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色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的快速增長導致各種環境問題出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共識。江蘇省作為我國第二大經濟體,其綠色經濟發展在全國范圍內起到帶頭作用。文章使用SWOT分析法對江蘇省13地市近年來的綠色經濟發展情況進行分析,結合江蘇發展綠色經濟的優勢和不足,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此實現江蘇省綠色經濟的快速穩步發展,倡導環境文明與生態文明。
關鍵詞:江蘇省;綠色經濟;SWOT分析法
一、引言
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水體污染、大氣污染等全球化難題在中國日益突出。全國內有近八成河段不宜作為飲用水水源,五成地下水被污染,每年僅水體污染帶來的經濟損失就已多達400億元。近年來,我國有三成的國土籠罩在霧霾天氣之中,眾多城市空氣污染問題顯著,唐山、邢臺等城市更是達到了重污染級別。此外,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改善,機動車數量不斷增加,大大加劇了大氣污染的程度,北上廣等地甚至出現過光化學煙霧現象。與此同時,酸雨的范圍也在不斷擴大,長沙、贛州等城市中心區年降酸雨的頻率大于90%,其中長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達到3.54,嚴重影響了人們正常生活。發展綠色經濟已成為21世紀各國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從高污染、高增長的傳統經濟向低污染、高效率轉變的必然選擇。本文從區域的角度入手,研究江蘇省綠色經濟發展,希望能夠在這個問題上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二、研究綜述
綠色經濟的概念最初是由大衛•皮爾斯(1989)在《綠色經濟藍圖》中提出的。他認為,經濟發展要在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自身可承受的范圍內,既不能因自然資源及能源的耗盡而導致經濟發展的停滯,也不能因一味地追求經濟增長而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破壞。國內學者李正圖指出當前世界發展綠色經濟的趨勢導致中國必然發展綠色經濟,指出目前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主客觀條件。梁爽針對中國綠色經濟發展方式的構建研究進行了闡述,并提出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要進行科學調整。彭斯震、孫新章指出,中國傳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處于不斷下降的過程中,中國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曹東、趙學濤、楊威杉指出,通過制度創新提高轉型成本效率以及體制機制保障和法律法規質量,實現中國綠色轉型成為一大難題。國外學者TimothyG.Ehresman和Chuk-wumerijeOkereke以2012年6月在巴西召開的“里約+20”峰會為背景,他們對于綠色經濟的解釋系統,填補了學術領域一個重要的空隙,為未來分析不同綠色經濟概念與不同正義概念之間如何聯系提供了背景。RosarioTurvey報道了奧里利亞和安大略北部灣兩個城市的綠色經濟發展狀況和自然生態環境狀況,以“可持續性社會發展模式”作為框架,追求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三、江蘇綠色經濟發展現狀分析
“十二五”期間,江蘇綠色經濟發展情況良好,尤其是工業方面,取得了不錯成績,不過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將使用SWOT分析法進行分析,從而提出適合江蘇發展綠色經濟的對策建議(資料來源于:江蘇省人民政府網頁,2016年江蘇省統計年鑒)。(一)江蘇綠色經濟發展的優勢1.產業結構優化。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產業結構處于優化升級,趨于合理化和高級化的過程中,如今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江蘇2000~2015年三次產業對GDP貢獻率由高到低依次為第二、第三、第一產業。如圖1所示,江蘇產業結構優化進度不斷加快,第三產業最具發展潛力。2015年,江蘇省三次產業增加值的比例調整至5.7:45.7:48.6,實現產業結構的標志性轉變。2.高新技術產業較快發展。“十二五”期間,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態勢較好,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保持平穩增長。江蘇高新技術產業結構處于不斷優化過程中,內資高新技術企業仍是主力軍,其主體作用突出,產業產值為39741億元,同比增長10.6%,占總產值的59.2%;江蘇省區域協調性不斷增強,蘇中與蘇北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同比分別增長12.1%、11.5%,占總產值的44.9%。3.服務業(第三產業)水平較高。從圖2可以看出,江蘇服務業發展較為緩慢,不過增長率仍在GDP增長速度之上。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江蘇省服務業增加值占江蘇省GDP的50.1%,占比首次過半,成為2015年服務業占比首次超越第二產業后又一次具有趨勢性變化意義的歷史性突破。江蘇服務業整體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總體規模處于擴張過程中,帶來的經濟效益增加。服務業作為重點產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領先優勢也逐漸顯露。(二)江蘇綠色經濟發展的劣勢1.江蘇省是全國人口密度最大,人均環境容量最小的省份。同時,江蘇省作為工業大省,單位國土面積工業負荷全國最高。2.江蘇一直以來都是能源嚴重匱乏,2015年江蘇一次能源自給率僅為9.57%,能源消費總量持續低速增長,能源供應同經濟發展、自然生態保護間的矛盾日趨突出。3.江蘇省煤炭消費量比重偏大,供應困難,目前除了徐州可以生產2000余萬噸煤炭以外,其余的煤炭有四成來自山西省,其余來自山東省、陜西省等省份,還有少量進口自印尼、俄羅斯、南非、菲律賓等國家。4.江蘇省用電總量總體呈增長趨勢,雖然發電總量也在持續低速增長,但仍然無法打破目前電力供應的緊張局面。(三)江蘇綠色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江蘇人口眾多,市場廣闊,體系較完善,給綠色經濟在江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2013年,江蘇省明確提出要加快綠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綠色產業能夠成為新一輪經濟發展的增長點及支柱產業。2015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近年來,江蘇省與綠色經濟相關的產業領域已經開始發展,公眾的節能環保意識也在不斷增強,社會各方面也愈加重視綠色發展,使得產業轉型升級的范圍不斷擴大,技術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節能減排激勵機制不斷完善,這些都是綠色經濟在江蘇省得以發展的堅實基礎。此外,中國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上升,使得中國在國際市場中的占有率和主動權也不斷擴大,更有利于推進江蘇省綠色經濟的全面發展。2015年11月16日,綠色經濟行動合作伙伴(PAGE)中國項目在江蘇南京市正式啟動,該項目在江蘇開展了省一級綠色經濟研究,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的助力,更是對全球市場起到一定的輻射影響作用,帶動了其他國家的綠色經濟發展,推進更大范圍的綠色轉型。(四)江蘇綠色經濟發展面臨的威脅“十三五”期間,江蘇省發展綠色經濟是大勢所趨,面臨錯綜復雜的發展形勢,對于江蘇省綠色經濟的發展而言存在著諸多威脅。從國際背景來看,發展綠色經濟是世界各國的必然選擇,隨著中國占世界GDP比重的上升,消耗的世界能源較多,給自然生態環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既不利于中國的可持續性發展,也推動了“中國環境威脅論”的傳播。從國內背景來看,中國為了解決經濟發展與能源、資源約束矛盾的問題,實施能源消費強度和能源消費總量“雙控制”措施,加強了對碳排放指標控制。而江蘇省作為工業經濟大省,這無疑對節能降耗工作又提出了新要求,也形成了倒逼壓力。從省內背景來看,江蘇省作為經濟大省,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消費結構的轉變升級使得江蘇省能源需求不斷增長,但由于能源總量和自身環境容量限制,江蘇資源約束問題更加突出,已成為江蘇綠色經濟發展的瓶頸。江蘇省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江蘇省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的機遇和威脅,直面威脅,把握機遇,把節能環保、綠色發展作為江蘇省全局發展、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
四、江蘇綠色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本文在對江蘇綠色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后,從政府、法律、產業、企業、公眾五個方面出發,提出以下五條對策建議。1.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政府應當發揮調節作用,統籌、協調江蘇省整體的綠色經濟發展,并設定合理的環境規制強度,靈活運用各種規制手段。首先要轉變政府角色;其次要建立經濟轉型機制;最后要加強綠色創新能力建設。2.制定綠色發展戰略,建立綠色發展法律規范體系。江蘇省應當制定綠色發展戰略,建立和完善的綠色發展政策體系,同時提出綠色經濟發展的目標、重點,并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納入政府考核的指標體系中,通過完善的政策體系和管理制度實現綠色轉型。3.加快傳統產業升級優化,完善產業結構體系。由于三次產業中對綠色經濟發展影響最大的是第三產業,所以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第三產業比重成為江蘇省綠色經濟發展的一大重要手段。4.建立企業綠色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只有在綠色科技方面取得進步和創新,才能擺脫因技術水平落后帶來的“鎖定效應”,從而有效推動江蘇省綠色經濟發展。因此,企業應當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綠色產業競爭力。5.倡導綠色理念,提高公眾責任意識,構建共同參與的綠色發展機制。江蘇省要建立以多媒體為主、非政府組織機構為輔的媒體宣傳體系,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機構的積極作用,加強對公眾綠色生活消費的引導和示范,使低碳發展的觀念深入人心,充分提高公眾綠色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大衛•皮爾斯.綠色經濟藍圖[M].何曉軍,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李正圖.中國發展綠色經濟新探索的總體思路[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04).
作者:鄧文敏 盧子芳 單位:南京郵電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