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路徑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以來,綠色發展與經濟發展被提到了同等高度,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被擺在了更重要的位置。農業旅游作為農村地區最繁忙的業務類型之一,對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都有著非常大的吸引力,這也契合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本文首先分析了農業旅游的發展現狀,探討了農業旅游開發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旅游開發路徑。
關鍵詞:農業旅游;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農村僅被視為以農業結構占主導地位的地區,并沒有發展其他類型的經濟活動。但越來越多的鄉村為其居民和外來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活動選擇,例如工業和休閑娛樂。這種活動對不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展現的貢獻程度存在著較大的差別。在傳統的經濟發展理論中,提高城鎮化被認為是農村地區農業停滯不前和城市工業部門現代化路徑障礙的化解機制。然而,在大多數地區,這種可能導致農業部門發展停滯和勞動力人口向城市遷移的模式不再適用。目前非農業活動在農村地區正逐漸成為主導,農業旅游等活動成了農村地區最繁忙的業務類型之一。但對于具有市場經濟和正處于經濟轉型的區域來說,發展農村旅游的前提條件是不盡相同的。造成這些差異的若干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然而,即使在這些轉型地區,也逐漸創造和發展了新的活動,這使得這些區域對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有著更大的吸引力,繼而實現了區域長期可持續性的觀念。同時,黨中央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背景,這說明了經濟發展與綠色發展被提上了同等高度,應齊頭并進。過去片面的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路徑已經逐漸不適應我國的基本國情,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當前被擺在的更重要的位置。本文在此背景下,對農村旅游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同時研究了農業旅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及影響,并提出了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的關鍵問題。
二、相關文獻綜述
1992年在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可持續發展概念影響到世界經濟的各個部門,包括作為世界各國和各區域經濟基礎的農業。這一概念以四項主要原則為基礎:滿足所有活著的人的基本需要;地球上所有人民都享有這種滿足的平等標準;合理、審慎地使用自然資源;為后代保留實現其基本需求的機會[1]。由此可見,農業旅游是既能體驗大自然,又能充分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及當地發展的特殊旅游模式,強調自然生態資源的梯度開發和循環利用,達到生態與旅游資源正能量結合的目的。國內外諸多學者對農業旅游(生態旅游)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作用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曹小黎(2009)提出應大力推廣生態旅游,使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可持續利用統一,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2]。冀慧萍(2015)通過分析國內生態旅游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提出以生態旅游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開展綠色旅游開發、推廣生態旅游方式、培養生態旅游人才以及建立生態管理機制[3]。IvanovandZiganshin(2018)認為以有機農場為基礎的生態旅游發展是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的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發展方向[4]。
三、農業旅游發展的現狀分析
在我國目前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而在世界其他國家,農村地區同樣占有更大面積,例如在歐盟,農村地區占據了25國領土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以如何合理的發展農村地區是對當今世界各國最為重要的一個議題。農業和林業對于利用領土、管理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以及作為農村社區經濟多樣化的平臺仍然至關重要。農村發展政策面臨著若干挑戰:(1)經濟方面:農村地區的收入低于平均水平,對初級部門的依賴程度更高;(2)社會方面:在農村地區,失業率明顯高于城市地區。人口密度低和某些地區人口減少,可能會加劇諸如獲得基本基礎設施、社會排斥和就業機會有限等問題的風險;(3)環境方面:需要確保農業和林業在更廣泛的意義上對景觀和環境作出積極貢獻,這意味著要認真尋找農業和環境之間的均衡。目前許多國家將農村發展政策作為國家發展政策的第二支柱,農業被視為創造環境、形成農村景觀和提供公共產品的決定性因素。農村發展政策旨在配合一個國家的市場政策,并遵循可持續發展的一般原則。目前而言,農村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為主要的三個問題在于:(1)如何通過支持結構調整提高農業部門的市場競爭力;(2)如何在發展的同時保護農村自然景觀;(3)如何通過實施開展針對農業部門和其他農村利益相關方的政策,提高農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多樣化。基于這一方向,農村勢必將得到更多的支持,因此在發展的過程各項措施需要得到密切的監測,從而促進農村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目前而言,農村最為重要的非農商業活動是農業旅游,農業旅游能夠使用當地的資源、產品和服務多元化的發展地方經濟,能為當地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而為城市人口提供農業休閑的機會。而農業旅游并非一種吸引大眾的出行方式,這一方式專屬于對農村文化、歷史或者環境感興趣的一小部分人,所以當前這些農村旅游目的地暫時不會遭受因大規模旅游而帶來的負面效應,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可能將有更多的人會選擇農村作為旅行目的地,所以在將來實施農村發展政策的時候勢必將可持續發展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
四、農業旅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
目前就我國而言,農業旅游的主要項目包括:農家樂、體驗式休閑農業,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等等。這些旅游項目幾乎都是建立在農村地區的綠色自然資源以及山水相依的優美環境的基礎之上的。在某地發展旅游農業意味著一方面需要對當地的自然景觀進行一定程度的修建與包裝,并且農民通過利用自有房屋以及自產農產品向消費者提供具有農村特色的餐飲、住宿以及農業體驗等服務;另一方面,利用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基地的建立可以為旅客提供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直觀展現,起到一定程度的科普作用并且旅客看到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推廣成果。大力發展農村旅游對區域經濟發展將會起到重要作用:首先,發展農業旅游可以實現當地人的轉移就業。在發展農村旅游的紅利下,所有農民都有機會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足不出戶就能夠分享我國現代化進程以及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利益;其次,發展農業旅游能夠提升農村的產業層次。在將農業與旅游業結合的過程中,識別涉及多個下游部門,例如環保、基建等。所以在這一過程中,能夠實現農村產業由較為單一的第一產業逐步向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其不僅促進了產業的發展升級,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產生了積極作用。最后,農業旅游加強了區域之間的聯系。農業旅游主要是為城市人口提供一個體驗與放松的旅游環境,其蓬勃發展必然帶來城鄉之間更多的交流,其中一方面有利于實現我國加快城鄉融合的步伐,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城鄉互動,城市人口與農村人口的交流,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
五、農業旅游開發路徑
時至今日,農業旅游已經逐步發展成為農業經濟中的重要一環,它在帶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前我國大力提倡促進城鄉融合,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農業旅游勢必將會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發展農業旅游一方面必須有效的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發展過程中對農村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避免農業資源的枯竭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另一方面更要不斷增強利用,讓農業旅游成為保護生態環境的一種開發方式。想要使農業旅游的發展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必須依靠政府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第一,政府加強引導性政策的制定。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作為經濟建設的主體,必須積極轉變職能,科學合理地制定引導規劃政策,加強經濟激勵措施,規范農業產業園區或者農村旅游景區的開發行為,在農業旅游產業開發的過程中努力做好教育宣傳工作,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第二,大力推進先進環保技術的使用。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屬于一種低碳低效的生產方式,在生產過程中人們容易忽視對其產生的環境的負效應的影響。而當前加速發展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在極大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將會帶來更大程度上的環境負外部性。所以在發展現代農業旅游的過程中,一定要樹立環境經濟的發展理念,積極采用先進的環保配套技術,建立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的協調機制,最終使得農業旅游帶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加強產業鏈的優化發展。在發展農業旅游的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在旅游中融合多種要素,例如以藥材為主要種植作物的農村區域可以配套開發健康養生,田園療養等產業,在以花卉為主要種植作為的農村區域可以配套開發婚慶等產業。這種舉措可以從根本上解決農業旅游覆蓋面不廣,受眾不大的問題,真正實現整個產業鏈的轉型升級。第四,大力提倡綠色消費方式。在農業旅游的開發過程當中,除了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之外,也可以促進綠色消費上發揮重要的作用。要將農業旅游區內合理的設置宣傳循環經濟理念和綠色消費方式,把循環經濟的理念融入各個方面,使農業旅游不僅發揮“農游合一”的經濟作用,同時也增加了開展綠色教育的一項重要途徑。總之,農業旅游的發展一方面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滿足了城市人口對于農村休閑的需求,也給當地帶來了對環境較為“溫和”的就業和創收的機會,所以在今后農業旅游必然將會在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作者:田婧 單位:長春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