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模式及政策需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實現農業全面高質量發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要求,而且要增強種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本文以糧食主產區河南省為例,通過歸納總結河南在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實踐創新模式以及目前還面臨的困境,提出我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需求:以糧食產業化聯合體為政策補貼對象、以產業鏈集成為政策支持領域、以市場驅動為政策推動機制。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模式;政策需求;河南省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中國農業發展歷史上的第三次農業大變革,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以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最終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富裕為目標[1-2]。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基礎,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實現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最終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
一、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糧食產業如何高質量發展
報告中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之一,推動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要求和重大導向之一,其中農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實現農業的全面現代化、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實現農業全面高質量發展的基礎。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推動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推動糧食產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而且要保障種糧農民利益,增進種糧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最終增強種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
(一)糧食產業要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要求我國糧食產業出現了產量、進口、庫存“三量齊增”的現象,同時糧食產業效益低,近年來我國糧食播種面積占農作物播種面積達68%左右,但糧食產值占農業產值(不包括林、牧、漁)僅為36%左右[3],而且糧食深加工欠缺、鏈條短、附加值偏低。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發展理念,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提升糧食供給質量、推進糧食品牌化建設、提升糧食領域產業融合發展質量,增強供給側對需求側的動態適應性[4]。這需要在農業各項產權明晰、各種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的基礎上,推動糧食全產業鏈發展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
(二)增強種糧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能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之一就是“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即調動農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維護農民群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最終增進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我國糧食生產經營主體仍以小農為主,但是小農生產面臨著經營規模小、土地細碎化、經營者老齡化和兼業化等諸多現實挑戰[5],如何把小農納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歷史任務。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帶動小農發展,共同致富,也就是以發展土地入股、土地流轉、土地托管等多種經營方式,建立小農戶與種糧大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和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之間以股份合作、利潤返還方式形成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利益聯結機制[6]。
二、河南省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創新模式及面臨的困境
河南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用占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4的小麥、1/10的糧食,連續多年來糧食產量保持在1100億斤以上,不僅解決了河南1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調出400億斤原糧和加工制成品,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貢獻。近年來,河南糧食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科技裝備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在糧食產業方面初步構建了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三大體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各個地方在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道路上探索了一些典型模式,如循環經濟模式、全產業鏈模式和三產融合模式,為糧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一)實踐創新模式典型案例分析1.循環經濟模式固始縣某企業是一家稻米加工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開發稻谷加工后的副產品米糠、稻殼綜合利用方面有獨特的專業技術和完全的知識產權,米糠用于米糠食用油生產、稻殼用于燃料生產供烘干機作業,這增加了稻米加工的附加值。為了保證稻米原料的優質來源,通過“公司+農業科研機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基地”方式建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公司負責聯合體生產經營計劃、產品質量標準的制定,優價收購稻谷、終端市場開發及產品銷售;科研機構水稻研究所負責制定農作物科學化標準化生產實施方案,選育和推薦優良品種、提供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及配套技術服務,如利用油菜籽秸稈還田、紫云英綠肥漚制種植有機香稻,利用蝦稻共養和選用優良品種實現綠色種植;種植專業合作社與家庭農場負責按照產品質量和數量要求,組織開展優質稻米標準化生產,生產提供符合優質標準的稻谷產品。構建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進一步發揮企業、科研機構、合作社、家庭農場、種植農戶各自的優勢,建成了種植示范基地1.5萬畝、聯建優質稻谷種植基地30萬畝,實現“1+1+1>3”的產業三大主體融合,提高固始縣稻米經營主體的整體競爭力和經濟效益。2.全產業鏈模式河南省某糧食產業園由一家龍頭企業主導投資建設,構建了一個以“一個基地、三個中心”為核心的產業全鏈條。“一個基地”指的是原料基地,在周邊縣市建了45萬畝訂單原糧;“三個中心”分別指的是加工中心、倉儲物流中心和研發中心。其中加工中心包括三項:一是年加工30萬噸專用面粉生產。以生產高檔中、高筋專用面粉為主,主要品種為:強筋類面包粉系列、中筋類民用粉系列、低筋類糕點粉系列、工業客戶專供粉系列、禮品小包裝系列等五大系列。主要供應康師傅、達利園、盼盼、三全、思念等全國知名企業;二是年產18萬噸飼料生產。以小麥麥麩、玉米加工為主,生產的產品是高端豬飼料,主要提供給江西雙胞胎集團;三是休閑食品加工。主要產品為高端面包、蛋糕、沙琪瑪、米餅、米果、蛋卷、銅鑼燒、瑞士卷、糖果、膨化休閑小食品等十大系列100多個品種。產品營銷網絡以河南、河北為中心輻射全國20余個省市自治區。倉儲物流中心以收購托市小麥為主,研發中心主要是面粉技術研發和烘焙前沿技術培訓、新產品研發。3.三產融合模式鶴壁某企業在糧食產業方面不僅打造了集糧食的種、收、儲、加工轉化、物流配送、終端零售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模式,而且依據“所有的企業向產業園區集中、所有的人口向新城社區集中、所有的耕地向農機合作社集中”原則,走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三產融合發展道路。新型工業化──企業向園區集中,建設糧食精深加工產業園區,集中布局農產品加工企業、倉儲物流企業等,形成加工、倉儲物流兩大功能區。建成的農產品加工區年可加工轉化45萬噸玉米、100萬噸小麥,初步形成以品牌帶動的兩大支柱產業:小麥產業,年產專用面粉23萬噸,年產小麥淀粉、谷朊粉15萬噸,營養調理掛面10萬噸,速凍食品10萬噸,保鮮饅頭9900萬個;玉米產業,年產淀粉30萬噸、麥芽糖漿8萬噸、麥芽糖糊精5萬噸。農產品倉儲物流區擁有以100萬噸倉儲能力和9公里鐵路專用線為依托的糧食倉儲物流港。新型農業現代化──土地向合作社集中,建設農業生產與生態觀光區,實現規模化生產和組織化經營。企業與農戶聯合創建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同時走“地種糧、糧結稈、稈喂羊、羊拉糞、糞還田”的循環農業模式,并且利用農機服務、糧食種植、林果種植、肉羊養殖、食用菌種植、蔬菜種植等各類合作社打造優質糧食作物生產區、生態觀光休閑農業區、標準化畜牧養殖區和優勢特色經濟作物林果種植區。新型城鎮化──農民向社區集中,建設農村居民安置與休閑區。通過撤村并居實現農民向城鎮居民、向產業工人的轉變。
(二)實踐模式的經驗啟示1.農產品的優質是糧食產業經營主體追求的目標。目前隨著人們對糧食消費需求的升級,糧食經營主體通過多種方式追求農產品的優質。種植環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稻蝦共養、農牧結合等循環方式減少農藥、化肥等投入;二是通過使用信息化、大型機械化等物質裝備,提升對糧食產業的科技化支撐,達到節水、節肥、節省勞動力的目的,最終打造清潔糧源生產基地。加工環節以綠色、有機等認證方式品牌化帶動產品優質。2.構建緊密的產業化聯合體成為帶動小農發展的有效機制。目前有些加工企業為了保障糧源的優質向前延伸產業鏈,開展訂單或獨自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進行糧食生產,但是面臨著小農訂單履約率低或經營成本高的問題,為此,很多企業與科研單位、種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社會化服務組織、小農戶合作構建產業化聯合體,通過智能化、信息化等互聯網技術開展全程監控、溝通,明確各主體功能作用,以市場化的方式保底收購,充分調動各主體的積極性,保障糧食的規模化、標準化、區域化種植。3.三產融合發展是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龍頭企業在發展糧食產業時追求產業鏈的前后延伸縱向融合和產業鏈的拓寬等橫向融合。在縱向融合方面,有些龍頭企業不斷向生產、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延伸,還有部分企業通過股份合作等利益聯結手段,將空間上分離的不同環節緊密連接,也有部分企業將糧食種植與養殖、畜牧等產業關聯起來,依據生物鏈的基本原理建立上下游之間的有機關聯。在橫向延伸方面,有些企業將糧食產業與“互聯網+”以及一些農耕文化等旅游元素相結合,發展線上、線下雙融合以及多元化糧食經濟。
(三)河南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困境目前河南在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過程中進行了多模式的實踐創新,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但是在政策支持精準性、經營主體種植糧食的積極性方面還面臨較多的困境。1.糧食產業支持政策不夠精準。在推進糧食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產業支持政策還不夠精準,河南省是以小麥生產為主的糧食大省,在推進小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提出按照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的總體思路和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的實現路徑,采取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穩步推進的方式,在穩定小麥面積的前提下,積極發展優質強筋、弱筋小麥。同時給予優質麥生產者0.1元/斤的財政補貼。在實地調研過程中發現這項政策只實施了2017年1年,缺乏精準性和連續性。主要原因是:一方面河南省推進優質麥發展主要關注于生產端,對于需求端加工企業來說,卻處于一種從屬地位,只需要與生產者簽訂收購訂單,對小麥種、管、收的生產環節卻少有參與,不能掌控。實際結果是不管品質是否符合企業需求標準,沒有主動權,都要照單收購,這樣造成加工企業簽訂訂單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財政扶持資金下達月份在優質麥收割之后,小農戶和大戶均已將優質麥出售,財政支持資金全部收回,并不再實施。2.各主體生產糧食的積極性降低。糧食經營主體在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時面臨較高的風險,如優質麥與普通麥相比較易發生病害、凍害等災害,如2018年3、4月份的倒春寒造成優質小麥產量很低甚至絕收,雖然開展了保險相關政策,但是保險賠付以成本賠付為主,而不是以收入和產量的方式進行賠付,造成保險賠付率低以及金額少。同時大部分規模種植優質麥的種植大戶和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無法貸款或小額貸款利息較高等問題,種植優質麥的積極性較低,而且還存在部分退地現象。
三、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需求
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模式創新是經營主體面臨市場競爭做出的實踐探索,但是高質量發展模式要想取得新進展和新成效,需要更具精準性和內驅力的政策支持體系。
(一)以糧食產業化聯合體為政策補貼主體糧食產業化聯合體是企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之間通過契約實現產品交易的聯結,在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進行相互滲透和融合,進而實現各要素的優化配置。針對聯合體中不同主體的功能作用給予政策補貼,如加工企業在集群優勢形成中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和家庭農場在經營過程中機械化作業還有流通中晾曬烘干和倉儲等方面需要加大支持力度。
(二)以產業鏈集成為政策支持領域產業鏈的集成推進是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需求,需要擺脫傳統的就生產、加工、倉儲等單一環節的政策支持,而是要將產業鏈集成作為今后政策支持的主要領域,主要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區域和形成集群優勢的重點主體,探索根據實際需要自行提出綜合性、系統化支持需求,由財政等主管部門會商審批,減少項目自上而下安排導致的繁瑣或無效供給。
(三)以市場驅動為政策推動機制糧食產業發展中普惠制補貼政策、農業稅收政策、保險政策的推動均需進行以市場化驅動的改革,普惠制補貼政策方面,要將種糧者的實際種植面積、產量和質量作為考慮要素,形成多種糧、多產糧和多好糧的精準性政策導向;農業稅收方面,支持主產區域發展糧食深加工并形成集群優勢、完善的產業鏈,并把糧食加工增值稅更多留于地方用于提高糧食產業經濟;農業保險政策方面,探索以收入的方式進行賠付,切實起到風險補償作用。
參考文獻
[1]姜長云.科學理解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戰略導向[J].管理世界,2018(4):17-24.
[2]卞靖,高鈥.以“三有”經濟體制促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實施[J].宏觀經濟研究,2018(9):139-146.
[3]許正斌,張宇翔.鄉村振興與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J].中國糧食經濟,2018(10):16-21.
[4]丁聲俊.在新理念引領下開創糧食產業經濟發展新模式[J].中州學刊,2017(2):23-29.
[5]郭曉鳴,虞洪.現代糧食產業發展模式重構探析——基于四川省新津縣的探索實踐[J].農業經濟問題,2018(1):87-96.
[6]劉文婷.推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N].農民日報,2017-11-09.
作者:上官彩霞 鄭國清 張偉 張穎 單位:河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