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生態經濟的轉型及其發展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轉型就是要樹立可持續發展、循環發展、生態發展的農業經濟發展理念,針對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們要平衡好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關系,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切實做好農業環境保護工作。
關鍵詞:農業生態經濟;轉型升級;新常態;發展路徑
一、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新常態下需要農村經濟發展注重勞動力質量提升和生產效率提升,通過農村地區產業融合發展,更好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以農業現代化來推動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從而更好迎接新常態下的各種問題和挑戰。當前,新常態下農業經濟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為制定更好的發展策略,還需要對當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一)經濟新常態對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階段,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在速度、結構和模式上呈現出了很多新特點。一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進入新常態階段,在經濟結構進行深度調整情況下,經濟增長速度趨于放緩,貿易增長速度下降尤為明顯,對國民經濟貢獻比例也相應下降。二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結構也進行了內部調整和優化,同時,在新常態下也對經濟增長模式也進行了轉變,以更為高效和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來替代傳統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模式。當前,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解決好經濟增速平穩換擋問題,更好的實現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在經濟發展形態上以服務經濟形態代替工業經濟形態,在推進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既要注重農業產業發展,也要注重非農經濟產業發展,通過多種有效形式增加農民收入。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推動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發展,特別是隨著鄉鎮企業的不斷發展,增加了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1]。當前農村非農經濟在建筑業、制造業和交通運輸業等行業發展的非常快速,并取得了階段性成就,但當前農村第三產業發展還相對滯后,導致非農產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對于農民增收作用有限。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過程中必須注重自身轉型與外部資源協調問題,從農村產業結構角度看,由于相應制度約束和產業特性,在生產過程中很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特別是部分行業在生產過程中不注意環境保護,大量廢水、廢氣、廢渣直接排放,加之當前對于農村地區企業環境監督相對薄弱,很多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污染問題得不到有效監管。部分地區為單方面的推進農村經濟發展,也會接受污染企業進駐并進行生產,這樣污染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根本就不會考慮環境問題。此外,還有部分農村企業生產工藝落后,在相對較低生產效率下,為獲得更高收益也不會考慮生產成本問題,從而造成農業環境污染,在這樣背景下,特別需要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
(二)農業經濟發展薄弱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生態經濟轉型難度
農業環境污染嚴重。我國地域廣闊,橫跨多個氣候類型,各種復雜地形,導致我國農業資源分布不均衡,同時也由于資源的開發和浪費,導致我國很多地區在農業資源利用上,缺少必要的規劃。特別是很多農村地區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污染,同時還有很多地區農業種植不夠合理,出現了水土流失問題。加之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對水體、土壤和空氣都產生了一定程度的環境污染,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農業發展,同時也影響了農業生態經濟轉型。農業低碳經濟發展不足。農業經濟生態轉型的重要目標就是降低能耗,同時通過能耗降低反作用于農業經濟轉型。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不僅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同時在機械化水平和生產效率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2]。從整體看,當前我國農業生態經濟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特別是部分農業企業為了獲得更高利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不合理的資源使用,不僅很難保證農產品質量,同時也對土地資源、水資源造成了一定破壞。農業經濟發展人才不足。當前,在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同時也需要一定的人才隊伍來落實相應的政策,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由于農村能夠為人才提供的外部保障有限,很多農村人才選擇到城市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影響了農村勞動力質量,不僅造成了農業生產效率下降,同時也影響了土地資源的利用。特別是農村很多青壯年勞動力的流失,導致我國農村土地出現了大量撂荒現象。
二、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的具體要求和發展模式
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要求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牢固樹立生態發展理念,增強生態保護意識,確保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應堅持多元化發展模式,構建完整的生態發展鏈條,實現農村經濟的循環發展。
(一)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的具體要求
提高生態意識。各級政府要從新常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緊迫性角度出發,加強對農村地區宣傳教育,通過有效方式,將環保知識在農村地區進行廣泛普及,同時進一步提升廣大農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保意識;在宣傳過程中要廣泛利用網絡等新興媒體,通過豐富的宣傳方式,進一步提升環保知識宣傳的范圍,發動廣大農民群眾參與到新常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過程中。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監督作用,對于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環保問題,應該積極檢舉揭發,政府要暢通廣大農民群眾與政府溝通渠道,對于檢舉揭發的環保事項一定要積極落實,對于出現的環保問題一定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為農業生態經濟轉型奠定良好外部環境。重視生態保護。生態保護是農業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重視的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一定要以生態保護為先決條件,在具體工作落實中首先要對農業生產的資源配置進行合理優化。特別是對于農業生態經濟轉型所需要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要加以科學利用,同時還應該將循環經濟理念納入到農業生產總體布局之中,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經濟來推動農業生產與產業發展之間有效融合。同時還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通過農田基本建設、農田水利建設,進一步提升農業抗旱、抗澇能力,同時也能夠完善地區生態系統和生態環境,為農業生態經濟發展轉型奠定基礎條件[3]。在實施生態農業過程中,要加強農業科技投入,以農業科技推動生態農業建設的根本動力,進一步提升生態農業經濟效益。
(二)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模式
當前我國在農業發展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雖然我國土地面積廣闊,但平原面積相對較少,加之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土地面積并不富裕,在世界范圍排名都相對滯后。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有必要對農業發展方式進行改革,向農業經濟生態模式轉變,構建多元化的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當前我國在農業生產上由于各地在氣候、水資源、土地資源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在推進農業生態經濟轉型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農業生態經濟轉型模式。例如,北方地區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相對嚴重,在發展農業生態經濟過程中,應該選取退耕還草、植樹造林等模式,對現有土地進行輪作,實施秸稈還田,進一步改善土地質量。以更為實際的方式,推動本地區農業生態經濟轉型。從整體層面看,國家應該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改變傳統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雖然短期內實現規模化經營難度相對較大,但可以采取更為靈活的經營方式,以農業生態經濟為指引,實施更為多元化的經營方式和生產方式,進一步完善本地區經濟生態產業鏈,有效推動農業生態經濟創新發展。我國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各地也對生態經濟轉型發展進行了實踐探索,同時也總結出了幾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為我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與發展提供了現實路徑。諸如,種養結合模式、林草牧工商結合模式,日光溫室模式,這幾種模式已經成為部分地區進行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的重要路徑。種養結合模式就是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部分地區從土壤潛力和土壤質量角度出發,通過輪耕輪作給土壤一定的恢復期,通過有效方式進一步提升土壤肥力,更好的為農業生產服務。而林草牧工商結合模式,主要適合北方畜牧業地區,這些地區可以利用自身草場優勢,在發展畜牧業同時可以將林業、牧業進行有效融合,進一步發揮各自產業優勢,通過產業之間有效融合促進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日光溫室模式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建立溫室大棚種植反季節蔬菜、水果更好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增加了土地經濟效益,實現了農業生態經濟轉型。
三、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發展路徑和保障措施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們有必要采取措施解決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環境問題和經濟效益問題。特別是應該以生態理念為指引,各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推動生態農業發展,將農業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和利用,同時也能夠更好的保護本地區生態環境,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4]。特別是各級政府要主動作為,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經營管理,通過有效措施推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盡量減少農業種植過程中的農藥化肥使用;通過現代的生態農業技術,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生產更多綠色環保農業產品,提升農產品質量,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于健康安全、綠色農產品的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農民的收入,為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貢獻自身力量。
(一)發展農業新業態,推進農業產業融合
首先,發展現代農業。新常態背景下,產業融合已經成為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特別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過程中,能夠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利用效果,不斷提升農業土地產出,同時也實現了農民增收途徑拓展。因此,有必要在發展農業生態經濟過程中,進一步推動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發展,創新一二三產業融合方式,加強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產業的有效互動,通過農業新業態的發展,實現農業生態經濟轉型升級。其次,培育經營主體。在推動農業生態經濟轉型過程中要始終將培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特別是政府應該利用現有資源和條件加強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培訓內容和培訓課程,進一步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特別是要在培訓過程中通過系統的理論教育,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經營意識和生態環保意識,有力推進農業生態經濟轉型。再次,發展生態旅游。生態旅游是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農業生態旅游能夠成為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此基層政府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生態旅游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生態旅游主體還應該加強自身組織建設,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和綜合素質,以高質量的服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將廣大旅游者吸引到農業生態旅游之中。同時還應該加強鄉村風俗文化傳承和建設,進一步豐富農業生態旅游的文化內涵,從而有效推動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
(二)深化,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
首先,進一步明晰土地產權。我國是以家庭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為基礎,每戶農民都獲得了相應土地,但隨著城鄉融合發展,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市涌入,導致我國農村土地并沒有得到合理利用。特別是當前土地產權關系并不明確,進一步制約了農村土地流轉,也嚴重影響了土地規模化生產和經營,同時也不利于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有必要從經濟新常態角度出發,進一步加強相關法律建設,進一步落實土地確權工作,確保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權益得到有效保護,以規模化土地經營來適應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其次,完善土地和宅基地流轉機制。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必須充分調動農村各種生產要素,特別是要進一步推動土地經營權和宅基地有效流轉,細化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相應機制,進一步推動各類生產要素合理利用,提升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效果。再次,嚴格堅持耕地保護制度。當前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更應該看到糧食安全戰略的重要意義,在推動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應該始終將耕地保護制度作為土地制度改革的基礎,堅持18億畝耕地紅線不變,確保我國糧食供給安全,確保我國糧食飯碗始終掌握在自己手中。
(三)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當前部分農村地區對于農業生產理解過于片面,在生產過程中更加強調經濟效益而忽視了生態環境保護。要想確保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確保農業生態經濟轉型,就需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通過有效措施減少環境污染,并做好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首先,構建農業生態化運行機制。在農業生態經濟轉型過程中要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特別是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要通過多種有效措施構建更為完善的農業生態化發展體系,切實維護農業生態平衡。特別是在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進一步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意識,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夠堅持生態化發展理念。通過農業科技的有效利用,促進我國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各地應該從農業生態經濟轉型實際角度出發,走可持續發展路線,構建更為科學合理的農業生態化運行機制,進一步提升農業生態化建設效果,更好的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其次,構建防治結合的治理機制。當前,我國在農業生態經濟轉型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在農業生態建設過程中,要構建防范結合的治理機制,更好的解決農業產業建設過程中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和生態建設問題[5]。特別是要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環保意識,通過環保意識的提升,更加有效落實國家制定的各項農業生態發展制度。特別是基層農業部門要加大農業技術推廣力度,并且配合其他部門形成環境污染監控體系,針對當前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環境污染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總之,當前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們應該通過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加優質、安全、綠色的生態農產品供給,提升廣大人民的生活質量。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進一步完善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建設。以經濟新常態為背景,加強農村地區環境污染治理,通過各項制度機制建設和農業污染措施的有效落實,推進農業生態經濟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趙俊亞.新常態下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7(3):25-26.
[2]于法穩.實現我國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的思考[J].生態經濟,2016,32(4):42-44.
[3]翁鳴.中國農業轉型升級與現代農業發展——新常態下農業轉型升級研討會綜述[J].中國農村經濟,2017(4):88-95.
[4]郭素玲.新常態下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與對策——以河南省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1):34-37.
[5]陳燕軍.我國農業生態旅游經濟對地區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與促進策略[J].改革與戰略,2017(11):126-128.
作者:孫曉霽 單位:吉林警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