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GDP為主開發綠色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綠色經濟的特征
綠色經濟突出發展經濟和環境保護的一體化發展。綠色經濟模式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所形成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它以自然生態規律為基礎,通過政府主導和市場導向,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符合生態系統規律的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引導、推動、保障社會產業活動各個環節的綠色化,從根本上減少或消除污染。它使經濟發展不以損耗自然資源為代價,相反地是以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為基礎,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二者融為一體。
二、我國發展綠色經濟存在的問題
1.以傳統gdp為主的經濟發展觀仍主導著各級政府,以綠色GDP為主的經濟觀念尚未形成
真實的GDP應該是扣除其中不屬于真正財富積累的虛假及不合理部分,便構成了真實GDP,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綠色GDP”。所謂綠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國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簡單地講,就是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在現實中,各級政府為了積累政績資本,在短時間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發展過程中,他們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從而拉動GDP的虛增長,打造所謂的政績工程,這種模式盡管備受公眾詬病,但是當下這種發展觀念仍有相當大的市場。
2.對“綠色經濟”投資不足
據統計,2010年我國投資最多的是房地產行業,占當年全國投資的23.84%,農、林、牧、漁業投資僅占1.64%,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等占9.22%,對廢物回收、節能降耗等投資微乎其微。對綠色經濟的投資不足,這也是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問題。據聯合國環境署的報告,世界各國如能每年拿出GDP的2%,在農業、能源、建筑等10個關鍵領域進行投資,就將有力推動經濟增長由過去能效低、污染重的舊有模式向低碳、環保、可持續性的綠色模式轉變。
3.對綠色經濟的發展缺乏足夠的認識
很多地方政府認為,發展綠色經濟是投入多,收益小的經濟,不利于地方的發展,認為發展綠色經濟的“成本”過高。比如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時,需要投入大量的環保設備,采購清潔原材料,使用清潔能源,這比同行業沒有采取措施的企業背上更多的負擔,其生產成本也會高于同類產品的社會平均成本,從而偏離“成本最低”的原則,導致“綠色產品”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所以造成了很多地方政府不愿意發展綠色經濟,見效不如傳統經濟來的快。這無疑是造成發展綠色經濟一個普遍的問題。
三、對發展綠色經濟的幾點看法
1.圍繞構建以“綠色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打造真實的GDP。在過去的二十多年里,中國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從1978年以來,中國平均GDP增長率達到9.83%的高速經濟增長在全球206個國家和地區居于第2位。但是,由于中國資源的浪費、生態的退化和環境污染的嚴重;中國經濟增長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透支”獲得的。加快推動和實施綠色核算,將自然資源和環境損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現經濟增長質量,用真實的國民財富指標衡量經濟發展,從根本上革除以追求低質量的GDP為目標的經濟發展觀,使我國經濟社會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2.正確看待和認識綠色經濟發展的“成本”問題
“綠色經濟”作為國際社會積極推進的一種優選經濟模式,它的宗旨是以最小的資源代價發展經濟,以最小的經濟成本保護環境,就其本身來說是具有競爭力的。以往的傳統經濟模式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它的成本中很高的一部分就是生態環境遭受破壞,這是短時間內不易看出來的,但到了一定時期這種高昂的代價就會顯現出來,從而給經濟發展帶來無法估量的打擊。現階段,我國發展“綠色經濟”要邁過的第一條障礙,就是企業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有了這個發展空間后,企業才會有能力發展循環經濟,才會從以往的經濟模式逐步轉向綠色經濟模式上來。在這點上,政府要承擔起它應用的角色,為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提供幫助。這個幫助并不一定指資金上的幫助,政府可以通過政策、規定來幫助企業引導企業實施這種戰略。比如上海首家電子廢棄物專業處理廠引進了一條先進的廢舊電路板拆解回收系統,解決了“電子垃圾”處理中的污染問題。據測算,經專業化回收處置,1噸廢棄電腦中,可回收黃金0.9千克、塑料270千克、銅128.7千克、鐵1千克、鉛58.5千克、錫39.6千克等。可是,這家年處理1萬噸電子垃圾的“綠色”企業,到現在還沒有完全運轉起來。因為一旦開足馬力,它就可能面臨原料吃緊的問題。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指出,這家企業需要的不是資金而是原料。如果政府能夠將他們淘汰的電子廢棄物優先給這家企業處理,企業就能夠實現良性發展。從而能很好的解決發展綠色經濟“成本高”的問題。 政府必須通過政策杠桿進行調控,才能真正促進“綠色經濟”發展。但是,如果政策扶持不到位,甚至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新興產業和“綠色產品”就很難站穩腳跟。
3.加大對綠色經濟的投入,重視綠色就業
國家增加對綠色產業(農業、能源、建筑、水、林業)等部門的投資和政策支持,注重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增長點,調整傳統產業,改造和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推動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以及建筑等環節的節能增效,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近10年來,我國不斷增加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投入,總投資接近1萬億元。近年來,我國先后實施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三江源頭保護和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等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總投資達7000多億元,其中用于各種補助性質的支出3000多億元;開展了大規模的水污染治理工作,加大了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累計安排2000多億元資金用于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和城市污水治理,不僅減少了大量污染,而且改善了中國尤其是西部地區的生態環境。2001年以來,還先后投入200多億元用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再一次證明,要使發展綠色經濟取得可觀成就,舍不得綠色投入是不行的。發展好綠色經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重視綠色就業。所謂綠色就業是指那些不破壞生態環境、有利于節約資源、能源的部門所創造的就業機會,包括森林旅游、廢物回收、生態建設與保護及降低污染等行業。綠色經濟還能更好地解決就業問題,形成良性的就業增長機制。根據加州經驗進行的一份研究說,在最近的美國經濟衰退期間,綠色經濟和整體經濟相比裁員較少。位于舊金山的研究機構Next10發表的研究報告說,加州整體經濟從2009年1月到2010年1月減少7%的就業,但“核心綠色經濟”減少就業3%。從更長時間段來看,研究發現在1995-2010年期間整體經濟就業增長12%,但從事清潔能源、回收、重新利用材料、保護自然資源和減少污染的公司增加雇員53%。綠色就業為解決就業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解決之道。綜上所述,發展綠色經濟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新的發展階段,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新的文明階段。事實證明,世界古往今來共有26個文明,其中那些消亡的,都直接或間接地與人和自然關系不協調有關。瑪雅文明、蘇美爾文明即是有力的證明。發展綠色經濟是向生態文明進入的必備條件,近些年來,黨和政府一直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綠色發展,推動實現世界經濟的平衡發展,倡導普惠共贏的包容發展,這也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重要內容。
作者:徐兵 單位:江蘇省洪澤縣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