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產業發展困境與轉型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生態脆弱地區農業發展本身面臨著諸多困難與約束,協調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將有助于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大理市作為著名的生態旅游地區,在生態治理與疫情沖擊的雙重困境下,面臨著第一產業發展羸弱、第二產業被迫轉移、第三產業貢獻驟降的不利局面。為此,必須借助其獨特的生態環境與文化資源尋求轉型升級。
一、大理市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困難
(一)發展資源供給不足。大理市地處蒼山麓,洱海之濱,擁有豐富的生態自然資源,且具有上千年的農業種植歷史,農業人口比重也達到了42.5%。但長期以來,農業都不是大理市發展的重心,2019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只有23.15億元,占GDP的比重為4.95%,二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為33.31%和61.71%。作為著名的生態旅游地區,二三產業發展擠占了太多的農業發展資源與空間,導致農業產業的基礎十分薄弱。隨著近年來旅游業的井噴式發展,農業受制于技術、資金和人才等方面的供給不足,更是呈現出不斷下滑的趨勢。2015年大理市的農業總產值為42.87億元,但是到2019年全市的農業總產值只有34.76億元,相比之下絕對值減少了8.11億元。
(二)政策制度約束明顯。受《云南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條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條例》《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海西保護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限制,大理市農業發展面臨著較強的政策性約束。具體表現:一是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基本農田上進行建設,而大理市海西大部分農田為基本農田,旅游附屬設施建設用地嚴重受限,對觀光休閑農業發展影響較大,旅游消費附加值得不到充分體現,影響農業與旅游業深度融合。二是禁止在洱海海西建設大規模的農用設施大棚,限制了新型高效設施農業產業的發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空間也受到了制約。三是全面禁止洱海流域的庫塘漁業養殖,劃定畜禽規模養殖禁養區和限養區,實施洱海流域內畜禽養殖轉移,阻礙了養殖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農業產業發展的類型受到了限制。
(三)生產要素使用受限。農業生產具有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特點。土地、水和肥料是其最為基本也是最為重要的生產要素。2017年大理市開始執行洱海保護“七大行動”,其中為了修復洱海流域的生態環境,開展了節水治水生態修復行動。通過嚴格管理水資源使用,整治無序取水,治理河道生態,恢復湖濱濕地,建設面山綠化生態系統,增強水源涵養保持能力等一系列措施。雖然從根本上改善了洱海流域的生態環境,但該行動的執行對農業生產用水也進行了嚴格的管控,致使整個洱海流域的農業發展都面臨著周期性缺水的問題。此后,相關規定也對農業用肥做出了嚴格要求與控制,致使農業結構被迫在短期內進行調整。而這種倉促、盲目和無序的調整,最終導致各經營主體以自主發展為主,形成了小而全,散而亂的局面,不利于農業產業的統籌發展。
二、大理市農業產業發展面臨的機遇
(一)“三張牌”戰略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方向。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這三張牌,形成幾個新的千億元產業”。具體內容包括:打造綠色能源牌,做強綠色能源產業,把綠色能源產業打造成云南重要支柱產業;打造“綠色食品牌”,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點方向,把高起點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作為今后一個時期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力發展從“現代中藥、疫苗、干細胞應用”到“醫學科研、診療”,再到“康養、休閑”全產業鏈的“大健康產業”。而處于云貴高原上洱海平原的大理市是古代南詔國和大理國的都城,在低緯度、高海拔等地理條件的綜合影響下,形成了四季不明顯的氣候特點。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宜人的氣候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使大理成為云南省旅游的首選目的地。2019年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2,062.2萬人次,同比增長11.76%,實現旅游總收入401.34億元,增長12.63%。再加之蒼山洱海所具有的生物多樣性特征,大理市在打造“綠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兩個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這為農業產業發展與鄉村旅游融合提供了良好契機。
(二)“”試點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拓寬了場域。土地是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支撐,也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根基。2015年大理市被列為首批全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縣市,承擔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任務;2016年9月國土資源部要求協同推進三項試點,此后兩次延長了試點期限,改革試點進一步全面推開、深度融合,并取得了明顯成效。一是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效的土地制度供給;二是增加了農民財產性收入,壯大了農村集體經濟實力;三是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四是優化全域空間管理體系;五是促進了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六是實現了城鄉融合發展。作為土地制度改革試驗的先行區,大理市打破固有思維出臺了諸多改革制度與配套措施,這也為農業產業轉型發展提供了獨有的制度環境。
(三)生態環境治理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奠定了基礎。生態環境治理是近年來當地政府工作的重要內容,除了開展洱海保護“七大行動”以外,還通過開展“三禁四推”,削減洱海流域化肥和農藥使用,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及綠色防控技術,并推廣使用黃籃板、殺蟲燈、生物藥劑等綠色防控措施。大力推行農作物綠色生態種植,建立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的農作物綠色生態種植管控機制。對洱海流域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洱海水葫蘆、底泥和污泥等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有效改善了洱海流域的生態環境。此外,還對洱海核心區“三線”范圍內的土地用途進行了嚴格管控,經過綜合施策與多年努力,洱海流域實現新增綠色生態種植26.2萬畝,并且截污排污工程全部達標排放,基本消除洱海主要入湖河流Ⅴ類以下劣質水體,使2019年全年洱海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其中7個月達到Ⅱ類,有效防止了規模化藍藻水華的爆發。上述措施對洱海水質和全市生態系統改善均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綠色生態農業產業發展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三、大理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在各種困難與機遇并存的情況下,大理市農業產業發展如何揚長避短,補短板、尋發展是轉型升級的總體方向。不僅如此,大理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還擔負著緩解生態環境污染、水土資源短缺和促進農民增收的三重任務。在2020年大理州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以“三張牌”打造為抓手,著力推動產業大發展,堅持以兩型三化為核心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其中明確指出要做優、做穩第一產業,持續打造“綠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推動特色農業和食品加工產業發展,以及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發展。因此,大理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緊扣“綠色食品”與“健康生活目的地”這兩張牌,在現行約束下進一步挖掘洱海流域的自然生態文化資源,打造以提供綠色生態農產品和特色鄉村休閑旅游服務為核心的現代田園綜合體。通過在產業選擇、區域規劃、價值延伸等方面科學部署,分區、分業構建“健康食+健康玩+健康住”的產業鏈條,推動農業生產功能與休閑功能有機結合,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綠色食品”與“健康生活目的地”在理論內涵上應為互補關系。這就意味著高端的綠色農產品不僅要面對外地市場,同時還要滿足本地市場的需求。一方面是作為大眾消費市場需求的食物;另一方面則是作為旅游消費市場需求的禮物。換言之,綠色生態農產品的類型需要變得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以食物為主的鮮果蔬菜以外,還需進一步推進綠色生態農產品的加工產業發展,延伸綠色生態農業的價值鏈,打造高端的綠色食品品牌。與此同時,還要在“食品”與“目的地”兩個方面同時發揮游客的帶貨作用,提升農業的經濟效益。目前,大理市農產品加工業經營主體雖達到了1,229個,但大部分都是以煙草、畜禽、糧油、中藥材、林竹木和茶葉加工為主,上述農產品加工業產值占比高達80%。但不可置否,這些農產品加工業都無法與大理市的鄉村休閑旅游形成良性互動。
四、大理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
針對大理市的現實情況,要緊扣“綠色食品”與“健康生活目的地”兩張牌,打造以提供綠色生態農產品和特色鄉村休閑旅游服務為核心的現代田園綜合體。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則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對于農業產業內部而言,進一步提升現有農業產業的生產效率。目前,大理市的農業總產值較低,產業鏈條較短,韌性不足。倘若完全拋棄原有的產業布局將有可能使全市的農業發展陷入周期性停滯。因而在很大基礎上需要做的是進一步挖掘現有農業產業的內在潛力,努力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二是對于農業產業外部而言,需要借助旅游產業尋求農業產業發展方式轉變。旅游業發展為大理市帶來了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但是由于農業產業并未針對這一部分市場做出合理的布局與調整,因而農業產品與服務所占旅游消費市場的份額極其微薄。
五、大理市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
(一)提升農業生產效率1、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由分散化向規模化轉型。適度規模經營是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產業轉型發展的重要途徑。目前而言,大理市的農業生產仍然以細碎化的小規模經營為主,規模化與組織化程度不高。截至2019年末,全市22.7萬畝確權承包土地中,流轉的土地面積只有9.26萬畝,占比為40.79%,并且集中流轉的土地規模從50畝到300畝居多,500畝以上較少。此外,地上作物的種植種類也比較繁多,包括了糧食、烤煙、藍莓、蔬菜、花卉、水果、苗木、園藝、中藥材等,并沒有規模較大且具有突出優勢的農產品。而要打造以提供綠色生態農產品和特色鄉村休閑旅游服務為核心的現代田園綜合體,就必須要打破傳統農業生產小、散、亂、弱的特點,避免種植的種類過多且分布散亂。2、推動農業經營主體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打造現代田園綜合體的重要參與者。目前,大理市登記注冊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有584個,家庭農場58個,各類休閑農業經營主體共計954個,涉農企業600余家。雖然數量龐大,但是發展規模和質量卻良莠不齊,州級以上示范合作社只有49個,示范家庭農場只有8個,州級以上龍頭企業只有43家。并且,多數經營主體仍然是以單一的種養殖業為主,能夠提供參與式、體驗式農業種植采摘以及餐飲娛樂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經營主體更是鳳毛麟角。并且不同類型的經營主體之間也是以各自為陣為主,并未形成協同效應。因此,需要進一步推動農業經營主體由單一化向多元化,或者由單獨發展向協同發展轉型。3、推動農副產品由低端化向高端化轉型。大理市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資源,加之近年來對洱海的環境保護治理,為生態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至今為止卻沒有一個能夠代表大理市綠色生態形象的農副產品或區域公共品牌,導致這一資源未能得到有效開發利用,在市場上仍是以低端農副產品為主,缺乏高端的農副產品與日趨成熟的鄉村休閑旅游相契合。目前,大理市通過“三品一標”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有51個、綠色食品有54個、有機產品只有5個、地理標志產品只有1個。這與大理市所擁有的豐富資源和龐大的旅游消費市場不匹配,亟須通過打造高端生態農業概念,助推農業產業轉型升級。
(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本身就是弱勢產業,在資源、環境和政策存在明顯約束的情況下,如果只是單從農業產業內部出發談轉型升級的話,其難度可想而知。早在2015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通過推進農村“三產”融合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三產融合”是指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業產業鏈多向延伸、產業范圍多元擴展、產業功能轉型為表征,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形成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以實現要素跨界流動、資源集約配置、產業跨界融合和布局優化調整的過程。其最終目標是要使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閑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整合在一起,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收入增加。但長期以來,旅游產業都是大理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因而在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上,往往都是以第三產業發展為核心,第一產業發展為輔助的融合模式。但是,旅游業持續發展將增加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進而倒逼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進行生態環境治理。近年來,洱海治理對大理市旅游業發展的影響余波依然存在。在此背景下,重新鞏固第一產業,并以此為基礎逐步向二三產業延伸,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是目前大理市農業產業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2018年云南省政府工作報告.
[2]202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政府工作報告.
[3]姜長云.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題應有新解法[J].中國發展觀察,2015(02).
[4]馬曉河.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J].黑龍江糧食,2015(03).
作者:劉明月 田逸飄 單位:宜賓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