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理念融入生活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供公筷公勺、提倡光盤行動、鼓勵低碳出行、推行垃圾分類……近年來,我市持續開展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行動,通過融入文明實踐、文明創建和文明培育等方式,推動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融入百姓生活,助力創建文明城市。
一、公筷公勺引領“新食尚”
隨著防疫知識宣傳的不斷深入和市民文明意識提高,餐桌文化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外出就餐公共餐具成為餐桌“標配”,公筷公勺已成為生活常態。在開發區時代廣場內一家餐飲店,記者看到,在包廂就餐者每個盤子上都有一雙公筷(公勺),消費者自覺使用,體驗“無接觸就餐”。“店里主動提供公筷公勺,我們吃著也安心。整體使用下來,也不覺得特別麻煩,相反,這么吃飯感覺特別文明,特別時髦。”一位顧客表示。該店經理認為:“配齊公筷公勺的確會增加企業成本,但從長期來看,這會成為一種‘新食尚’,非常有必要,也已經滲透到市民的就餐意識中,成為百姓的綠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隨后,記者走訪市區多家餐飲店,發現絕大多數餐飲店提供了公筷公勺。公筷公勺已成為餐桌標配,且市民用餐過程中用公筷公勺、光盤行動已經成為生活常態。
二、垃圾分類意識明顯提高
現如今,走在小區里,關于垃圾分類的宣傳無處不在,比如每一棟樓前的單元樓指示牌、單元樓門里面的宣傳欄,都有垃圾分類宣傳內容。垃圾桶從顏色和標識都能讓市民一目了然。人們都能沉浸在垃圾分類的宣傳氛圍里。疫情爆發以來,市民垃圾分類意識逐漸提高了,雖然還未被普及,但相關部門經常進行宣傳,指引市民把垃圾進行分類,到現在好多市民包括小孩的垃圾分類意識都提高了。居民陳女士說:“我覺得垃圾分類這種無處不在的宣傳方式很有意義,我現在能更好地區分廚余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及可回收垃圾,并能有意識的提醒家人分類處理生活垃圾。”通過采訪我們看到,我市的單位、社區等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在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垃圾分類也正在進行中。大家能夠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讓垃圾分類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為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綠色消費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綠色消費,就是返璞歸真地去進行人與自然的活動,從節電節油節氣、拒絕一次性物品等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為,卻能起到對環境的保護作用。“去超市都是自備布藝購物袋,能循環使用,外出就餐自備勺子筷子,拒絕使用一次性筷子,日常出行步行居多,上下樓無特殊情況不乘坐電梯。”市民于女士把綠色消費看作是一種生活態度,無形中影響著她的先生和孩子,全家踐行綠色消費理念。記者在采訪和問卷調查中了解到,越來越多的市民有意無意地用行動詮釋著綠色消費這個理念。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參與到環保工作中。主動遵守環保公約,減少水、氣、渣、聲的污染;節約用水、用電,把綠色消費變成一種生活態度。
作者:張兆燁 單位:承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