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占據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地位。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深入推進,對農業發展也提出了新要求,要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加大力度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并進增長。促進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就要加大科學技術推動生態農業,同時提高生產者的綜合素質和生態環保意識,加大政府引導作用,以此加大我國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農村經濟
引言
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農業經濟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我國的國情和農業的發展模式決定了我國農業的發展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追求農業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要保證農業生態資源能夠得到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以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
1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特征
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特征即其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局限性雙重特質較為突出,兩者協調交互可以有效優化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與此次同時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必須持續性的進行農業技術更新,在充分開發和利用土地資源基礎上做好合理的生態保護工作,形成周邊環境不會因農業發展受到影響同時加速區域資源最大化利用的產業運作模式,以此為我國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路徑掃清障礙。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本身聯系性極強,兩者往往不可分割,而在農業生態發展期間對資源以及生產技術結合指標要求會隨時間推移而全面增加,為確保各項資源技術能夠協調交互同時充分發揮自身功能作用,便必須從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協調層面入手,遵循基本原則;即確保農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以此為前提充分利用各項資源來對產業結構做全方位的改進優化,達到提升農業生產技術的目的。這也是農業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學合理的協調路徑方案,往往會提升區域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也會促進農業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2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意義
實現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是保證農業經濟效益持續發展的前提保障。目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個人意識到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近幾年,綠色食品作為綠色市場的主流商品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從當前全球經濟的發展狀況來看,若想實現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深化發展農業生態經濟是必然趨勢。生態經濟可以保證食品在生產到加工的全程控制,保障食品的安全,提高食用者的健康水平。實現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使農業資源得到高效的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同時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夠提高農民的生產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實現第三產業的穩步發展。
3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
3.1缺乏技術支持
促進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國生態農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過程中都缺乏相關的技術支持。在生態農業生產過程中缺乏先進的設施設備,缺乏精細化的生態農產品。同時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型、管理型的人才,但是我國生態農業生產的人才十分有限,致使我國生態農業的發展嚴重受限。這種在農業技術研發層面投入資源和關注度欠缺的問題,在近年時展大背景下已經愈發突出,其所造成的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應用創新頻率和效果無法達到預期的狀況也日益加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也因此而全面下降,使得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進度極為緩慢,甚至部分地區出現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
3.2農業生產者素質不高,生態意識不強
目前我國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依然以農民為主,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由于農民知識水平的限制,致使農業生態和農產品經濟的發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對農產品科學技術的使用效率較低,同時由于農村的信息較為閉塞,所以農民不能夠及時的掌握市場對生態農產品的需求。同時我國農產品生產者普遍存在缺乏農業生態化的意識,主要是由于相關部門缺乏對生態農業的宣傳,使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精細加工過程中缺乏技術創新。雖然近年來政策向農業上的傾斜性已經極為明顯,但往往受限于該從事農業生產群體素質有限的問題,導致其無法正確客觀的對待政策要求,對相關惠農內容也沒有深度的理解認知,實際開展工作時基本是按照以往經驗和慣性驅使進行相應路徑方案構建,加之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業資金往往較為有限,即使有更新理念、更新技術的想法,整體操作難度也較高,這都使得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受到較大阻力,最終所取得成果也基本很難達到預期。
4可持續發展視角下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4.1加大政府引導作用
實現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使生態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就要加大政府的引導作用,政府應該加大農業問題的研究力度,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資金和政府的支持,制定相關的財稅扶持政策。同時規范農產品的市場體制,加大農產品生產規模,及時告知農業生產者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幫助農業生產者實現精細化的生產。實踐期間相關政府部門應配合從業者做好全程跟蹤輔助記錄工作,向對應地區農業從業人員正確客觀的闡明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意義,說明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特征及兩者協調界定依據,建立健全的全面引導策略,使其發展落實供工作開展的流暢度和專業度能夠得到保障。
4.2提高技術支持
發展生態農業,首先要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技術,提高生產加工的效率,減少資源的浪費。實現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加大農業科研的創新研究,并將創新結果運用到農業生產、農產品品種培育、農產品精細加工等方面。同時加大農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以支撐生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優化農業人才的社會福利待遇,將人才作為實現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增加相關農業技術資金投入,結合實際情況貫徹滿足區域實際功能需求,形成可持續的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模式,使我國整個農業市場也得以不斷完善。且這個過程中必須遵循農業基本生產規律來進行加工技術、復合型人才等方面的引入,嚴格按照環境保護基礎上最大限度開發農業資源,提升區域農業經濟效益的根本理念開展相關工作,避免過度追求技術、儲備人才而忽略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結構的合理性,造成農業發展壓力負重過大這種本末倒置的狀況發生。
4.3提升農業生產者素質,強化生態意識
提高農業生產者的綜合素質,加大科學技術推廣力度,加大農業技術的普及,提高農業生產者對生態農業的理解,強化其生態農業理念。使農業生產者明白實現生態農業的意義不僅在于能夠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更能夠加大農業生產者的經濟收入生產效益。可以采用多樣式的宣傳手段和方式,開展多樣式的宣傳活動,培養農業生產者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加深農業生產者對各項惠農政策的深度理解認知,靈活根據政策轉變實踐模式,此期間相關部門人員可在持續宣傳基礎上按照周期性進行選取不同地區農業生產代表進行相關培訓的方式,確保其能夠逐步轉變自身傳統觀念,第一實踐了解相關政策內容,從而使其后續農業發展時,可主動去進行生態環保創新策略打制定,為我國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5結語
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重要的地位。根據我國的國情和農業發展狀況,我國提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在確保提升農業經濟的前提下,保證生態資源不被破壞,做到農業資源的可循環利用,實現農業資源的可持續性,對我國農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國勤.中國南方農業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12):13-15.
[2]趙俊亞.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7,(3):25-26.
[3]朱薇.國外循環農業模式及其對中國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7,(6):158-160.
作者:王敬芳 單位: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市中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