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期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對策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過去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著不少的問題,農藥、化肥的使用大量超標,過度的使用農藥、化肥使得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嚴重污染環境,農業生產造成的廢品,也在很大程度上產生二次甚至是多次污染。本文首先指出新時期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要嚴格管控產地環境質量,開展農產品生產基地凈化,并劃定食用農產品生產區重中之重是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隨后從大力培育新型生產主體、加快種子供給結構優化、以種植業消納能力確定養殖業規模、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步伐、加快綠色防控技術推廣、著力解決和改善農田殘膜污染等方面探究了大力推行生產過程標準化的途徑。進而從鼓勵凈菜供應和畜禽鏈運輸、注重農產品包裝標識、大力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確保禽畜糞污管理得以優化、推進構建農業廢品回收處理機制等方面探究了如何強化副產品(廢棄物)回收及有效利用。最后從建立以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并行的檢測機制、大力推動誠信體系構建、加強科學宣傳與輿論效應、著力打造我國農產品特色品牌、推動立法保護等方面探究了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全程監管和指導服務。
關鍵詞:新時期;農業高質量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污染治理
作為產糧大國,我國自2013年突破6000億公斤的記錄后,已連續四年連續糧食產量的增長,這說明我國糧食產量已進入穩步增長的階段。與此同時,我國肉蛋菜果魚的產量位于世界第一,人均消費量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僅2017年的農產品質量合格率高達97%。在超過3300多萬畝的旱澇保收標準田中,有超過52%的農田灌溉率,這表明我國的農業灌溉意識和農業發展狀況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告別了以往靠天吃飯的歷史,發展速度也十分迅猛,由增長階段逐漸轉化為高產量的發展階段。然而,現階段的農業主要矛盾不再是結構性矛盾,而是階段性的供過于求或是供給不足的綜合性矛盾。在環境資源壓力和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今天,能否做好質量和效率并列第一開始成了現階段農業發展所面臨的關鍵問題。積極探索通過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產品質量提升、提高產量、改進綠色農業生產工藝和品牌化農業,構建生產標準化、生產模式循環化的農業現代化綜合改革模式才是改變現存問題的根本途徑。為了持續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在農作物選種部分就應該加強管理,同時對農業生產中存在的二次污染問題予以高度關注,切實提高農業生產水平,與此同時,應該加大科技的引用力度和管理力度,對可以回收的農業廢料和禽畜廢污進行變廢為寶的操作,讓環境和農業生產同時發展,改良農村的生產模式和培養農民的綠色生產理念。
一、嚴格管控產地環境質量
自2017年以來,國內農產品,特別是大宗產品的滯銷問題頻繁發生,主要是因為進口食品量持續上升,對國產農副產品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從而使得國內的產品質量受到質疑。而產地環境也逐漸成了消費者看待產品質量的另一個主要因素,為了有效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對于產品源頭嚴加監管。
(一)開展農產品生產基地凈化產地是農業生產開端,也是確保農產品質量的根本所在,同時也是影響產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長久以來,國內的農產品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影響,這類問題亟待解決,而環境污染的改善不僅需要減少外源性污染對于農田的影響,更需要對水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尤其是對于農村污水的有效治理。農村因為地域不同,人文環境因素和污水產生的模式也存在較大差異,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治理污水的現狀也不相同,所以污水的治理應因地制宜,并保證減少污水的源頭產生,確保污水的有效回收和利用。進行綜合有效的污水回收利用,向周邊城鎮學習污水治理的綜合方案。
(二)劃定食用農產品生產區重中之重是耕地重金屬污染治理因為長久以來工業廢物排放問題的大量存在,造成對水、農田土壤及生態的巨大影響,重金屬也就成了治理的首要對象。它的超標排放問題需要通過兩種途徑進行有效解決:第一是限制工業污染物和城市污染物的排放;二是避免農藥和化肥的超標使用。除此之外,農業殘膜的處理不當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塑料污染,污染了土壤的同時,也破壞了水源和生態環境。對此,要樹立正確的生態種植觀,并根據農作物對不同金屬的吸附作用來科學規劃農業生態區,有目的地生產農作物并不斷提高農作物產量,讓農作物的品質不斷上升,改善土壤環境和水質。
二、大力推行生產過程標準化
生產對于農戶來說并不陌生,在科學化、以治理為目的的生產模式被引入后,要讓農民有效適應以治地治水為目的的標準化綠色安全的生產模式,并不斷改良他們的生產模式和生產用料,結合科學發展觀,進而綜合改良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
(一)大力培育新型生產主體引入高素質的專業農民,將傳統的農業區和農業運營模式持續進行改良。就目前來看,高素質的新型職業農民突破了1400萬人,雖然突破了“種地難”的尷尬局面,可是人員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對此,可以采用財政扶植的相關政策,通過優惠稅收、信貸支付等相關模式,培養多種組合的經營模式,確保專業服務公司和多元化的信息服務社可以提供對應的幫扶。在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結合模式下,著力建立現代化綜合扶植機制,從而改善農業當前的發展局面,大大地降低農戶的擔憂。
(二)加快種子供給結構優化長期以來,選種工程作為國家為增大產值、構建更優化的產業鏈條及解決溫飽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也被作為重要的農作物質量指標之一。現階段我國國內有種子企業4300多家,而能夠提供玉米、水稻等種子的企業占60%以上,蔬菜和其他糧種僅占40%。由于缺乏優質的種源,不能大量提供資源節約型品種和用于休閑農業的品種,例如兼并觀賞和食用的雙重作用的品種,與此同時,瓜菜的品種也較少。長期存在“四多四少”問題。對此,在改良品種的基礎上,必須積極配合高效益的綠色發展模式,優選綠色種子作為重點培養對象,以市場為主導,著力推動國內的種業發展,是提高種業和發展種業的首要選擇。
(三)以種植業消納能力確定養殖業規模對于農業生產中的禽畜產生的糞便,環境的消納能力是十分有限的,考慮到環境承載力的問題,進行一定量的糞便處理是可以的。在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的條件下,對禽畜的養殖應該采取科學的方法,合理實施禽畜養殖模式和布局,推行形成合理化、標準化的養殖模式,建立相對應的、配套的糞便儲蓄池,合理地儲蓄、利用和處理糞便,不斷完善養殖工藝,在現有的生產條件下,對相關設備工藝要進行持續改進和完善,鼓勵和扶植農戶對禽畜糞污進行有效收集和處理,建立沼氣處理相關設施,并使得收集禽畜糞便的工序實現規模化。在技術上應用現代化綜合處理模式,構建出合理、規范化的養殖模式,與此同時,也要積極培養培養現代化的養殖理念。對禽畜糞污進行因地制宜的有效處理,使之變廢為寶,除此之外,要合理利用土地資源,避免土地被二次破壞和污染。加大對水資源的保護和節約利用,確保對水資源盡量實現循環利用,對排污技術進行升級改造,杜絕污染物進入當地相關水域,推廣污水處理系統和水利循環系統,積極推廣和培養農戶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
(四)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步伐至2017年底,我國完成了農業農村部修訂的國家標準項目中的6017項,確保了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有標可依。然而對于農業的綠色化和高質量發展而言,此類舉措還遠遠不夠。對于禽畜糞污的標準化處理和水產養殖廢水的處理尚且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需要進行更大程度的普及和落實;針對農業質量的提高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需要設置生產記錄臺,對農業標準化生產過程給予積極引導,對于廢水處理和過期材料進行統計和合理分配,規劃產業模式和產業用料模式。監督生產者生產過程中的操作是否達到了規定的指標,制定合理的獎懲機制,確保生產基地的產業達到標準化、模式標準化和用料規范化。
(五)加快綠色防控技術推廣在施肥過程中,要科學用料,應該用有機肥代替化肥,同時采用綠色環保工藝,進行全程的監控,在整個生產線中積極配置相對的生產安全裝置,在不同區域,要引用不同的農作物進行因地制宜的綜合生產。在設備的選擇上,要選擇適應性強的綜合性設配,對人員的選拔上要選擇反應性強、對蟲害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經驗的服務人員。實現綠色種植、有效有機施肥。采用合理化的產業結構,讓農戶們自覺地減少農藥、化肥的用量,改用農家肥來培育作物,減少對環境的污染,進而對土壤進行一定的保護,培育更好的作物。
(六)著力解決和改善農田殘膜污染在選擇地膜的過程中,要堅持綠色環保的理念,優先選擇降解膜和薄膜,并積極制定相關規章制度,確保地膜使用的安全性,對于厚度在0.01mm以下的地膜,要從源頭處保證其最終具有可回收的能力。加大對地膜回收站點和處理站點的構建,持續健全和完善回收機制,構建地膜的回收網,進而確保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的有序推進,開啟研發機制和回收模式,建立回收的評估系統。
三、強化副產品(廢棄物)回收及有效利用
國內每年的農業廢棄物高達30多億噸,主要來自土壤,其中包含大量的有機物、微量元素,不合理的使用和排放會嚴重污染環境。科學地管理廢棄物排放,進而促進廢棄物的合理回收和排放,從源頭上改善廢棄物的排放問題,合理規劃其處理標準,使之變廢為寶,是農業發展的新任務和新目標。
(一)鼓勵凈菜供應和畜禽鏈運輸在果菜采摘的整個過程中,要堅持基本實現了無泥沙、無根須的選材原則,讓不可食用部分直接歸還至田地,這樣可以大大減少垃圾帶入城市,并且有效實現果菜包裝的程序得以簡化。與此同時,要持續加大對于尾菜的回收力度,讓禽畜養殖和屠宰加工程序實現規模化和集中化,加大就近屠宰力度,減少遠程輸送和資源浪費,減少垃圾進城。
(二)注重農產品包裝標識要在選擇農產品的包裝袋時,堅持按資源屬性進行合理分配的原則,對低碳、環保和辨識度高的材料進行優選,讓綠色環保的意識深入人心。并且保證可以集中加工、集中處理的生態型的包裝袋得以廣泛運用,達到“高效利用、高效回收”的目標。
(三)大力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秸稈是多元化的綜合性資源垃圾,在處理問題上可以用作粉碎還田或者是肥料化、飼料化或者能源化。實現秸稈零燃燒并確保秸稈有效使用是新的環保標準。以政府為基準建立秸稈運營體制,以農村為基礎,積極構筑處理秸稈的回收體系,形成像回收站一樣的回收體系,組織并發展農戶的自覺意識,讓他們廣泛參與到對秸稈的回收活動中來,鼓勵扶植機制的構建,對于相關人員的選拔也要經過合理的考核,進而解決秸稈的焚燒和隨意丟棄等污染問題。
(四)確保禽畜糞污管理得以優化當前要讓禽畜的糞污利用率不斷提高,并且確保相關裝置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建立合理的機制,確保在2020年徹底解決基本的糞污優化問題,讓糞污優化意識深入人心,確保糞污的合理使用和沼氣的有效開放利用,補貼相關技術人員,積極探索沼氣轉化為有機肥的新模式,變廢為寶,真正地改善農村的環境。
(五)推進構建農業廢品回收處理機制培養農戶“垃圾是放錯了的資源”的綠色理念,建立農村垃圾回收處理的試驗點,回收農業垃圾,例如農膜、廢舊噴滴灌和農藥等對環境有危害又不易丟棄的農業垃圾,實現資源的再次回收利用,堅持構建垃圾的回收機制。采用責任制可以幫助農民合理完善垃圾分類和垃圾處理,樹立成功典范和培養垃圾分類意識,有效利用資源,實現環境友好型生成和綠色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農產品生產經營全程監管和指導服務
加強監管和檢測機制也是發展高質量農產品的一項重要手段。在公共安全中,政府在監管農產品時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監管人員應該時刻保證高壓姿態,確保每一個薄弱環節得到有效監管,對重點區域進行合理規劃,加強法律法規的實施。同時對虛假貨物和弄虛作假行為進行嚴懲,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和交易機制,塑造良好的農產品市場環境。
(一)建立以農產品質量和安全并行的檢測機制農作物的農藥指標是檢測機制中重要的一項,而營養指標可以確保其質量。加大農產品的基本檢測機制,讓整個農產品的運用鏈條,例如生產、采摘、運輸和檢測都實現規模化、合理化和程序化,通過在市縣安置安全檢查站確保可以快速地展開對農產品的調查、取樣和研究,提高農產品的檢測水平,提高農產品的科學和技術含量,讓農產品無論在開采還是研發上都具有優勢。
(二)大力推動誠信體系構建加快構建農產品的檢測平臺和監管機制,是為了更好地促進農產品產生品牌效應,讓這種品牌效應可以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對各省的平臺機制和國家的綜合監控與治理都具有益處,實現了有機無公害的綠色發展,讓農產品的安全性可以追溯到源頭,并且產生質量安全的誠信效應,“講誠信、重承諾、有效益”等承諾語可以幫助并推動品牌文化的發展,提高農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誠信度,政府的大力扶植和監管機制的責任制度可以幫助實現居民對于農作物的認可度的提高,并且有助于促進產品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大大加強了人們對產品的品牌信心。
(三)加強科學宣傳與輿論效應通過媒體,尤其是報紙、廣播甚至是互聯網等多媒體來提高農戶的環保意識,確保產品的安全性,同時增加他們對環境保護的綜合意識。農民既是環境的排污者,又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更是防治環境污染的實施人,對農民進行環境安全教育,就是要讓其減少盲目追求高產而隨意加大農藥化肥等的使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和環境污染,甚至會破壞生態平衡。減少農民對于農藥的利用,加大對于有機肥的使用,降低盲目追求農業單位產量,可以幫助農民構建合理的生產環境。
(四)著力打造我國農產品特色品牌目前我國的農業品牌大都呈現出規模小和效益低的特點。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基礎上,加大品牌效應和意識,以生態環境的保護為基礎,打造自己的品牌,制定并嚴格遵守生產線標準和生產規章制度,以確保產業鏈的品質和誠信經營,同時擴大產業效益和品牌號召力,讓綠色經營理念貫穿整個生產過程,讓農民真正地實現綠色經營并且享有其中的益處。
(五)推動立法保護一直以來,國內并沒有專門為農業生產和綠色資源優化等的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導致其中缺乏法律保證,出現了資源的浪費及環境污染,對于相關法律的立法和有效執行是必然趨勢。與此同時,在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安全法》的過程中,在相關條例中著重強調了新時期的發展目標和整體安排,主要側重點在于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優化基層檢測的流程。而市縣政府作為基層管理單位,也有管理資源環境和實現污染防治的重要責任,除此之外,有效規范個體戶的行為,同樣可以積極推進立法保護。
參考文獻
[1]白浩宸,張欣悅,呂顥,葛文光.中國高質量農業發展思考[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9(24):42-43.
[2]谷洪波,吳闖.我國中部六省農業高質量發展評價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9(06):74-82.
[3]寇建平.新時期推動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管理,2018(03):1-4.
[4]龍海波.數字化轉型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N].中國城鄉金融報,2019-11-27(B03).
[5]于法穩,黃鑫.新時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思考[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9(06):128-135.
作者:黃讓 單位: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