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改革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現狀,然后分析了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改革路徑,包括彰顯社會文化特征的理論課程設置;經典理論教材的選取;實踐課程的重置。
關鍵詞: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理論課程
一、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現狀
旅游管理專業在我國發展至今已經二十余年,已成為管理學科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從目前教育部的要求來看,旅游管理專業旨在培養適應新形勢旅游企事業單位需要的一線服務與管理類專門人才,具有廣博深厚的文化知識基礎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儲備,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與能力,能夠勝任各類旅游管理部門的行政與規劃工作的高級專業人才。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主要學習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掌握旅游行業經營管理方面的行為規范,并具有一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從目前旅游管理專業課程的設置情況可以發現,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呈現以理論課程為主、實踐課程為輔的課程管理結構,考核方式以筆試為主。這表明在普通高等院校中,旅游管理專業的定位與應用型本科、民辦高校及中職和高職的發展定位是具有一定差異性,這也直接導致前者更注重理論課程而后者更側重實踐課程。然而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個具有較強實踐性特征的專業,這就要求在普通高校內其課程設置必然要涉及實踐教學的內容,因此,理論課程本身的實踐定位,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的相互契合,就成為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關鍵。
二、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理論基礎課程設置不足
旅游管理專業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旅游管理人才,其培養的學生首先需要具有廣博的知識、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和綜合的協調管理能力。因此,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需要學生具有廣泛的知識,歷史、文化、文學、藝術、地理、心理等均應該設置相應的課程,其他如社會學、人類學也應該在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范疇內。然而縱觀國內旅游管理專業,在系統的歷史、文化、文學、藝術方面的課程設置多有缺失,很多學校在本科課程中也未能設置社會學和人類學的課程,這導致學生在旅游基礎知識的構建方面存在缺失,很難完成旅游管理專業實踐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理論課程與管理實踐相脫節
理論與實踐相脫節是很多實踐性較強的專業理論課程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一問題存在于兩個方面,一是源于課程自身,二是在于教材選擇。一方面,理論課程相對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對學生的理解力、思辨能力、領悟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還受到學生個人興趣的影響,因此,在接受程度不均衡的現實情況下,旅游管理專業理論課程的實踐性就是一個難題,即理論不能明確地指導實踐。另一方面,目前由于旅游管理專業理論課程的抽象性,其教材通常選用帶有“旅游”字樣的相應理論課程教材,這樣無形之中就打亂了原有的經典理論體系的基本架構,人為地剝奪了學生自主建立與旅游管理實踐間的關系,導致學生專業基礎理論信息獲取的不健全及其引發的理論到實踐多重路徑的缺失。
(三)實踐課程定位偏差
在實踐課程設置方面的問題,主要集中在技能、禮儀、實務領域占有的比重偏低,必選課多于選修課。這些課程以公共禮儀、導游實務和客房技能為代表,由于其定位較低端,社會普遍認同度較低,因此學生對該類課程存在逆反心理,直接導致該類課程的課堂教學存在輸入較高但輸出較低的現象。加之這類課程的講授與考核方式的傳統、僵化,使得本應該提升個人修養與品位的課程反而使學生產生壓力,造成了學習效率的低下。尤其是校外的實習課程,由于存在工資收入低、住宿條件差及歧視等問題,盡管學生參與了實踐/實訓活動,但已經喪失了對該專業的興趣,導致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存在極強的專業拋棄性。目前,國內旅游管理專業實踐課程的定位主要在于專業技能的培養,然而專業技能的培養并非普通高等院校的長處,中高職、應用型大學相比之下更具有優勢。因此,相對這類課程后者院校的學生接受程度比前者要高出很多。加之目前很多的實踐/實訓課程的考核方式單一,授課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較低,考試方式以筆試為主,因此對于知識的吸收效率相對較低。而普通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定位于培養高端管理人才,旅游行業中涉及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工作活動才是旅游管理專業實踐課程中需要學生參與的訓練內容,然而在現實中,關于旅游管理領域的實踐課程卻鮮有出現。
三、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路徑
(一)彰顯社會文化特征的理論課程設置
Inui等認為旅游高等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社會學和哲學方面的思考[2]。Holden、Wickens等人也主張旅游高等教育應整合社會學、心理學、地理學、人類學等理論[3],以便于培養學生思考的能力,激勵智力好奇心及審視和改進知識[4]。基于此,本文認為普通高等學校旅游管理專業需要打破傳統以管理學、經濟學、地理學、心理學為基礎的理論課程體系,增設中外歷史學、文化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相關理論課程,以理論帶動實踐,旨在引發學生通過對各個理論的思考及自身的反思,從根本上指導其在今后的旅游管理活動中的行為活動。除此之外,為了能夠保證和更為有效地考核理論課程,除了進行常規的理論課程考試外,學院可以考慮將導游資格證考試作為該專業學生畢業的標準。這主要是由于導游資格證考試涵蓋導游基礎知識、導游業務和政策與法律法規,這三大類內容對于學生掌握豐富的旅游文化知識、了解行業的政策法規及熟悉業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將理論課程與導游資格證考試統一起來,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理論課程的內容,也便于其在實踐中的應用。
(二)經典理論教材的選取
鼓勵將理論課程中的經典教材作為首選教材,以管理學、經濟學、地理學等經典教材為范本,教師個人則參考旅游領域相關教材的知識,在課堂上融會貫通,力求使學生在學習“原汁原味”的經典書籍的基礎上,去品讀相關知識在旅游管理領域的運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解讀下自發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思維模式的形成,最終產生影響其終生的旅游管理思維范式。而這一過程需要旅游管理專業教師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與廣泛的閱讀量,能夠融合理論課程的不同視角與觀點,同時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寓教于學,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各個學科理論精髓。
(三)實踐課程的重置
在實踐課的定位方面,教師可以將實踐/實訓課程變為體驗課,將客房服務、禮儀、前廳服務等課程以競技比賽或是文化體驗的方式進行授課,讓學生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和管理者,從而提升課程本身的趣味性與價值性。學校可以增加調酒、茶藝、插花、咖啡等文藝選修課程,在體驗中增強學生對旅游文化的感知與認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對旅游管理專業的認可度。學校可以將實踐課與教師的科研工作有機結合,教師可以將案例研究、論文撰寫、科研項目參與、社會調查作為實踐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與考核標準,使學生以多種方式充分地理解并參與旅游實踐。同時,改善學生實訓課程的環境,加大投入實踐教學基礎設施,不斷地提高校外實訓基地的層次與水平,提高學生校外實訓的住宿條件、工資收入及人格尊嚴,使學生的實習過程在理解、尊重的環境中汲取知識,從而產生良好的職業認同,提高本專業的就業率。此外,在實踐與實訓課程中可以增加沙盤模擬、軟件操作、景區規劃與設計、案例分析課程、現場訓練、技能展示及信息管理等專項訓練,通過加強實訓教室建設,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模擬環境,以觀摩、案例、研討、情景、仿真等方式,以課內和課外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參與旅游管理專業的實訓,不斷地揣摩旅游管理與其他管理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掌握旅游管理實踐的關鍵環節,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管理能力。例如,通過沙盤模擬使學生掌握各類旅游企業的運作規律,通過景區規劃與設計,培養學生對景區開發的創意,通過案例分析課程汲取景區發展與建設中成功與失敗的經驗,從而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對旅游管理工作的認知,提高學生解決和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通過理論與實踐課程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綜上所述,本文將課程改革的視角投射在日漸衰弱的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上,通過對普通高等院校理論與實踐課程中存在的設計、定位、組織與管理等方面問題的分析,提出了普通高等院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改革路徑。
作者:吳荻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