 000多人,搞了挖溝打井。1976年又將試區擴大到7萬畝,全縣抽調勞力組成1 500人的農田建設專業隊,常年搞骨干渠道,受益村搞田間配套和平整土地。到1980年,烏馬營試區取得顯著效果,老試區鹽堿地基本改好,好地由1974年的6 777畝上升到1.82萬畝,鹽堿地由1.4萬畝降到2 545畝,由占耕地的67%降到12%。糧食產量逐年增加,1979年糧食總產比1974年增加1.45倍。南皮縣烏馬營試區的科研成果,得到了國內外治堿專家的充分肯定。1982年11月,被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認定為開發區,貸款協議在羅馬簽字,與曲周一起成為全國第一批農業利用外資縣。項目總投資人民幣5 210萬元,其中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會貸款折合人民幣3 220萬元。試驗區范圍擴大到8個鄉鎮81個村莊,總面積23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19萬畝。從1983年1月開始到1987年底工程全部完成,共開挖各級排灌渠道193條,總長333千米,動土方75.5萬立方米;開挖田間排水渠1 130條,總長339千米,動土方203.5萬立方米;修節制閘14座,建各種橋涵290座,揚水站1座,其他小型建筑物700座;打機井930眼;平整土地7.5萬畝,修防滲渠道45千米;營造防護林240萬株,建果園1.5萬畝,苗圃2 895畝,種牧草4萬畝。農戶利用貸款購買小拖拉機560臺,柴油機泵2 890套,并利用外資購買部分化肥、農藥,辦起8家工廠。經過治理,鹽堿地面積由10萬畝減少到2.8萬畝,除澇標準達到五年一遇。1987年糧食總產達到3 240萬公斤,棉花總產173萬公斤。昔日鹽堿地正在變為米糧之鄉。與此同時,深縣(今深州市)、束鹿(今辛集市)等七個試驗區均取得了顯著成效。九個試驗區的經驗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推動了全省的鹽堿地治理進程。到80年代末,全省大規模綜合治理鹽堿地工作基本結束。
三、治理成就及其經驗
經過40年的治理,黑龍港、運東地區農業生產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排灌系統的完善和機井數量的增加,使土地利用狀況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全省鹽堿耕地由1961年的1 771萬畝減少到1990年的418萬畝,減少了76%。全省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 65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7.5%,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3.9倍。其中,井灌面積4 614萬畝,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長4.3倍④。易澇面積由2 677萬畝減少到456萬畝,易澇面積大部得到控制。曲周、南皮項目區,水澆地面積由1982年的17.2萬畝增加到1987年的38.6萬畝,增加了124.5%;鹽堿地由24.6萬畝減少到7.6萬畝,減少了69%,其中重度鹽堿地減少最快,已減少83.1%;荒地由6.72萬畝減少到0.96萬畝,減少了86%。35.2萬畝易澇面積已基本得到控制,排水系統的排澇能力超過原設計五年一遇的標準。農業機械、電力設施等有了較大發展。項目區農機總動力由1982年的6.6萬馬力增加到1987年的14.3萬馬力,增長了115.5%;機耕機播面積由12.7萬畝增加到20.7萬畝,增加了63%;年農用電量由1 290萬度增加到2 457萬度,增加近一倍,通電村莊由211個增加到238個,項目區實現村村通電。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為農業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糧棉產量大幅度增加,已成為河北省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電力設施、農業機械,尤其是排灌設備的增加,為農業生產旱澇保豐收奠定了基礎。全省澇堿地糧食產量由建國初期的畝產50公斤左右,增加到1990年的200多公斤,高產地塊達500公斤左右。曲周鹽堿治理區1987年糧食總產達6 765萬公斤,畝產366公斤,比治理前的1972年分別增長3.5倍和4.7倍;棉花(皮棉)總產369萬公斤,畝產55.5公斤,分別增長了15倍和4.2倍。由吃返銷糧到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987年提供商品糧161.8萬公斤,商品棉49.6萬公斤,分別比1982年提高2.88倍和4.78倍。黑龍港、運東地區正在成為河北省糧棉生產基地,農業生產的重點開發區。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1983年前,曲周、南皮項目區農業總收入2 309萬元,純收入1 550萬元,年人均收入不足百元。1987年總收入達13 844萬元,純收入7 361萬元,年人均收入375元,分別增長5倍、3.75倍和3.7倍。據典型農戶調查資料表明,曲周、南皮項目區1982年人均口糧也只有190公斤,到1987年,人均消費糧食達233公斤,增長22%。治理前口糧以紅高粱、紅薯干為主,治理后則以小麥為主。肉、蛋的消耗也從人均2.7公斤和2.3公斤增加到9.7公斤和10.4公斤,分別增長2.5倍和2倍。
農民居住條件有了很大變化,由草房、土坯房變成磚瓦房,人均住房面積從不到8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包括生產用房)。戶均耐用消費品由4.3件增加到16件。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改善。治理前,在黑龍港、運東地區分布有大量的鹽土堆,僅曲周縣項目區就多達1.25萬個,造成地面不平,地塊凌亂,人稱“平原丘陵區”。通過綜合治理,鹽土堆被全部平整,土地成方連塊平坦。治理前,土地堿化,樹木稀少,滿地都是紅荊和毛草,鹽蓬堿蓬叢生,嚴重的地方寸草不生,初春一片白,雨季一片水。治理后,林帶成網,樹木成行,郁郁蔥蔥。僅從1983年至1987年的五年間,曲周、南皮項目區就新植樹1 179萬株(包括果樹、防護林網、果糧及林糧間作、三旁植樹及片林),曲周縣項目區林木覆蓋率達18%,比1982年增加13.3%;南皮縣由1982年的3%提高到9.3%。林木對防風、提高溫度,減少蒸發量等調節小氣候的作用顯而易見。總之,新中國成立后,河北省鹽堿地治理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單項到綜合,由局部到整體的過程,不但取得了巨大成就,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以及廣泛的社會影響,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使人們獲得了一些規律性的認識:一是旱、澇、堿、咸相互聯系,互為因果,交替為害,在治理中要全面規劃,綜合治理,不能單打一。二是對低洼鹽堿區堅持以排為主,平原蓄水嚴格控制地下水位,不能超過臨界深度;平原水庫搞好截滲。三是井渠結合,發揮渠排井灌的作用,用井渠結合的措施,調控地上水、地下水、土壤水的運動,使之變害為利。四是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農業措施結合,發揮水利命脈的作用。河北治堿經驗,特別是曲周的成功經驗,為黃淮海平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生產樣板,推動了黃淮海平原區域農業的研究、治理與綜合開發,為扭轉我國南糧北調和長期糧食短缺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世界各國治堿防災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作者:劉洪升 單位:河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