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中的短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天津具有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的良好自然基礎,近年來,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初具規模,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路徑。但資源開發不合理、產業特色不突出、旅游市場季節性差異大、農產品深加工能力較低、專業性人才缺乏等問題仍是制約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的主要短板。日本通過打造特色旅游項目、高度重視資源保護、提高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培育年輕農業從業者、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促進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中國應充分借鑒日本發展經驗,通過統籌規劃,加強旅游環境建設、旅游項目建設,優化特色農產品生產,提高職業農民素質,用好電子商務網絡等方面,全面提高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水平。
關鍵詞:農業生態旅游;生態保護;日本;中國天津;品牌;職業農民教育
農業生態旅游業是以生態農業建設為基礎,以農藝、農業觀光、休閑度假及科技示范園等旅游活動為主,為游客提供農產品采摘、加工、自助體驗的新型旅游業態[1]。現代農業生態旅游是在傳統農業生產之余,利用現代高科技理念以及農村現有空間、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打造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生態環境,發展起來的新型旅游業。農業生態旅游為旅游者提供現代新型農業文明,讓旅游者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是目前發達地區緩解城市生活人群壓力、尋找鄉村生活情趣、體驗農耕文化的新型旅游方式。作為將農業生產、人文自然與現代旅游業相結合而產生的一種高效產業,農業生態旅游具有生態性、觀光娛樂性、教育性特征[2],是提高土地利用價值、擴大農業生產效益、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為農民創收致富的一條新路徑,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朝陽產業,也是許多地區積極發展的重點產業。天津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豐富,產品種類豐富,但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問題。重新審視天津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的必然性,分析目前天津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的短板,將農業的直接效益與觀賞效益、長遠效益與社會效益擴大化,補齊短板,將有效提高農業附加值,提高天津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帶動更多農民致富。
1天津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的必然性
1.1豐富的地理生態資源為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奠定基礎
天津地理生態資源豐富,不但生產出豐富多樣的農產品,也為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創造了條件。薊縣的盤山、農家院、黃崖關長城是吸引游客的焦點;靜海縣的精品櫻桃園、生態農莊、家庭農場每年吸引大量天津本地游客,其中西雙塘村被國家旅游局評為“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成為天津建設美麗鄉村、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典型;武清區的“觀光+采摘”項目吸引了大量天津及周邊地區游客,有力地帶動了當地村民創業就業增收。目前,寶坻、武清和薊州區被列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區。隨著美麗天津建設的加速,天津農村地區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田園景觀、悠久的農耕歷史文化、濃郁的風土人情,將吸引更多的游客。
1.2農業生態旅游業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路徑
農業生態旅游屬于持續性消費,是農業服務業中的良性循環增值發展模式。在經濟新常態下,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有利于發揮農村資源優勢,減少資源型消耗,農業生態旅游業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是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點。農業生態旅游業有利于有效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旅游業就業容量大,帶動性強,天津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將廣泛帶動涉農區(縣)農民創業,吸納勞動力就業,創造大量多層次、多類型、靈活的就業崗位,尤其有利于解決農村女性就業問題,是解決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及就業、推進農民脫貧的新途徑,能為農村地區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3農業生態旅游業產業初具規模
農業生態旅游業產業規模上升。2016年,天津旅游總收入達到3129億元,同比增長12%,全市休閑農業直接從業人員超過6.7萬人[3]。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直接促進了各鎮農業提質增效,刺激了當地居民消費需求,擴大了農業增值空間。形成了一批以農家樂、漁家樂為主的農業生態旅游經營主體。根據2015年數據,天津全市確立了一批休閑農業示范園區10個、示范村(點)165個,主要分布在武清區、薊州區和靜海區,以蔬果種植、畜牧養殖為特色。到2015年年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8155家,全市休閑農業直接從業人員達到6.5萬人,帶動農民就業達到28萬人,接待游客數量超過1600萬人次,休閑農業綜合收入超過50億元[4]。
2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現狀及主要短板
2.1資源開發不合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1)民俗文化產品開發零碎,缺乏深度。天津具有悠久的鄉村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天津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的重要資源。當前,受商業利益的驅使,存在民俗文化商業包裝過濃,或優秀民俗文化開發過程中低俗化等問題,降低了民俗文化的魅力。根據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2015年的調查統計,目前天津農業休閑旅游中民俗文化型企業總體規模還比較小,僅有從業人員近百人,年接待游客6.6萬人次,未來挖掘空間巨大[5]。(2)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完善。目前,部分旅游景點還存在道路不通,供水、供電、應急救援等配套服務跟不上,停車場、廁所、觀景臺等設施建設總量不足,接待游客能力不強等問題。(3)農村缺少可供游客休閑的夜間休閑娛樂場所。通過對天津部分村鎮走訪發現,在夏季旅游旺季,游客活動主要集中于白天,日落后便回到休息場所,缺少可供游客消暑休閑的夜間購物、娛樂場所。
2.2產品同質化問題嚴重,旅游品牌輻射力不大
(1)農業休閑旅游散點式發展模式降低品牌輻射力。天津目前各涉農區(縣)農業鄉村旅游基本處于散點式發展階段,農業旅游資源整合速度較慢。各景點之間聯合度不高,惡性競爭,集聚效果不明顯,農業生態旅游業綜合競爭力不強[6]。(2)產品層級較低。多以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產品特色挖掘不足,許多農業休閑旅游產品品質較低,主題不鮮明,缺乏個性化設計,對農業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同質化競爭激烈,缺乏具有影響力的大型項目,難以滿足當前個性化、多樣化旅游市場需求。(3)農業生態旅游目的地形象有待提升。農業生態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設往往需要地方政府的統一安排,也需要大項目的推動。天津農業生態旅游主要吸引的是天津及北京、河北等地的游客,雖然產品種類豐富,但品牌影響力較小,尚未形成統一旅游目的地形象。
2.3受市場和季節性雙重影響,旅游收入出現季節性差異
由于農業生態旅游業一般利用山地水系、農林資源,吸引消費者賞景、采摘、住宿和娛樂,農業生態旅游市場受季節和消費習慣影響較重,旅游收入出現較強的季節性差異。在旅游旺季,出現游客爆滿,超出環境承載力;在旅游淡季,門可羅雀,景點無人管理,出現“靠天吃飯”的問題。如何拓展農業生態旅游業增值空間,讓農民一年四季都有錢賺,是當前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面臨的重要問題。
2.4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強,農村商貿不發達
(1)天津農產品加工業還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以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例如,較為知名的糧食產品、水果、食用菌、腌漬蔬菜等產品多以初級加工方式出現,利潤率較低,急需開發高附加值、方便游客攜帶的產品。(2)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能力不強。例如,靜海縣食用菌產量較大,但天津食用菌罐頭生產企業較少,部分小企業也不具備生產出量大、質優產品的技術和設備。同樣,在水產品加工領域,在大量淡水魚蝦及海產品上市季節,產品多以鮮活產品形式供應市場,缺少具有深加工本土產品能力的企業。
2.5專業性人才缺乏,服務水平有待提高
(1)專業性人才缺乏。農業生態旅游業需要大量導游、商務、藝術、餐飲等方面的人才,天津涉農區(縣)大量青年人涌入北京、天津等城市就業,具有較高學歷背景的高技能型人才十分匱乏。(2)職業農民素質有待增強。職業農民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術,能創造出生態環保的人文景觀,為游客提供高質量的服務[7]。目前,農業生態旅游業從業人員多為留守在農村地區的中老年人,從業素質偏低,思想觀念落后,缺乏市場意識,服務水平、管理水平、產品創新能力、市場拓展能力等嚴重滯后。現有的農民培訓教育體系不健全,教育模式單一,不利于提高農民從事現代旅游業的職業素質。
3日本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經驗分析
目前,全球生態旅游業發展模式主要分為3大類,即經濟發達—生態旅游成熟型、經濟發達—生態旅游滯緩型、經濟欠發達—生態旅游新興型[8]。日本耕地狹小,依靠現代科技精耕細作,具有一定的特色。主要依靠有限的農業資源,走深度開發路線。根據3大類分類觀點,日本生態旅游業屬于經濟發達—生態旅游滯緩型[10]。從發展模式看,日本農業生態旅游業主要分為觀光型農業生態旅游、設施型農業生態旅游、特色型農業生態旅游3類[9]。天津經濟發展迅速,2016年,天津人均GDP已經達到115053元,位列全國第一位,農業用地少,主要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天津注重現代種植技術、設施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與日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此外,相比于當地快速發展的經濟水平,日本與天津的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都相對滯后。因此,借鑒日本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業的經驗,將對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1推出特色化、差異化項目,豐富游客體驗
日本農業生態旅游強調通過開發特色農業地理資源、特色農產品、特色旅游項目等形式,放大旅游項目的差異化特征。例如,主要通過有資金與技術實力的農業集團牽頭,創建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具有鮮明特色與競爭力的特色農業示范區[11]。日本生態旅游企業也在充分調研、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充分吸取當地居民的建議,多方共同開發具有吸引力的旅游項目[12]。例如,東京自1992年起由市教委、農協、農戶三方合作興辦了面積約1.5hm2的學校農園,成為一處知名的體驗農事作業的場所[13],該農園鼓勵游客積極參與農事作業,吸引了大量學生、各類社會團體到此旅游。
3.2重視資源永續利用,實現生產、生態協調發展
日本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污染問題。無論是《生態旅游推進法》(2007)、《生態旅游推進基本方針》(2008)都對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了說明,強調在開發過程中不可忽視對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以達永續利用的目的。政府對農藥及化肥使用提供科學指導,日本許多家庭農場也非常注重環保作業,在取水灌溉、生產廢棄物排放方面也都能較好地按政府要求進行。1999年,日本頒布了新農業基本法,包括《家畜排泄法》《可持續農業法》等,高度重視農業科技研發,在20世紀末期,日本在堆肥生產技術的研發和推廣、農業機械化程度、花卉工廠化育苗和溫室栽培等領域出現飛躍[14]。此外,日本始終堅持在生態優先的基礎上對生態旅游景觀進行開發,成為許多國家學習的模版。
3.3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強,產品附加值高
日本許多家庭農場都開發附加值高的有機農產品,雖然產量不大,但由于聯合企業采用現代技術進行深加工,原料損耗小,產品營養保存好,新鮮度高。同時,在農產品中融入傳統文化,提高產品的附加值。例如,日本大北食品的豆腐,采用四葉聯合會旗下的有機黃豆種植戶的黃豆進行加工,產品口感好,知名度高,吸引了大量游客。
3.4重視年輕一代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能培養
由于日本大量農村青年進入城市務工,農村務農群體中青年人的比例縮小,不利于農業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日本政府對低于45歲的農業從業人員給予培養經費補貼,提高農民在農業設施、信息技術、管理技術等方面職業技能。日本對農業經營者教育機構給予資金支持,幫助其購買教學設施、農業機械設備等,提高其辦學能力。通過吸引年輕人務農,使農場使用新技術、新設備的速度大大加快。同時,年輕人更容易接受新的經營模式,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經營方式,為農村經濟注入活力。
3.5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產業發展環境
日本非常重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日本的新農村運動中,政府通過優化扶持政策,提高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促進城鄉協同發展。除大型農業基礎設施由政府出資建設外,許多中小型基礎設施往往由企業或農戶自行修建,政府依相關規定對其進行補貼。此外,日本還注重與英國、美國等國家積極展開交流合作,參照歐美國家在農業基礎設施方面的先進做法,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為日本農業現代化打下基礎。
4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的對策
4.1統籌資源,提高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規模
(1)統籌規劃,實現農業生態旅游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要逐步克服天津農業生態旅游業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的弊端,統一規劃、布局,整合梳理地方資源,統籌、凝練出地方特色,規劃發展一批特色示范區,依托本地資源,整合品牌,叫響名號。以打造“農業生態旅游目的地”為動力,通過發掘生態旅游資源,以景點為平臺、以活動為契機,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態旅游項目。(2)發展特色農業。積極學習日本打造特色化、差異化旅游項目的經驗,依托天津氣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以及農業生產特點,聘請農業專家提供技術指導,發展區域特色農業,形成“可觀、可居、可游”的農業生態景觀,開發農業旅游休閑觀光園。(3)發展現代農業。結合山地資源,發展立體種植和立體養殖為主的高效生態科技示范園區,生產優質無公害糧食、蔬菜和畜禽肉類,推進農業生產轉型升級、內涵式發展。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的市場化、工程化,促進農業糧食、果蔬、畜禽傳統產業基地化、標準化、訂單化、生態化提升擴容。以農業旅游業為發展方向,在靜海區、薊州區、寧河區、津南區,依托當地特色農產品種植、加工歷史,發展農業公園,將農業生產場所、農產品消費場所和休閑旅游場所結合為一體,發展多種經營。
4.2加強旅游環境建設,提升旅游設施服務水平
(1)建立農旅合一的農業生態旅游開發模式。以維護人與自然環境生態平衡為前提,以不降低環境質量為代價,通過對地理位置、資源優勢、市場需求、基礎設施和環境承載力進行評估后,=科學開發旅游資源。要保持農業生態旅游業的生命力延綿不息,充分發揮自然生態環境的特色,在機械化、工業化充斥的現代社會中最大限度地保留自然氣息,必須樹立健康的農業生態旅游業發展理念,即注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15]。在符合生態優先的前提下,進行人文景觀開發、基礎設施建設[16]。結合當地農業特點,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興建餐飲、垂釣、休閑、游樂、園林綠化和鄉村情調于一體的多功能休閑園區,促進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4大功能融合。以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農業生態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17]。(2)加強農村網絡設施建設。要不斷提高光纖、寬帶、4G在涉農區(縣)的覆蓋率,建設改造縣域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村級電子商務服務站,實現農村與外界的互聯互通,為發展電子商務創造便利條件。
4.3深入挖掘當地特色資源,打造優質農業生態旅游項目
(1)打造一批優質農業生態旅游項目。在薊州區進一步整合現有的農業生態、旅游、文化資源,進行全域生態旅游規劃布局,重點打造農家樂,形成“休閑農業+生態旅游”品牌。在靜海區,圍繞“獨流老醋”文化,發展農業文化旅游業。在武清區,重點培育發展休閑農場、生態農業園等“觀光+采摘”鄉村旅游。在寧河縣,圍繞濕地資源,開發特色精品漁家樂、生態觀光園等項目。(2)開發民俗文化資源。不斷挖掘、整合天津民俗文化元素,提高農業生態旅游的文化底蘊,提高旅游項目產品的文化品位和格調,做到“民俗不俗”,提升產品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開發融生產性、生活性、娛樂性和生態性于一體的旅游產品,注重產品中的游客“參與性”,例如,在挖掘“獨流老醋”文化過程中,設置游客參與制醋過程,提高游客趣味性。此外,還要提高“獨流老醋”的檔次,開發一批科技含量高、包裝精美、便于游客攜帶的產品。加快農業文化產業化,積極研發能代表本土文化的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通過旅游產品的銷售使本土文化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更好傳播,同時也可以增加經濟收益[18]。學習日本深度挖掘民俗文化,開發具有傳統特色的優質農業產品的經驗,如在津南區,建議深挖小站稻發展歷史脈絡,以歷史展示和情緒體驗為核心,開發具有互動性,兼具教育、休閑、購物功能的展廳。
4.4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打造名優特色農產品
(1)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科技示范園工程,促進農業生產科技化、自動化。優化種植結構,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發展高產、高效的花卉苗木、花卉,生產無公害、綠色、有機果蔬以及畜禽產品。(2)打造特色產業融合集群。不斷深入挖掘當地特色資源,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一園一景”,豐富農業生態旅游產品類型,搞好農場特色化經營。集聚、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不斷適應消費者需求升級的傾向,結合當地優勢推出豐富的產品,拉長產業鏈,滿足游客的多層次、多樣化消費。利用當地農業資源,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業,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地理標志農產品,滿足游客的多種消費需求。在全市,大力發展精致農業、有機農業,重點圍繞靜海區“獨流老醋”“臺頭西瓜”,薊縣的“盤山磨盤柿”和“天津板栗”,寧河的“七里海河蟹”和“蘆臺春酒”,漢沽的“茶淀玫瑰香葡萄”,寶坻“三辣”,塘沽的海產品開發農業精品。同時,加大產地農產品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推動建立“研發中心+科研院所+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帶動天津各農產品原料基地、專業合作社、涉農企業與農戶直接建立合同關系,形成密切的利益聯結機制,共同開發能夠體現本土特色、靈活應對氣溫變化、便利攜帶的旅游農產品。
4.5加強職業農民教育,鼓勵農民創業
(1)加強職業農民教育。學習日本對農村青年培育的經驗,加強對涉農區(縣)中青年農民的培養,為農業發展儲備后繼人才。要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營銷的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新型農民。建議嘗試開展門類豐富的農業網絡課程,主要設立果樹種植、酒店管理、電子商務營銷等專題培訓,建立分級制的職業農民培育方案,重點提高農民知識水平、技術水平和經營管理能力。在培訓中要注重本地民俗風情和民族文化知識教育,培育他們成為一個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宣傳者[19]。(2)推動農民積極創業。鼓勵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發展旅游業,在創業門檻、承包經營、土地流轉評估、稅費優惠、財政支持、金融服務、實用技術等方面提供優先服務,培養一批從事規模化、專業化生產經營的經營大戶和農民企業家。
4.6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提高農業生態旅游業綜合效益
(1)推廣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在旅游業的創新性應用,發展“農業生態智慧旅游”項目。圍繞已有的“旅游地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天津智慧旅游綜合調度中心”,推廣“旅游助手”APP應用,整合各涉農區(縣)交通、旅游景區、星級酒店、商業聚集區、文化場所、寫字樓、居民社區等重點區域相關旅游信息、門票購買、餐飲住宿預訂、金融支付等服務,形成“旅游+生態+智慧+文化”的發展模式。(2)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拓寬旅游產品宣傳、銷售渠道。除旅行社等傳統旅游銷售渠道外,利用淘寶、微博、微信以及各旅游公司的手機APP應用等宣傳旅游景點,促進各旅游平臺之間信息共享,拓展潛在客戶,同時可進行門票在線銷售。(3)通過“電子商務+農產品促銷”模式,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利用大型網絡銷售平臺,推廣特色、時令瓜果蔬菜以及禽畜產品,利用團購網站合作團購促銷,擴大影響力。積極與淘寶、1號店、京東、亞馬遜、津農寶等平臺展開合作,提供“線下體驗、線上下單、物流送達”的休閑旅游購物模式,推進傳統農旅產品產銷升級,實現農旅融合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彩玲.區域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生態學雜志,2004(4):188-191.
[2]魏玲麗.生態農業與農業生態旅游產業鏈建設研究[J].農村經濟,2015(10):84-88.
[3]2016年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7-03-14)[2017-08-12].
[4]天津“三農”工作獲成效:收獲在美麗的田野上.[EB/OL].(2016-01-29)[2017-05-16].
[5]天津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初探[EB/OL].(2015-01-01)[2017-07-26].
[6]許愛萍.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天津農業生態旅游發展初探[J].農業科技管理,2016,35(2):5-8.
[7]倪慧麗,王慧慧.基于鄉村旅游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路徑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7(10):157-160.
[8]冷瑾.世界生態旅游發展模式初探[J].大理學院學報,2010,9(7):40-43.
[9]楊龍輝.日本生態旅游發展現狀對我國的啟示[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0(4):85-88.
[10]韓冰,劉浩,田小燕.發達國家農業生態旅游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世界農業,2016(3):148-151.
[11]林源源,孔善右.農業生態旅游地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36-40.
[12]郭步堯.日本生態旅游推進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經貿導刊,2013(11):52-55.
[13]宋濤,蔡建明,劉軍萍,等.世界城市都市農業發展的經驗借鑒[J].世界地理研究,2013(2):88-96.
[14]周石生.日本生態農業的發展及其對中國西部地區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5(5):151-153.
[15]趙承華.鄉村旅游發展與農業經濟增長方式轉變[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5):525-527.
[16]陳希,王克林,李林.基于生態綠當量的土地利用結構優化———以岳麓山風景名勝區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4,35(6):775-779.
[17]韓林平.農業生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農業經濟,2013(2):29-31.
[18]韓冰,劉浩,田小燕.發達國家農業生態旅游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世界農業,2016(3):148-151.
[19]洪艷,覃華.現代農業中新型農民培育———基于大湘西低碳旅游發展視角[J].湖南社會科學,2011(1):125-129.
作者:鄭言 單位:河南財政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