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糧食生產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提高浙江省糧食生產能力,保障其糧食安全提供參考,基于糧油專家團隊對臨安區糧食生產進行的相關調研,分析了該區糧食生產現狀和特點、糧食生產能力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從提高糧食安全意識、合理利用耕地和基本農田、改善農田基礎條件、加強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糧食生產;現狀;問題;對策;臨安
糧食安全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長期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重點關注。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生產經歷多次起落。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糧為綱”,卻難以解決溫飽;80年代改革開放,糧食生產長足發展,1998年產量超5億t,一度出現供大于求、賣糧難現象,庫存大增。之后糧食生產有所松懈,2003年產量回落至4.3億t,庫存減少,糧食缺口增大;2004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問題,出臺一系列穩糧扶糧政策,糧食生產出現了恢復性增產,總產量連續15年保持高位,多年穩定在6億t以上,糧食庫存也達到高峰值。對此,2018年中央和有關部門主動調整了農業結構,適當調減糧食產量。20世紀90年代后期,浙江省提出發展效益農業的重大決策,2001年又率先在全國實施糧食購銷區場化改革,全省糧食播種面積持續大幅下滑,產需缺口大,糧食自給率僅40%。2004年以來,全省出臺多項舉措加大力度扶持糧食生產,提高種糧補貼標準和銷售獎勵資金,加大對糧食高產創建活動的支持力度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的建設力度等,著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但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總體仍呈減少趨勢。2016年來,糧食價格出現回落,糧食生產效益下降,杭州市臨安區糧食生產面積難以穩定,糧食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為此,糧油專家團隊進行了相關調研。在此基礎上,對該區糧食生產現狀和特點、糧食生產能力和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
1臨安區糧食生產現狀和特點
1.1播種面積及總產大幅調減
2018年全區糧食生產總面積約0.53萬hm2,復種面積0.68萬hm2,產量3.83萬t,占耕地總面積2.13萬hm2的25%,面積與產量分別只有歷史最高年份1984年(糧食生產總面積4.33萬hm2,總產量21.3萬t)的15%和18%。同時,糧食生產結構發生較大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麥-稻-稻三熟制為主要種植模式,90年代積極推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大力發展一優兩高農業,逐漸向麥-稻、油菜-稻的二熟制轉變。小麥和單季稻的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小麥種植面積從1998年的0.8萬hm2下降至2018年的0.087萬hm2,降幅達90%;單季種植稻面積從1998年的1.62萬hm2縮減到2018年的0.32萬hm2,減幅達80%,旱雜糧面積也逐年下降。農業生產由原來的糧食主體型向經濟作物主導型轉變。
1.2產需缺口不斷擴大
隨著人口增長和城鄉居民食物結構變化,口糧消費逐年遞減,但間接糧食消費持續增長,工業用糧、飼料用糧等需求在逐步增長。全區現有53.5萬人口,糧食需求按人均年消耗量300kg測算,全年糧食需求量16萬t,而2018年糧食總產量3.8萬t,產需缺口12.2萬t,糧食自給率僅23.7%。
1.3生產基礎實現較大改善
2004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及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生產問題,持續加大了對糧食生產的投入,尤其是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出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等穩糧固本政策。截止2018年,全區建成高標準農田1.27萬hm2,其中糧食生產功能區0.53萬hm2,農田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
2臨安區糧食生產能力分析
糧食生產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區、一定時期和一定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由糧食生產各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穩定達到一定數量的糧食產出能力。根據全區目前的耕地資源條件和糧食生產水平,對其糧食生產能力作如下分析。首先,可直接用于糧食生產的,以2018年糧食生產面積0.53萬hm2為基數,水稻、小麥、旱雜糧等復種面積0.68萬hm2,糧食生產能力約4萬t。其次,經過種植結構調整和耕作制度改變,全區效益農業持續快速發展,耕地中竹筍、苗木、水果、桑樹、蔬菜等經濟作物占較大比例,總面積約1.33萬hm2,按照恢復40%面積、種1季水稻產量達標準的70%計算,糧食生產能力約3.1萬t。第三,旱雜糧套種按0.13萬hm2計算,糧食生產能力為0.4萬t。3項合計全區糧食生產能力為7.5萬t,糧食自給能力達46.8%。按全區年均糧食總需求量16萬t,糧食安全儲備警戒線17%計算,全區最低糧食儲備量應達2.72萬t。一旦糧食供需形勢逆轉,勢必出現糧食生產恢復性發展,因此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刻不容緩。
3臨安區糧食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耕地資源亟需保護
隨著人口增長和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推進,耕地面積進一步減少,耕地質量不斷下降。據土地確權數據分析,2018年度全區耕地面積約2.13萬hm2(已確權1.87萬hm2),其中水田約2萬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積僅400.2m2,僅有解放初期人均耕地面積的50%。同時,耕地質量不斷下降,城鎮化建設占用的0.104萬hm2耕地基本為肥沃的中上等農田,而占補平衡的新造地大多土壤貧瘠、交通不便、水源缺乏。保護耕地與保障用地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
3.2“谷賤傷農”削弱種糧積極性
我國糧食生產形勢與國家政策息息相關,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一是解放后糧食產量極大提高;二是時期饑荒年代;三是農田承包責任制后的欣欣向榮階段;四是20世紀末糧食實施購銷市場化改革后,輕糧現象嚴重,供求趨緊;五是2004年中央出臺一號文件集中力量發展糧食產業,糧食總產量得到恢復性增長。2016-2017年國家對糧食最低保護價進行了下調,糧食收儲公司也提高了糧食收購標準,導致出現了罕見的賣糧難現象,糧農生產效益受損嚴重,尤其是種糧大戶,既挫傷了其種糧積極性,又阻礙了農業規模化發展。
3.3成本不斷增加,效益日益下降
因農田租金、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成本不斷增加、“谷貴傷民”和糧食價格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持續低位徘徊,導致種糧效益低下。近10年來,全區農田租金、勞動力成本增加約1倍,農資成本上漲30%以上,而糧食收購價格下調約10%。據調查,全區種植水稻收益僅為100~200元/667m2,遠低于經濟作物的種植效益。
3.4政策牽引作用日趨弱化
2004年以來,糧食生產形勢得到恢復性增長,供求關系得以緩和主要得益于政策的強力扶持。糧食價外補貼、直補政策、機械化補貼、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政策的陸續出臺,增加了種糧收入,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而2016年后糧食補貼政策有所弱化,而且被上漲的生產成本所抵消,政策對糧食生產的牽引作用逐步消失。
3.5自然災害威脅加大
隨著厄爾尼諾現象日益頻繁及全區生態環境惡化,近年全區洪澇、臺風和干旱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海葵”“莫蘭蒂”“莫拉克”“卡奴”“利奇馬”等特大臺風接連不斷,極端高溫干旱及低溫暴雪屢見不鮮,對糧食生產形成較大威脅。
4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對策
4.1提高認識,牢固樹立憂患意識
糧食作為人們最基本的食物資源,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是其他任何商品無法替代的,糧食安全事關民生和社會穩定。但種糧效益低是一個長期性問題,“棄經種糧”,特別是要求普通農戶舍棄經濟作物的經濟效益自覺種糧,既不科學也不現實。一旦糧食供需出現逆轉,將對糧食生產帶來較大沖擊。因此,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用發展的戰略眼光正視糧食安全問題。要認直貫徹中央、省市農業和糧食工作會議精神,切實加強保護糧食生產的領導,實行糧食安全行政首長負責制。樹立多元化糧食觀點,緊抓糧食生產重點,實行藏糧于倉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術的有機結合,切實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議政府把糧食生產作為公益事業進行運作。
4.2管好用好耕地和基本農田
應加強對耕地利用的科學規劃,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妥善解決糧食生產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緩解保障建設用地和保護耕地、保護法定基本農田之間的矛盾,禁止在基本農田挖塘養魚蝦,禁止拋荒和破壞耕作層的農業開發。
4.3改善農田基礎條件,提高抗災能力和糧食產出率
積極利用好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功能區建設、農田水利建設等各項政策,多渠道、多層次增加對修筑溝渠、機耕道路、農田整理、土壤改良等工程的投入,切實改善和增加農田基礎設施。全面實施秸稈還田和綜合利用,科學合理用肥,搞好面源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培肥地力,增強糧食生產的抗災減災能力,為實現優質綠色高產的糧食生產創造基礎條件。
4.4加強政策扶持,保障糧農收益
糧食安全生產工作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從戰略高度對待糧食生產,持續不斷加大對糧食生產者的補貼,可采取直接補貼、間接補貼、敞開收購、按質論價等措施,加大對糧農的扶持力度,提高種糧比較效益,調動糧農的生產積極性。
4.5多措并舉提高糧食生產效益
應轉變觀念,突破重一產輕二三產的傳統糧食生產格局。一要深入開展糧食綠色優質高產創建活動。通過高產創建,實現統一品種、統一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以科技為支撐,最大限度發揮品種和技術在產量、品質、抗性等方面的生產潛力,實現優質、高產、高效。二要優化土地流轉政策,促進糧食生產規模化機械化進程,降低勞動力成本與強度,實現規模效益。三要實行產加銷結合,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四要實施品牌戰略,實現品牌價值。
4.6因地制宜挖掘旱糧生產潛力
“水田不足旱地補”,臨安區地處浙江省西北部,水田少,旱地資源豐富,旱糧生產發展潛力較大。例如,區內天目小香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既提高了糧食產量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因此,可因地制宜挖掘旱糧生產潛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作者:陳思思 毛偉強 顧建強 魯燕君 單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農林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