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管理專業鄉土歷史文化課程設置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1.在教材的編撰過程中,要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理論知識。教材框架的搭建或以該地區歷史發展的時間線索為綱,或以地方歷史文化的不同板塊為綱,也可以該地區所轄范圍內的更微觀地域為綱。總之,要根據教學需要,清晰地梳理出該區域的地方特色。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使得理論性課程能夠更好地為實踐性課程提供指導[1],不僅要更多的引入案例教學,使空泛的理論知識能夠“落地”,增加學生的認同感,同時,要積極引入景區實地教學、行業精英專題講座等新的教學方法,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只有業內人士的現身說法和學生的切身經歷,才能加深其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經驗性與科學性原則
國內大多數高校都沒有開設鄉土歷史文化課程,沒有成熟的教學模式可供借鑒,教材和專業的教師隊伍也相對匱乏。因而,開設這門課程的難度很大,只有從事歷史文化教學工作的一線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內容選擇、教材的編撰、教學方法和課程的設置等方面多做嘗試,根據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反饋,不斷加以調整,以期實現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
(三)多元化原則
1.不同的專業方向要實現多元化教學,根據各個專業方向的特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突出各專業的特色和重點。
2.在課程性質上實現多元化,根據不同專業與地方歷史文化聯系的緊密程度,可以設置為專業選修和專業必修兩種類型的課程。例如,旅游管理專業中的導游和策劃方向可將該門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其他方向可設置為專業選修課。該課程需打破理論與實踐斷檔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引入專題知識講座、景區實地教學等現代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多元化。
(四)市場導向性原則
旅游管理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我們要以實現學生的順利就業為首要目標,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是衡量辦學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只有根據旅游業發展的新變化和旅游行業對于人才能力的新需求,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完善課程體系的設置,才能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實用性人才,才能實現地方旅游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二、旅游管理專業中鄉土歷史文化課程的設置名稱及內容———以重慶為例
為更好地探討旅游管理專業中鄉土歷史文化課程的設置問題,本文在下列論述中將以筆者所在的重慶地區為例。
(一)課程名稱
根據重慶地區的區域歷史文化特色,將課程名稱暫定為《巴渝歷史文化概論》或《重慶地方文化》。課程體系主要依據重慶發展的歷史脈絡進行設置。
(二)課程性質
重慶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大多設置有旅游策劃、導游服務等專業方向。在進行課程性質的設置時,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方向與地方歷史文化的聯系緊密程度,分別設置為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必修課程。如,旅游策劃、導游服務專業方向主要為地方旅游業服務,它們與地方歷史文化聯系十分密切,因而可以將鄉土歷史文化課程設置為專業必修課程;而其他專業方向相對于旅游策劃、導游服務專業而言,則與地方歷史文化聯系不那么密切,故可以將鄉土歷史文化課程設置為專業選修課程。
(三)課程內容設計
1.理論課程內容設計首先,可以按時間脈絡厘清重慶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進程,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認知,搭建一個宏觀的知識網絡;其次,選取重慶地區極具歷史文化價值的旅游景點(景區)進行分章節詳細講解,使學生感受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激發學生主動了解和學習的欲望。最后,在理論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入案例教學法和課堂分組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進一步提升其主動和創新學習能力。
2.實踐課程內容設計實踐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鞏固理論教學的成果,加深學生對于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因而,實踐課程內容設計可針對理論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章節開展,選擇貼近現實、易于操作,有利于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實踐項目。例如,以“游客眼中的大足石刻歷史文化價值”為題,以分組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先設計好調查問卷,然后深入景區進行問卷調查,最后根據調查結果完成期末課程設計。這樣,既可以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還可以鍛煉其社交能力。畢竟大學教育更多的是主張學生更多、更好地融入社會,在社會實踐中豐富人生閱歷和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而不是死讀課本知識。
(四)教學時間安排
根據不同專業方向的課程性質,設定不同的教學時間。一是,旅游策劃和導游服務方向是專業必修課,教學時間安排如下:每周3課時,按18周計算,總計54課時。其中,理論課程教學時間安排為42課時,即1-14周均為理論課程教學;實踐課程教學時間安排為12課時,即15—18周均為實踐課程教學,這段時間用來完成分組專題討論、期末課程設計等實踐性作業。二是,其他方向為專業選修課,教學時間安排如下:每周2課時,按18周計算,總計36課時。36課時均為理論課程教學時間,期末以課程論文或者試卷考評來衡量學生的學習情況。
三、旅游管理專業中鄉土歷史文化課程的教學手段與方法
打破傳統的“照本宣科式”課堂教學模式,積極引入項目教學法、專題知識講座、景區實地教學、分組專題討論等教學手段和方法,實現枯燥理論知識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開拓學生視野,還可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法有別于以課堂歸納、分析等為主的傳統教學手段,著重強調以實踐應用為核心的教學思維,從項目選題、相關信息收集、方案設計、修改、實施和評估方案全由學生獨立動手完成,教師只起著答疑解惑、組織和引導的作用。其顯著特點是“以項目為中心、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引導”。例如,關于巴渝歷史的大體演變過程,以及“重慶”一詞的由來可由學生首先查閱相關資料,老師再著重補充教學,該種教學模式改變了“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老師唱‘獨角戲’”的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在實踐中主動學習和創新學習的能力。
(二)專題知識講座
在課堂教學之余,定期邀請從事相關研究或工作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給學生舉辦專題知識講座。同學們從中既能獲得比較純粹的歷史文化知識,又能了解更多實用的職場信息。這樣教學方式可以實現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促使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豐富教學手段和方法的目的。
(三)景區實地教學
景區實地教學法,是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領悟和學習知識的方法。比如,在經過一定的課堂知識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位于重慶市主城區的磁器口景區進行實地教學,結合景區實物給學生講解距今1000余年的文化知識,實現枯燥的課堂教學向生動的現場教學的轉變。
(四)分組專題討論
老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以選擇有意義的知識點組織全班同學分組討論,讓他們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老師最后做出引導性點評。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而且還能加強同學之間、同學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實現信息的“多向流通”。
四、結語
根據旅游行業和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加快鄉土歷史文化課程專業教材的編撰和教師隊伍的組建;革新傳統教學模式,制定新的培養目標,完善課程設置體系,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兼顧全局性與地域性,實現宏觀與微觀的有機結合。通過鄉土歷史文化課程的學習,學生既可以掌握扎實的歷史文化知識,又可以將所學理論知識用于導游講解等具體實踐當中,鍛煉和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還可以更好地為地方旅游事業的發展服務。
作者:王全康 陳倩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