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跨域協同治理視域下綠色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綠色生態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環境具有的資源決定了人類活動的邊界,人類經濟的發展速度不能超過邊界的承受能力。中國經濟就發展速度而言,上海、北京等人口集中,經濟總量大,發展速度快。在這些地區,盡管發展綠色產業人才多、綠色產業發達,但是區域過于集中的經濟已經超過了自然資源能承受的極限。大型城市人口密度大,人均具有的綠色產業空間小;在農村,人口密度小,人均具有的綠色產業空間大。在東部沿海地區,綠色產業進一步發展的空間小。
二、綠色經濟發展的政府治理策略
中國綠色產業發展的困境決定了中國綠色經濟必須走協同發展的道路。通過整合不同企業的優勢資源,合作攻關、利益共享來降低企業綠色發展的成本,達到總體發展效益大于局部發展效益之和的效果。同時政府引導資源高效協同整合,打造產業鏈,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協同治理模式首先要構建協同治理的主體。綠色經濟協同治理的主體包括國家中央政府機構、地方政府機構、企業、產業協會等。治理主體在發展綠色經濟的總目標下是一種平等協作的關系。當前中國綠色經濟治理主體需要進一步培育,應致力于建設中央政府引導,地方政府主導,企業為建設核心,行業組織參與的“四位一體”的協同治理模式,共同致力于綠色經濟的協同發展。綠色經濟協同治理運行的驅動力是推進其發展的關鍵。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內在驅動力。綠色經濟協同治理發展的保障措施包括政府投入的資金、政府與企業共建的發展平臺和政策法規,政府在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專項資金應該包括綠色經濟人才的培育資金、綠色產業關鍵技術研發資金、企業綠色經濟扶持基金和監督管理資金等。
(二)跨區域協同治理,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綠色經濟協同治理的范圍應該打破固有的行政邊界觀念。中國的經濟資源調配與經濟的發展一般以行政區劃為界限,存在發展壁壘。這就造成一些城市局部經濟發展超過了綠色經濟發展的邊界;一些地區經濟落伍,發展綠色經濟的能力較差。政府通過跨區域的協同治理,讓資源、人才等在不同區域之間流通,達到量和質優化配置。中國綠色經濟的發展要相對均衡。均衡發展對綠色經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均衡發展可以破除其發展的“短板效應”,通過提升科技產業落后地區的綠色經濟效率,來提升總體的綠色經濟效益。稀釋經濟單位總量過于集中地區域,確保經濟在自然資源的邊界范圍內發展。通過跨區域的協同治理,集中優勢資源,才能提升綠色產業鏈的效益,促進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跨區域的協同治理,注重綠色稟賦不同地區的優勢互補,達到資源的科學利用和人才價值的充分實現的目的。
(三)協同治理促進城市區域與農村區域綠色經濟聯合發展
中國農村面積大,農村人口總量大,同時中國工廠很多一線勞工大多來自農村。農村自然資源的綠色開發利用,農村人力綠色生產技術能力的提升,農村污染治理等都是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村是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撐,農村的綠色快速發展需要與城市協調合作發展。城市通過先進科技的輸出,提高農村綠色的生產能力;農村通過綠色資源的與人力資本優勢,提供城市所需的經濟發展要素。政府主導城市與農村積極合作的協同發展,引導城市與農村的對接,在資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給予一定的保障,促進農村自然資源的高效開發。
(四)區域特色綠色產業的塑造與跨區域不同產業的整合
中國不同地區的綠色經濟稟賦不同,各具特色又各有區別。政府以綠色經濟為主要的發展導向,塑造地方特色的綠色經濟;同時以各個地方的協同治理為主體,開展產跨區域的不同產業之間的合作,達到不同產業的協同發展。譬如中部地區的種植業與沿海地區加工制造業協同發展;北方的畜牧養殖業與沿海的外資企業共同進行產業產品的開發或品牌的塑造。跨區域協同治理能實現大范圍內綠色經濟資源的整合,協同發展,達到整體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效能。跨區域協同治理的主體以國際治理主體為主導,積極進行協同治理,促進不同區域經濟的深度對接,對提升整個國民綠色經濟的發展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
作者:張瑞瑞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