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地質公園旅游景區開發機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湘西地質公園擁有良好的先天資源稟賦,但由于開發創新機制落后,導致其發展水平不高。本文在介紹湘西地質公園基礎上,分析湘西地質公園旅游景區的資源特征、產品定位、產品開發以及運營管理特征,并對當前湘西地質公園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分析,從找準市場定位、積極創新以及加強宣傳措施層面,對湘西地質公園提出發展對策。
關鍵詞:湘西地質公園;旅游景區;開發機制;案例分析;對策
一、引言
我國在2017年10月18日召開的黨的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的戰略,發展鄉村經濟成為我國一系列經濟措施中重要的一部分,而鄉村旅游作為拉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能夠直接帶動鄉村資源的活化。湘西地質公園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擁有63個景區,展現了其擁有良好的資源稟賦以及發展機遇,但是由于開發創新機制落后,導致其發展水平不高,使得優勢資源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及開發,因此需要創新開發機制,推動湘西經濟的發展,并響應鄉村振興的號召。關于地質公園的研究,后立勝等(2003)首次對地質公園進行了研究,并介紹了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兩個基本名詞,闡述了國家地質公園的概念及其特點;鄢志武等(2005)通過分析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與管理的現狀,并提出了相關的對策及建議;陳金華等(2008)采用灰色系統模型和ASEB模型分析福建省泰寧世界地質公園游客滿意度,并提出要重視游客的體驗營銷等;許濤等(2010)通過構建地質公園旅游系統模型,運用內容分析法分析了我國國家地質公園研究現狀等;丁華等(2012)系統研究了中國世界地質公園的空間分布結構和旅游效益等特征,并提出了相關建議;喬光輝(2015)在分析國內外旅游目的地形象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對生態旅游地形象進行了動態比較分析;何小芊等(2018)以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建立了游客感知測量量表,并對科普教育游客感知特征進行了分析。關于旅游產業開發機制的研究,苗紅等(2004)結合診斷和系統規劃的方法,分析了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及產生根源;羅永常(2006)從旅游利益分配現狀及其原因出發,基于開發的基本理念和目標提出了民族村寨社區參與旅游的利益保障機制;王媛(2010)以江蘇海濱濕地生態旅游為例,建立了社區參與機制;李樂京等(2013)提出民族村寨旅游涉及多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并探索積極構建各利益主體間的利益協調機制;楊軍(2016)認為民族村寨開發過程中各利益主體出現的沖突與矛盾是因為各利益主體存在利己性、政府角色定位不當、社區參與不足以及相關機制不健全;馬騰等(2018)以福建省永定縣洪坑村為案例,對其地方性進行解讀并分析影響因素與機制,彌補了國內目前多從游客視角對旅游地地方性的研究。從現有的研究成果看,我國關于地質公園的研究還比較單一,特別是對于地質公園開發機制的研究更為稀少,因此本文將以湘西地質公園為研究對象,對湘西地質公園的開發機制進行研究。
二、湘西地質公園景區開發現狀及成效
(一)湘西地質公園景區的資源特征。湘西地質公園擁有63個景區,面積為2,710平方千米,可見公園占地面積大,景區多,資源豐富。公園內主要有一系列獨特罕見的地質地貌、地質遺跡、中國傳統古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民族精神紀念點以及湘西特色產業等的景區景點。地質地貌與地質遺跡以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紅色碳酸鹽巖石林和高原切割型臺地-峽谷群等的地質遺跡為主要特色,兼有典型的地質構造事件、古冰川氣候事件與古生物遺跡等諸多典型地質現象,主要地質遺跡有金釘子、紅石林、巖溶臺地、峽谷等地質面貌。豐富獨特的地質地貌特征使得景區造型奇特且可游覽性強,因此不僅可以開發為觀光旅游地,還能在適宜的地質地貌處開發探險地;湘西地質公園內還擁有21個保護完好的中國傳統古村落和14個少數民族特色村,如十八洞苗寨、德夯苗寨等,這些民族村寨差異性地展現了湘西民族特色,由此,地質公園可以按照不同村落的特點開發展示湘西不同特色文化生活習俗的景區。除此之外,還能積極整合湘西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將其開發為大型文藝表演節目,以此來更為完整地展示神秘的湘西文化。
(二)湘西地質公園景區的產品定位。湘西地質公園的整體定位是將其打造成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世界級地質公園。在產品定位的優勢方面:第一,湘西地質公園的旅游資源具有稀缺性與代表性,且湘西地質公園所代表的少數民族本土文化在旅游市場上較少且代表性、集中性強;第二,湘西地質公園擁有多元化的旅游資源,且資源覆蓋面積廣;第三,由于豐富的旅游資源,地質公園的旅游產品定位為滿足游客對神奇地質地貌的探索等的一系列市場需求,把原有分散的景點囊括為一個整體概念,對集中展示湘西地區自然舒適的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意義;第四,湘西地質公園建立了一定的市場細分,具體表現在其針對不同景區開發定位了一系列適宜的發展項目;第五,湘西地質公園的產品優勢在于以湘西獨特古樸神秘的文化為背景的一系列旅游資源,其旅游產品基本按照資源本土性開發,基本無法復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三、湘西地質公園景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定位不準確,產品開發重復性高。湘西地質公園的市場定位是打造國際化的旅游景區,因此面向的市場是來自全世界的游客,但面對龐大的游客群體,地質公園沒有對市場進行歸類分析,使得產品的受眾不明確,無法通過景區自有特色精準定位市場,游客對于湘西地質公園的了解過少等問題;特別是現今旅游市場趨于飽和,各種類型的旅游形式層出不窮,而湘西地質公園的景區開發缺乏對其自有優勢的凸顯,導致大部分景區缺乏核心競爭力。且在地質公園的景區開發上,由于大部分景區缺乏整體規劃,景區的整體風格沒有明確定位,使得地質公園內很多景區都走向了模仿的道路,從而導致旅游產品開發重復率較高。由此,景區很難吸引游客前來旅游觀光,也很難吸引對湘西文化感興趣的游客群體,從而造成一系列惡性循環。
(二)產品附加值低,缺乏創新。湘西地質公園展示的是湘西地區原始地質地貌以及文化生活特色,旅游產品整體比較單調,且由于湘西地區地理位置閉塞以及交通設施落后等問題,導致旅游產品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很難讓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產生共鳴,從而進一步阻礙了景區的發展。此外,湘西地質公園的旅游產品雖然較多,但很多旅游景區開發時并沒有依據旅游景區的自身特色對旅游產品進行分析規劃,在產品開發層面也沒有建立屬于自身的價值渠道體系,導致旅游產品的附加值較低,旅游產品的價值增長和經濟效益難以提高等問題。除此之外,湘西地質公園除了景區原始的旅游產品外,沒有對旅游產品的內涵進行合理的分析規劃,導致景區不僅沒有實現價值增值的產品,也沒有屬于自己的旅游體系,進而使得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少了趣味點,導致旅游產品可替代性程度高。
四、湘西地質公園旅游景區發展對策建議
(一)找準市場定位,針對性開發旅游產品。湘西地質公園位于著名旅游地張家界與鳳凰古城之間,對其來說不僅是優勢,也是挑戰。一方面湘西地質公園可以依靠兩大景區實現引流,從而提高自身的人流量;另一方面湘西地質公園要避免產品的重復性。首先,湘西地質公園市場沒有對景區進行系統化的全局規劃,導致其發展存在問題。因此,不僅要使地質公園景區與其他相似景區以及旅游產品進行區別定位,還要挖掘出景區的自有特色,如針對張家界與鳳凰古城的旅游產品進行差異化分析,讓游客有必須來此旅游的優勢點,從而提升景區的名聲。其次,地質公園要根據不同的景區特色定位不同的游客群體,并針對這一群體積極宣傳,提升其知名度。
(二)積極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F有的旅游產品在開發過程中存在重復率高,相似度強的特點,容易使游客對旅游產品產生疲倦心理,導致游客的體驗度不高。因此,一方面湘西地質公園要積極創新,打造和挖掘屬于景區自身的產品,如景區可以通過對土家族苗族的日常生活進行提煉,并以大型演出的方式向游客展示,以深度文化交流的形式展示土家族苗族生產資料的制作過程;另一方面旅游原始產品對于游客的吸引力度有限,應該對地質公園原始存在的旅游產品進行深度整合,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提升旅游景區的盈利能力。奇特的地質地貌還可以在節慶日等以娛樂活動的形式開展一系列親子游等活動,增加名氣;針對民族村寨可以以體驗少數民族生活的形式開展一系列活動,提升游客的參與感。
參考文獻:
[1]后立勝,許學工.國家地質公園及其旅游開發[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3(05).
[2]鄢志武,卜永喜.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建設與管理對策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5(09).
[3]陳金華,秦耀辰.基于游客滿意度分析的地質公園可持續發展研究———以福建省泰寧世界地質公園為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8(06).
[4]許濤,田明中.我國國家地質公園旅游系統研究進展與趨勢[J].旅游學刊,2010.25(11).
[5]丁華,陳杏,張運洋.中國世界地質公園空間分布特征與旅游發展對策[J].經濟地理,2012.32(12).
[6]喬光輝.生態旅游目的地形象、游客滿意度與忠誠度結構模型研究———以云臺山世界地質公園為例[J].經濟經緯,2015.32(06).
[7]何小芊,李超男,許甲甲.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科普教育的游客感知特征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32(08).
[8]苗紅,肖星.西北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生態約束機制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4(05).
[9]羅永常.民族村寨社區參與旅游開發的利益保障機制[J].旅游學刊,2006(10).
[10]王媛.濕地生態旅游開發中社區居民參與機制研究———以江蘇鹽城海濱濕地保護區為例[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12).
[11]李樂京.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的利益沖突及協調機制研究[J].生態經濟,2013(11).
[12]楊軍.民族村寨旅游開發中的利益沖突及化解機制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4(04).
[13]馬騰,鄭耀星,王淑芳,林榮平,趙亞博.鄉村旅游開發對地方性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以福建省永定縣洪坑村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03).
作者:向蓉 張琰飛 單位:吉首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