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西農業生態環境狀況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王道波、周曉果 單位:廣西大學農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學院規劃與生態學院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以下簡稱“北部灣經濟區”)地處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四市所轄行政區域組成,陸地國土面積4.25萬km2。北部灣經濟區是中國與東盟之間唯一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經濟區,是華南通向西南的樞紐,是全國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邊優勢的少數民族自治生態經濟區。
北部灣經濟區海岸線、土地、淡水、海洋、農林、旅游等資源豐富,環境容量較大,生態系統優良,人口承載力較高,開發密度較低,發展潛力較大,是我國沿海地區規劃布局新的現代化港口群、產業群和建設高質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區域。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廣西北部灣地區將繼續建設公路、鐵路、港口等交通設施項目,建設石化、鋼鐵、能源等臨海工業項目,年均投資近1000億元。
該區地處低緯,北回歸線橫貫北側,南瀕熱帶海洋,北接南嶺山地,西延云貴高原。按全國地形分類,該區域屬云貴高原向東南沿海丘陵過渡地帶,具有周高中低、形似盆地,山地多、平原少的地形特點。在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和地理環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熱量豐富、雨熱同季,降水豐沛、水土流失嚴重,日照適中、冬少夏多,災害頻繁、旱澇突出的氣候特征。這樣的地形、氣候特征在這樣一個大發展的背景下,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陸地生態系統的強烈干預,致使農業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北部灣經濟區的農業生態環境問題顯得異常嚴峻。
1.1人均耕地面積減少,耕地質量下降
北部灣地區2008年末人均耕地面積0.084hm2,低于全國人均耕地面積(0.092hm2)。根據廣西農用地分等定級統計,北部灣地區低等級別(質量差)耕地面積占32.22%;中等級別(中等質量)耕地面積為占49.94%;高等級別(高質量)耕地面積為占17.84%。由此可見,該區域耕地質量以中、低質量為主,占耕地總面積的82.16%,高質量的耕地所占比重較低,耕地質量總體水平不高[1]。此外,北部灣地區土壤污染和生態退化現象嚴重,如工業“三廢”的大量排放,使廣西土壤污染越來越嚴重。
1.2農業生態環境污染源增多,污染量加大
1.2.l鄉鎮企業污染
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同時也給環境增加了壓力,造紙、煙花生產、水泥生產、制糖業等該地區傳統的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嚴重地污染了周圍的土壤、大氣和水。經過當地政府的整改有所好轉,但仍有一些不法企業仍然私下生產。
1.2.2有機物質污染
縣鄉一級生豬屠宰的廢物廢水直接排入下水道、水渠、河流、懸浮物和含氮有機物分解使水質變黑、變臭,致使蚊蠅孿生,危害人們健康。水中BOD、COD嚴重超標,水體富營養化,危害水生生物。北部灣地區農戶習慣放養家禽,山區農戶還放養豬、羊、牛,牲畜任意在村中排泄糞尿;生物殘體、固體廢物亂堆、亂放,雨水沖刷進入水體,生物殘體腐爛發酵,有害藻類滋生,影響水產養殖業發展。
1.2.3農用化學物質污染
(1)化肥。北部灣地區施用化肥量年增加量約7%,糧食總產量增長速度每年只有2.3%[2]。增肥對于增產率逐步降低,長期使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團粒結構破壞、土壤有機質降低,地力下降[3]。據調查北部灣地區農村小水塘的富營養化,化肥和有機肥的貢獻率達到10%~19%,地下水中硝酸鹽的超標率達到10%~20%[2]。
(2)地膜。地膜在自然條件下難以腐爛分解,成殘片狀年復一年地積累在土壤里老化變硬,給耕作帶來不便、破壞耕作層土壤結構,使土壤孔隙減少、降低了土壤的通氣性和透水性,影響了水分和礦質元素在土壤中的運輸,使微生物和土壤動物的活力受到抑制,同時也阻礙了種子發芽、出苗和根系正常生長。
(3)農藥。該地區由于缺乏施用知識和技術,使用量加大,導致農業害和病原菌抗藥性增強,降低了農藥使用效果,使農藥用量再增加,不僅污染了農作物,還通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濃縮終危害人類。農藥能對土壤中的動物和微生物造成危害。農作物吸入農產品體內降低其品質。土壤中的農藥被灌溉雨水沖刷進入水體,造成水體污染[2]。
1.3作物空間布局不合理
種植業內部的結構性矛盾仍然比較突出,部分農產品出現階段、結構性供大于求,專業化、商品化水平低,品種結構不合理,專用品種少。同時,廣西大力推廣桉樹、甘蔗、木薯、桑樹共4種農作物,導致這些農作物所在比例很高。這些經濟作物生長能力強,吸收養分和水分迅速,施肥灌溉不及時,容易引起水土流失、土壤質量的下降;施肥灌溉不合理又容易引起污染。
1.4水資源短缺,干旱加劇
近年來,我國西南地區常大旱。從以往的秋冬連旱,到現在的秋冬春連旱,甚至部分地區出現秋冬春夏連旱。北部灣地區地處廣西南部,旱情雖然沒有廣西西北部明顯和極端,但干旱少雨的局面每年都多次出現。廣西北部灣地區水資源短缺、干旱加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干旱持續時間長,個別縣份的重旱持續天數超過70d;二是干旱影響范圍廣,整個北部灣經濟區全部受旱;三是災害影響重,干旱導致甘蔗和水稻明顯減產,土壤缺墑以及江河塘庫蓄水不足對春播以及作物后期生長影響較大。
2北部灣經濟區農業生態環境存在問題原因分析
2.1自然原因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丘陵地帶,自然植被茂盛,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從氣候條件看,該地區受季風和臺風影響明顯,降水時空差異大;從地形看,該地區地處山、江、海、陸交匯處,導致本區的物質、能量、結構和功能的非均衡性運動明顯,抗干擾能力較弱。眾多的不利因素,導致該地區極易收到外部其他環境因素的危害和影響[4]。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地力衰退,農田受損毀
廣西現有水土流失面積2.81萬km2,占土地總面積的11.91%。全區“十一五”期間共審批水土保持方案4024項,生產建設項目投入水土流失防治資金34億元,防止水土流失面積19萬hm2,攔擋棄渣36萬t,有效的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但北部灣地區的水土流失態勢仍然很嚴峻,水土流失時常發生[5]。
2.1.2洪澇和干旱并存
在此期間,幾乎每年均發生春旱和秋旱危害,甚至出現“秋-冬-春”連旱的極端情況。同時,北部灣區常受到臺風、暴雨、洪澇和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例如北海市,平均每10年就會受到6次10級以上的臺風影響。僅2011年國慶期間,臺風使該區域250萬左右人員直接受災。
2.1.3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
廣西前旱后雨,瞬時暴雨,持續強降雨等極端天氣時有發生,導致全區許多地區發生崩塌、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據了解,截至2010年7月15日,全區2010年共發生地質災害1034起,其中滑坡536起、崩塌428起、泥石流17起、塌陷38起、地裂縫9起、地面沉降6起,共造成80人死亡、35人受傷。南寧市區東部、橫縣東部都屬于碎屑巖預防區,汛期應當重點預防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南寧市的馬山縣北部屬于碳酸鹽巖預防區,在汛期也應當重點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
2.2經濟原因
在城鄉二元體制下,農村的環境保護設施、環境治理和投入嚴重不足。當前國家的環保投入和政策制定都是以城市為重心的,大量資金和優惠政策被用在城市的環境保護上,農業環保成了資金和法規政策供給的盲區。當前,村級組織對農民的號召力非常有限,很多地方出現農村公共環境無人管、管不了的現象。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也嚴重滯后于城市,與大城市建設蒸蒸日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農村的日益衰敗落后,城市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日趨完善,而農村基本上是未經任何處理就直接排放到居住地附近,直接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加劇。此外,縣鄉環保部門的管理服務水平嚴重滯后,不能履行應有的職責,明知道一些企業污染嚴重,卻視而不見,或者把一些污染企業當成罰款創收的對象,這樣就使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政策流于形式[6]。
2.3社會原因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經濟欠發達,農民受教育程度偏低,環保意識薄弱。他們對農業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加強保護的重要性不夠重視,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成因、危害、防治辦法等了解較少,沒有形成城市環保和工業污染防治的有效機制,只是一味追求經濟發展的短期效應,環境道德意識較弱,公眾環境意識具有很強的依賴政府型特征,而政府在這方面又缺乏有力的措施[7]。
3對策建議
3.1全面實施綠色工程,加速林業尤其是水源林和防護林的建設
首先是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加強監督管理,嚴禁毀林開墾,坡度超過25°的坡耕地必須退耕還林。其次是對該區域的大明山、十萬大山、西大明山、六萬山等水源林區與沿海的防護林要加強保護和建設;對現有林區要加強撫育管理和改造,嚴禁亂砍濫伐;有計劃地加強農田防護林建設,恢復和創建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改善氣候,涵蓄水源,減少洪澇和旱災以及風災危害[8]。
3.2加強科教興農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
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相關領域的科研投入,針對農業生態環境的區域性、復雜性與長期性等特點,應優先研究農業環境保護利用急需解決的重大綜合性問題和應用前景廣闊的高新技術,并進行大規模成果示范推廣。做到應用基礎性研究、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研究有機結合,大尺度宏觀研究與局部微觀研究緊密配合[9]。實現持續高效發展目標,急需全民生態環境意識的不斷提高,接受可持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等理念。需要建立生態環境的全民教育體系與參與體系,樹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模式、生活消費模式和科學的管理體系[10]。生態環境教育要圍繞干部教育、公民教育和專業教育形成多層次、全方位的體系,通過運用多種教育手段,如電視、廣播、網絡等不同傳媒工具,廣泛宣傳科學知識,倡導正確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11]。
3.3加強農業規劃和區域生態規劃
在農業規劃中,要把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結構調整結合起來,把發展糧食生產和農業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結合起來,在最適宜糧食生產的地方大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為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空間和保障。主要的調整目標有:調整作物結構,確保農產品總量供需平衡;調整品種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檔次;優化區域布局,推動種植業適度規模發展;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農業整體效益[12]。農業規劃的同時,要加強區域生態規劃,把區域生態規劃和農業規劃相結合,使農業發展與生態承載力相適應,確保農業生態環境的健康發展。
3.4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
生態友好型農業是指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并舉,積極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穩定、促進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農業循環經濟體,少用農藥與化肥的生態農業、有機農業[13-14]。
3.4.1加強農田基本建設
加大投入,擴建和增建農田水利設施,最大限度地擴大耕地的有效灌溉面積。平整土地,深耕改土,擴大機耕面積,提倡使用有機肥,擴種綠肥,提高土壤肥力,改造中、低產田地,走有機農業的道路。坡度大于25°的需退耕還林外,其余坡耕地繼續搞好砌墻保土,緩坡耕地提倡橫坡耕作和等高種植等水土保持措施。增加科技含量,提高生產管理水平,選育和推廣良種,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三高”農業。
3.4.2加強污染防治
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法》、《廣西農業環境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對污染的防治,有效控制污染源,恢復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加強環境監督管理執法力度,治理工業“三廢”限期達標排放,禁用不達標的廢水灌溉農田;生產和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不施含汞農藥和重金屬的肥料。
3.4.3農業可持續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和推廣各種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種植模式,如生態農業模式、立體復合農林業模式等。既發揮各地的資源優勢,又實現整體環境保護,維持生態平衡,促進農業的持續發展,達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15]。
3.5建立并推廣品牌農業
挖掘該區域的農產品優勢,使經營者取得相關質量認證,注冊商標,提高市場認知度,獲得良好口碑,建立自己的品牌。例如合浦香山雞嘴荔枝產于廣西合浦公館鎮香山村,因果實的果核退化成小雞嘴狀而得名,已有300多年的歷史。1995年,香山雞嘴荔枝在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可以注冊商標加以保護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