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put id="zdukh"></input>
  •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初中歷史教學的水平提高研究(5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歷史教學的水平提高研究(5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初中歷史教學的水平提高研究(5篇)

        第一篇: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激活初中歷史教學

        培養品學兼優、身心健康發展的優秀人才是新課改的主要目標之一。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界關注,課堂教學是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從古至今,歷史教育一直是一種重要的道德教育手段,歷史課程包含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教師可充分發揮這些資源的效用,將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地滲透到歷史教學中,用歷史“心藥”來診治學生的“心病”。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然,也符合歷史學科的教學規律,因而既可行也必要。情感教育,培養積極情感情感是心理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的情感可以促進人們的認知能力提升。擁有豐富情感教育資源的初中歷史教材在培養學生積極情感,陶冶學生情操方面的優勢是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教育資源,對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心加以重點培養。例如,中國古代史中介紹的很多中國在世界上領先的科技成就:最早記錄哈雷彗星,領先世界五百年的勾股定理,領先世界一千七百多年的地動儀,領先世界一千一百多年的圓周率以及偉大的四大發明等。中國近代史上的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勝利。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這些歷史內容創設情感教育情境,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讓學生明白自尊、自信是要靠自己去爭取,而不是靠別人施舍,激發學生奮發向上,自立自強。又如,在教學“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教師要讓學生知道“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挑戰與機遇并存,意識到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關鍵在于培育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在讓學生回歸到自身,使他們明白作為學生就應該刻苦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將來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共同將祖國建設成為現代化科技強國,激發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人生觀教育,培養正確人生觀積極的人生觀可以促使學生不斷地完善自己,可以激發學生對自己、對社會的責任感。初中歷史教材介紹了很多為了國家和民族奉獻自己的優秀的歷史人物。它們的崇高精神,積極的人生態度都是寶貴的心靈健康教育資源。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引用歷史人物的相關經歷、故事,啟發學生,培養學生關心國家,關心社會的意識。例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觀;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價值觀等,都可以用來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歷史人物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深遠影響。如,在講到曹操這個歷史人物時,筆者引用了他的詩作《龜雖壽》中的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向學生提問:這句話的是什么意思?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做這首詩時,曹操年紀多大了?體現了什么精神?學生順著問題一路思考下來,必然能理解年邁的曹操依然心懷雄心壯志,奮發圖強的精神,從而在這種精神的感召下,學生也會樹立遠大的志向,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挫折教育,培養堅定意志有道是:“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在一個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遭遇這樣那樣的挫折。關鍵是如何面對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如今的初中學生大多生活安逸,從小缺乏生活歷練,缺乏抗挫折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很容易無所適從,內心產生焦慮、緊張、壓抑等不良情緒,甚至選擇輕生。可見,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對其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該應用初中歷史教材中的相關典故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例如,屈原被流放,才寫下千古絕唱《離騷》;孫子遭受臏刑,才寫下兵法圣書《孫子兵法》。通過這些歷史人物在挫折中奮起有為的事實,讓學生認識到,挫折從來都不是人們逃避的借口,而應該是人們奮發的動力。面對挫折,應該化悲憤為力量,奮發圖強,克服困難,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在具體生動的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感染力,可以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堅定的意志品質,提高抗挫折能力。交際教育,培養正確人際關系觀人際關系良好可以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讓學生學會與人交往,讓他人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前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其中的國家、民族之間的交往讓學生意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際關系觀,使學生形成合群的心理品質。例如,在教學“繁榮開放的唐朝”一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重點介紹唐太宗時期實行的民族政策,讓學生了解到當時的唐朝國力強盛、社會觀念開放,與其他國家、民族之間的來往頻繁,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再列舉清朝閉關鎖國,隔絕與外部世界聯系的錯誤做法,使得中國遠遠落后于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一場挨打的悲劇和民族的災難在所難免。讓學生明白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交往是促進發展的重要途徑,應該樂于和人交往,在交往中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理論、實踐兩個層面探討了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心理建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建議,為學生學好歷史插上成功的翅膀。

        作者:胡余發 單位:江蘇省高郵市送橋鎮天山初級中學

        第二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指導

        [摘要]根據教育部《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編寫的部編人教版歷史新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已經于2016年秋季開始在全國各地陸續推行使用。這本教材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以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為目的,力求歷史課程的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充分展現,進而達成培養學生具有的歷史核心素養為目標。文章從歷史核心素養的背景、概念、內容和要求等方面,并結合部編人教版歷史新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內容,分析義務教育階段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以及對歷史教學的指導。

        [關鍵詞]歷史核心素養;新編人教版《中國歷史》;教學

        在黨的精神指引下,為了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你價值觀,更好地落實教育改革的新舉措,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把學科核心素養與學業質量提高有機地聯系起來,已成為當前中學各學科教學工作的首要任務。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也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眾所周知,目前正在全國統一使用的教育部審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簡稱“人教版”)的初中歷史新教材,是根據2011年版歷史新課程標準編寫的,它是按照課程“三維目標”的要求進行指導教學,并以此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標準。那么,我們要在現行的初中歷史教學中,貫徹和滲透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踐行“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就必須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怎樣才能全面地實現對初中歷史教學的指導”這一問題進行全面、認真和深刻的分析,找到有利于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歷史教學的新途徑和新方法。下面我們以歷史教學中正在使用的新編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的教學內容來分析和認識這一問題。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產生的背景

        21世紀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發展,世界教育改革也掀起新浪潮,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育改革理念成為一種潮流。關于“核心素養”這個概念,1997年被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第一次提出,確立了“核心素養”在人才培養和基礎教育方面具有的指導性作用。但是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國情以及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不同背景,因此提出了各自不同內涵的核心素養。然而每個國家又都是處于一個共同的全球化時代,所以各國提出的核心素養也有一些相通的內容,如加強公民素養、合作與交流、創新與批判等素養。由此看來,加強核心素養的培養已成了各國未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為了順應國際教育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我國培養人才的能力,進一步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2001年開啟的國家新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了“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指導中學各學科教學。中學歷史學科在課程標準中則鮮明提出了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要求,它成了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內容。2014年3月,教育部為了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提出“構建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體系”的要求。因此,在此時代背景下,歷史作為有助于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一門重要學科,應與時俱進,并結合課程自身的特點,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提煉出來指導歷史學科的教學工作,這是當前歷史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內容

        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在培養學生的歷史素養方面肩負著巨大的職責,關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定義與基本內容,相關的研究者紛紛各展其說,研究領域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我國著名的教育學者鐘啟泉的觀點是:“所謂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一種解決問題的素養和能力,而在這期間學校教育起到相當關鍵的作用。”[1]很明顯,核心素養不僅注重學生的技能和知識,尤為關鍵的是它對學生知識獲取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淺析21世紀以來歷史課程目標的變化》一文中,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組組長朱漢國指出:“核心素養是建立在學科知識技能前提下的綜合性品質和相關能力,它必須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整合,另外對于現實需求可以做到滿足。這種關鍵成就就是學生對該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學習之后形成的,并且學科特點顯著。”[2]因此,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指的是一種綜合品質和相關能力,它建立在歷史學科知識的前提下,是相應的態度、情感以及價值觀的整合。對于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我國知名的歷史教學論專家葉小兵指出,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是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歷史理解和歷史價值觀,是學生逐步形成在歷史學科學習時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有歷史學科特征),它綜合體現了個人的諸多方面:能力、歷史知識以及方法等[3]。所以,對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認識,它是基于歷史學科和歷史教育的本質要求去分析的。

        三、義務教育階段歷史教學中對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

        從2016年秋季開始的新學期,全國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將陸續開始使用根據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編寫的,并經教育部審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這套新教材是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全面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正確的思想引領和價值導向,力求體現育人為本,以普及歷史常識為基礎,將正確的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價中,從而充分體現歷史課程的思想性、基礎性、人文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這套教材以“學習單元”的新結構與新方式來呈現,更加凸顯出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要求。為此,我們結合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本質要求,具體分析和闡釋新編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在教學實際中如何貫徹和踐行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第一,時空觀念素養。“所謂時空觀念,指的是觀察、分析事物在特定時間和空間方面聯系的觀念。所有歷史事物的發生都脫離不了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想要很好地解釋歷史事件,只有把其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中才是唯一可行的辦法。”[4]歷史學科的學習就是要求學生具有時序性的概念,這樣才能更具連續性的學習、理解歷史。根據2001年版的《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初中教材,它是以“學習主題”的方式來呈現的,這種編寫結構和方式打破了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和連貫性,導致學生一學期學完教材后可能連歷史時序都弄不清楚,更不能準確地把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結合起來進行綜合分析。因此,這種編寫教材的方式引起了大家的詬病。根據新修訂的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編寫的歷史新教材則采用“學習單元”的結構和形式。“學習單元”反映的是某個時間段內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內容。新教材首先在目錄上就體現了時序性,4個單元分別以“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期”為邏輯路徑,讓學生能更直觀地了解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時序和脈絡,進而形成一個關于古代史的總體時間框架與基本線索,然后再學習什么歷史時間發生了什么歷史事件,這樣就對歷史知識的了解與掌握清楚得多、容易得多。具體到每單元每節課的學習,時空觀念的呈現也就更具體、更直接、更充分了。例如在《中國歷史》中,先講第四課《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發展》的內容,緊接著就講適應早期國家所產生的經濟與文化,即第五課《青銅器和甲骨文》、第六課《動蕩的春秋時期》和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這些內容都是隨著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發展而產生的社會動亂與國家分裂,以及各個諸侯國為了在混亂的局面中圖存就要改革和自強。這一時期,社會動亂,諸侯國混戰,文韜武略交相輝映,所以才導致一大批的思想家的出現。這些思想家們周游列國闡述自己的治國方略、大政方針,從而導致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即接著開始第八課《百家爭鳴》。這一單元的學習內容更加充分地反映出對歷史時序性的尊重,體現出了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第二,史料實證素養。“所謂史料實證,指的是一種態度和方法,其通過辨析獲取的史料,并以研究可信史料為依托,從而實現真實歷史再現的目的。”[4]對于歷史而言,其只能向前不會后退,不像自然科學可以通過實驗得出一個標準答案和結論,所以認識歷史只能通過現存的史料去感知。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就是強調史料與考古相結合來對歷史加以印證。對于今天的學生來說,如果想要對歷史的本質有很好的認知,那么搜集、整理和辨析歷史資料相當關鍵,這其中就必須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習方法。在新教材教學中,就十分注重通過以化石、考古遺存、歷史文物和其他史料為依據,引導學生從這些史料中提取歷史信息,然后得出正確的結論,體現了重視以史料實證的科學素養。例如在第一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中,通過展示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遺址出土的大批牙齒、骨骼化石,引導學生了解考古研究者是如何從實證中分析出北京人的體質特征的;通過展示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發現的石器、灰燼和動植物化石,引導學生去了解幾十萬年前北京人的生活環境,最后讓學生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也是讓學生通過兩個考古遺址了解原始的人類是如何生活的。而第三課《遠古的傳說》就與第一課和第二課形成鮮明的對比,讓學生了解傳說與歷史的區別,歷史一定要有史料證實。以上3篇教材中所運用的許多歷史實物圖片、文獻材料,都是史料對歷史的實證,并讓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感受運用史料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學生的科學實證精神。第三,歷史理解素養。所謂歷史理解,指的是對于過去發生的事情,看待和理解應具有客觀性。這樣人們在認識歷史事實本質的時候才不至于走向誤區。考察歷史人物、歷史事件以及歷史現象就離不開具體的歷史條件和客觀環境,最好的解釋是在真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這樣才能真實、正確、客觀和辯證地進行歷史認知,也有利于對歷史基本規律的總結和掌握。例如在第九課《秦統一中國》中,講述了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確立了封建中央集權制度,并在政治、經濟、交通等方面采取了各種措施來鞏固統一,學習完本課后學生會覺得秦始皇對中國的統一貢獻巨大而持肯定評價。然而在接下來的第十課的《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則講述了秦的暴政,學生對秦始皇又會持否定評價。那么學生到底該如何來評價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就需要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來解釋秦始皇的功過是非,而不是片面地理解他唯功或唯過,是通過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盡可能符合歷史的解釋,使學生能夠全面、客觀、辯證地分析秦始皇這一復雜的歷史人物。第四,歷史解釋素養。“所謂歷史解釋,指的是一種態度、能力與方法,它依據史料,在理解歷史的前提下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價歷史事物。”[4]所有的歷史描述其實都是一種歷史解釋,只是在判斷正誤和程度深淺方面有差異。對于過去的歷史,人們描述和解釋它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實現,但是除了對具體的歷史過程加以描述,對于歷史表象背后的矛盾沖突、因果聯系和本質關系的解釋不可以膚淺馬虎,更不可以隨意想象、主觀臆測,甚至以偽替真,等等,否則將會產生不準確或者歪曲歷史的結論。例如在第六課《動蕩的春秋時期》和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中,一般學生都會講春秋戰國理解成一個刀光劍影、兵荒馬亂、爭城掠地、戰爭不斷的年代。他們只會關注戰爭的激烈或者殘忍,如果沒有歷史老師去給學生們客觀地分析和解釋這一段歷史,他們的認識必然會很膚淺,這就需要歷史老師在教學中去解釋分析戰爭在這一時期的作用,從積極或消極的兩個方面去辯證地看待和認識這一段歷史。因為各國爭霸,戰爭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人民流離失所,生產遭到破壞,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然而在戰爭中大國不斷地兼并小國,時代呈現出了統一的趨勢,這就為第九課《秦統一中國》做好了鋪墊。教師在文本解釋中還應指出,由于戰爭使人口頻繁地遷移,從而促進了各國各地之間的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所以也導致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家思想格外活躍,呈現出“百家爭鳴”的局面。新教材在課文的最后也對戰爭做出了簡單而客觀的解釋與評價,這也是老教材所沒有的內容。所以只有通過教師對歷史知識進行客觀正確的解釋,學生才能在學習中對基本的歷史事實、概念、規律、線索等有清晰的認識和掌握,避免認識的片面和偏執。第五,歷史價值觀素養。所謂歷史價值觀,指的是對于歷史闡釋而言,其思想觀念以及價值判斷都要十分明確,要充分體現主流意識,強化意識形態和思想教育。歷史研究追求的是對真實歷史的不斷探究,并向世人提供歷史經驗;歷史教學則要求明確歷史發展的趨勢,了解歷史中蘊含著的豐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人生哲理、文化傳統、情感認同等精神文明素養,目的是有利于“立德樹人”目標的實現。例如在第二十課教學中指出,我國是人類早期生活和繁衍的地區之一,一萬年以前中華大地上原始農業興起,史前居民開始進入原始農耕文明時代,我國古代創造了豐富的文明成果,如最早培育出水稻和粟,修建了巨大的生態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及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最早發明了造紙術,等等。教材中還融入了國家主權意識,特別是海洋主權意識,全面反映了臺灣、西藏、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史實。如教材第十四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中的“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將南海注釋為漲海、第十六課《三國鼎立》中的“三國鼎立形勢圖(262年)”等圖例中都對臺灣島補注了“夷州”這一古代名稱[5]。此外,還注入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如商鞅變法、從漢朝的絲綢之路到今天的“一帶一路”經濟帶,以及對“民族英雄”岳飛的客觀評價和愛國精神的肯定,等等。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育與升華,讓學生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中去感受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輝煌,感受中華民族的偉大,懂得“以史為鑒”,從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基于以上對初一歷史新教材內容的教學實踐過程,結合“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對其具體教學的指導,并將“三維目標”的要求融入其中,使整個教學效果更加突出,教學質量更加優化,教學目標更加明確。目前新編教材才剛剛全國開始使用,關于在教學中如何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教學指導的問題,尤其是與“三維目標”完好地結合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地去研究。當前,以歷史核心素養來指導中學歷史教學實踐,已受到廣大一線教師高度重視,雖然對其中的內涵和作用存在著一定的分歧,但總的認同感是比較一致的,那就是——初中歷史教學在貫徹三維目標的過程中,重視與歷史核心素養的結合,并發揮各自的功能和特點,尤其注重把核心素養融入到對教學的指導中、材料的分析中、過程的實施中、育人的貫徹中、課程的評價中。相信通過對這一問題持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逐步加以踐行,歷史教學在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中會發揮更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養研究的構圖[N].中國教育報,2015-04-01(7).

        [2]朱漢國.淺析21世紀以來歷史課程目標的變化[J].歷史教學(上月刊),2015(10):6.

        [3]葉小兵.新高中歷史課標思路匯總[EB/OL].max.book118.c.

        [4]胡利利.構建高中歷史教學評價新體系——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導向[J].科教導刊(下旬刊),2017(15):120.

        [5]齊世榮.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5.

        作者:喻學忠 胡利利 單位:重慶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

        第三篇:初中歷史教學的合作學習淺議

        摘要: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歷史課程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學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能夠使我們了解朝代的更替以及時代的發展。通過研究發現,在進行初中生的歷史學習時,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非常有效的提高歷史學習的效率,而合作學習的關鍵就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考核也要注重學習的過程,不能過分重視結果,多給予學生鼓勵。本文主要對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探討,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合作學習;興趣;參與;過程;能力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很多課題都是圍繞著合作學習展開的,并不單單是對于初中歷史的學習,可見,合作學習是一項非常受推崇的教學方式。但是,目前很多人對于合作學習模式的認識還很短淺,對合作學習的看法也存在爭議。接下來,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及合作學習的教學實踐,對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的興趣、參與、過程以及能力等四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

        二、設立富含興趣的合作目標———合作有效性的前提

        對于初中歷史的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布置合作學習的任務時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設置的問題要讓學生有想要學習的沖動,這樣的任務安排才能夠真正地發揮出合作的價值。比如說,在進行《秦朝統一》的學習時,教師布置的合作學習的問題可以將“秦朝走向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改成“秦朝滅亡的密碼”或者是“秦朝為什么會曇花一現”等等,這樣富有趣味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更加積極的探索知識,提升對于學習的興趣。當學生自主、合作,找到秦亡的主要原因:秦始皇的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嚴苛的法律等,秦二世的“指鹿為馬”社會矛盾快速激化,加速了秦亡的歷程。在前面的問題討論完成之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繼續提出問題,比如說,“面對秦王的昏庸無道,當時的歷史文物做出了那些舉動”、“他們的這些舉動成功了嗎?”等等問題,進而合理的開展下一次的合作學習任務的布置,這樣的引導和提出問題,學生的合作、探究,基于教材,但又有延展性,趣味十足,極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合作的興趣、學習的主動性,好的目標問題,是有效課堂成功的關鍵。

        三、合作學習重參與———有效合作的關鍵

        由于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對于知識的吸收程度也不同,這也就產生了部分學生對合作學習的興趣不高,參與度較低的現象,尤其是一些知識掌握量不足的學生,他們認為,合作學習與他們無關,參與不參與都不會引起重視,甚至導致了合作學習成為了優秀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而教師最關鍵的就是要徹底地解決這一問題,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進來,在合作學習的初期,教師可以合理地安排給每位學生一個任務,讓所有的學生都“動”起來,保證所有的學生都有事可做,要讓每一位學生了解自己在合作小組中的重要性。在這其中合理的分組是非常關鍵的,如果小組中的人數太少,就會造成任務的分配不均,有人可能要一人完成兩項任務,如果小組中的人數又太少,就會造成有人無任務可做,另外,如果人數太多時,也會造成有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也失去了合作小組的意義。通常情況下,對于小組的分配以四人到六人為一個小組最佳,可以讓學習任務科學的分配,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讓每一位學生為完成任務而努力,同時,也讓學生了解集體的重要性,既增長了知識也增強了集體榮譽感。

        四、評價合作學習重過程———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核心

        在運行合作學習的模式進行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習的評價要以對合作學習的參與過程為主要的依據,對合作學習進行評價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去學習。合作學習的評價,要以學生參與的積極程度,對教師布置問題的完成程度,對于自己的想法表達等方面綜合考量。比如說在進行抗日戰爭學習時,教師給出的“九一八事變”的時間、制造者、經過、結果、原因、影響等,在進行了合作學習的方式之后,教師可以安排每個小組的組長對每個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進行監督和檢查,在課堂上,可以組織知識競賽,以小組為單位,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搶答,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參與度進行評價,讓學生處在樂于學習的氛圍中。

        五、合作學習重能力的提升———合作學習的宗旨

        傳統的合作學習模式都是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通常情況下,是由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好準備,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由教師進行知識的傳授,再進行小組的劃分,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討論,并總結出問題的答案。比如說,在進行《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教學時,教師一般會給出類似召開的時間,會議的主要內容、意義等問題,而學生在進行小組的討論時,積極性往往不高,對于學習能力的提升比較緩慢,而合作教學也無法發揮出真正的作用。隨著合作學習的廣泛應用,教師在進行合作學習模式應用時要以探究性的問題入手,結合教學中的視頻資料,為學生布置模擬情境。比如說,在十八大結束的十年后,我國陸續出現的模范人物有哪些,讓學生結合課本的內容,為這些模范人物編寫頒獎詞。通過類似的合作方式,學生可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印象,讓學生以學習興趣為前提進行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綜合能力。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新課標改革的深入,尋找更加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內容,而對于初中歷史而言,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在應用的過程中,不僅僅體現了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目標,還非常注重學生對于興趣的表達,更加關注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過程,讓學生不再感受到枯燥和乏味,增添了對于學習歷史的信心,合作學習也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增強了集體意識和班級凝聚力。

        參考文獻:

        [1]湯平.探究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中華少年,2017(20):87.

        [2]石海艷.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研究[J].新課程(中),2017(06):24.

        [3]王學花.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中學),2017(05):36.

        [4]陶雷.基于初中歷史教學和社會課堂有機融合下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J].好家長,2017(16):177.

        [5]李俊賢.芻議小組合作學習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新課程(中),2017(02):169.

        作者:蘭藝 單位:烏魯木齊第三十四中學

        第四篇: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反思探討

        初中歷史作為中考科目在我省推行已近十年之久,廣大一線教師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師角色,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以及探究學生學習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目前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歷史課教學一直被作為一門“副科”打入“冷宮”,在八年的歷史教學中,我深有體會,必須引起關注,認真反思。下面我談談歷史學科面臨的現狀:

        一、歷史學科不受重視

        語數外是主科,歷史是副科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學校不重視,學生沒有興趣,教師沒有動力,調動不起師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師資力量缺乏,整體素質有待提高新課改要求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創新教育,但是一線教師受升學壓力的影響,關注的還是學生的中考成績,忽視培養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愛國主義教育。歷史科目雖然75分,但是需要記憶的內容又比較多,學校課時安排少,不足以引起學生和家長的重視,學校在師資配備以及教師培訓方面也將其放在次要位置,多數學校的歷史課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這些教師基本都沒經過專業知識的培訓,他們缺乏必要的專業理論素養,對課標的學習研究不積極,不去研究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不去積極地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更不用說使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和手段。三、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和手段單一農村初中歷史教師使用老一套的教學方法,采用滿堂灌,一節課從頭到尾都是教師講下去,講完之后也不知道學生理解與否,留幾分鐘讓學生去背,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更有甚者,個別教師上課很少講課,干脆在書上把要求記憶的歷史知識作上記號,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就可以了,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在一節課里,沒有給學生留下閱讀、思考、互動、問題探究的時間,更談不上有課外實踐活動、興趣小組之類的了。這都違背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挫傷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歷史教學質量得不到真正提高。四、教學評價單一在評價課堂教學時,只重視評教而忽視評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只是想著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而不是想著如何讓學生喜歡上這門課,真正自愿地去學習、去探究,為學生考慮的太少。面對當今農村初中歷史教學的脆弱現狀,如何沖破歷史教學的困境,加強農村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我結合自身實踐,總結出以下改進方法和對策:一、認識歷史學科的重要性在歷史課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要落實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以便學生可以獲得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理解、尊重文明的多樣性,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二、歷史教師要不斷充實自己

        課余時間多看看有關歷史教學的專業理論,多聽同科優秀教師的課,積極參加學校、教育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經常組織一些研討活動,積極參加每年的進修教育培訓,有不懂的及時查閱資料,努力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提高教學業務水平

        三、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

        教師要與時俱進緊跟課改的步伐,確立活到老、學到老的觀念,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論,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基層教育部門和學校也要轉變應試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調動歷史教師的積極性,達到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雙贏。在歷史教學方面,要努力改變過去過于強調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現象,倡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培養學生從材料中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小組合作的能力。

        四、勤于思考,勤于鉆研教材、課標,用自己的能力去改善教學資源

        教師的條件畢竟有限,靠自己個人力量很難改善當地教學條件的,但是作為教師我們可以勤于思考,鉆研教材、課標,挖掘身邊潛在的、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比如:師生共同自制教具、利用當地鄉鎮的歷史資源、選擇學生喜歡的歷史課題開展討論。教師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提高自己的歷史專業水平,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輕松、愉悅地學習歷史。

        五、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寫教學反思

        歷史傳統教學只強調學生基礎知識的落實,強調學生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要改變這種現象,在課堂上要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加強學生歷史知識的縱向橫向聯系,加強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將歷史知識和熱點相結合,理論聯系實際。葉瀾教授說過一句話:“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也不一定成為名師,但是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這說明了教學反思的重要性。一個教師只有不斷地反思自己,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展,才能與時俱進,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提高教學質量。新課改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對每個教師來說,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廣大基層教師要融入這個潮流,這需要我們廣大基層教師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找到適合自身實際的教學模式。因此,讓廣大的農村教師,攜手共進,積極投身于改革的大潮中去,為國家的崛起,民族的振興,基層教育事業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王智霞 單位:山西省中陽縣第三中學校

        第五篇:初中歷史教學的改革淺探

        摘要:針對初中歷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改進聽課評課方法出發,以具體的課堂為例,對情境教學的構建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進行初步探討,從抓牢主線、情感教育和有學法三個方面討論了課堂教學的改進方法。

        關鍵詞:歷史;情境教學;教學改革

        1引言

        歷史這門課程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對歷史史實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記憶,更重要的是在培養體系中承擔了學生對歷史的情感態度和更深層次的價值觀的培養。傳統的教學方法使初中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過程中興趣難以得到激發,歷史課程的教學改革必須圍繞改進聽課評課方法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合適的方式引入歷史故事,利用歷史故事構建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1]。

        2改進聽課評課方法是促進教學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

        聽課評課是每一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通過參與聽評課,教師可以加深對初中歷史教育專業的理解和對學生學習的研究,促進自己的專業發展。同時,聽評課也是一種有效的合作研究方式,它為每一個教師的專業合作提供了有效的機會和平臺,教師借助于聽評課共同體,開展自我反思和專業對話,探究具體的課程、教學、學習、管理上的問題,促使該合作體的每一位成員都得到應有的發展。但從目前的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初中歷史聽課評課狀況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以敷衍的態度去對待聽課評課行為。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主任崔允漷教授就指出,“進入課堂時,聽評課者沒有充分準備,也沒有與上課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聽課評課人不做認真準備,既沒有認真熟知相關教學內容,也沒有和執教人進行應有的溝通,沒有去深入了解相關的學情,整個活動就不具有針對性;二是以業余的思維(方法)來對待聽課評課行為。往往一節課聽下來,不清楚如何去專業地評議。或者是有結論,沒有依據,十分空洞;或者有具體實踐,卻沒有研究,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點(方法);或者是沒有規范的標準(一堂好課是怎樣的?),不知道從哪些角度去專業地評價;這樣使得我們的聽課評課活動停留在就事議事的表面,顯得膚淺枯燥。如何改進初中歷史聽課評課活動向專業方向發展呢?首先,是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對一堂課的評價,要考慮個體、時間與空間、情境等因素。必須正視教學的復雜性,以復雜的思維和觀點去看待教學活動。要明白聽課評課活動是所有的教學活動參與者(主要是教師)在共同合作研究,聽課人在聽課的過程就是收集研究的證據,而評課活動就是基于聽課收集到的證據之上的解釋與推論。一次規范的聽課評課活動流程應該包括課前的精心準備、適當的課中觀察和精準的課后評議。

        3抓牢主線是改進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重點

        情境教學模式是一種全新的實用性教學模式[2],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育學、認識論、心理學和教學論等原則,將學生的情感活動與認知活動有效的結合起來,提升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與提高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參與度,使在教學活動構建的情境思維中學生得到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有效途徑。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級歷史第15課《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為例討論教學方法的改革,探討有主線,有靈魂,有學法的情境教學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著名特級教師戴加平老師認為:“一節好的歷史課,應當有故事(細節)的渲染,有學習方法的滲透,有靈魂的燭。簡言之,是應當有趣、有法與有味。”[3]戴加平老師所說的“故事”、“學法”、“靈魂”,應該是在課堂教學靈魂(課魂或者說教學立意)的統領下,進行總體設計;圍繞歷史主線,通過歷史資料的展示彰顯歷史細節,還原歷史現場;再通過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真正思考,實現教學相長。即一節歷史課要有“主線、靈魂、學法”。而基于這樣的歷史課,就很好地體現了一節好的歷史課應有的“主線、靈魂、學法”,很顯然在教學實踐中,這樣的基于主線、靈魂和學法的情境教學模式模式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高效課堂”的一次成功展示,而且也是新課改背景下課堂教學創新的有益探索。圍繞一條主線進行整體的情景構建在歷史教學中是值得嘗試的一種有效方法。《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講述了七七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開始了全民抗戰,堅決抗戰的一段歷史。這是一段令國人血脈噴張、群情激昂的歷史,也是一段令國人痛心疾首、椎心泣血的歷史。一方面是中華民族全民皆兵,高舉抗戰到底的大旗,另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揮起屠刀,發動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面對兩條并行的歷史線索,本課的中心是什么?這是一個難題。以“尋找真相”為主線,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在這節課情景構建中,將這段歷史與當前國內國際環境緊緊聯系在一起,以當前日本右翼勢力的死灰復燃為背景,以日本國內歷史教科書罔顧歷史、對歷史事實的篡改為背景。通過資料展示日本對這段歷史的介紹,啟發學生帶著疑問學習,一步一步解開謎團,進而尋找真相,揭示真相。按照教學順序,一一展示了相關資料,如日本教科書中描述的“盧溝橋事變”,如盧溝橋事變中所謂“失蹤的士兵”,如日本教科書中展示的一系列日軍在華友好圖片,如日本右翼勢力鼓吹的“南京大屠殺是20世紀最大的謊言”,引導學生思索“這是真相嗎?”“真相究竟是怎樣的?”“我們應如何尋找、發現真相?”這樣就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就主動、自覺地梳理教材相關內容,師生互動,共同“尋找真相”。

        4情感教育是歷史教學中的靈魂

        德國學者雅思貝爾思指出[4]:“歷史課的教學即是發展學生對之前文化的虔誠愛戴之心,啟發他們為了人類更高的目標奮斗,并形成對現實批判的清醒歷史觀。”歷史教學如何啟發學生“為了人類更高的目標奮斗”?怎樣讓學生理性地進行“現實批判”?那就是歷史教學應有鮮明的價值取向。這是一節歷史課的靈魂所在。通過“尋找真相”這樣的主線設計,傳遞了怎樣的價值取向?那就是歷史應該是真實的,歷史只能是真實的。我們要學習真實的歷史,了解真實的歷史,揭穿謊言,認識真相。學生提供本課學習就會思考:真實的抗戰史告訴了我們什么?我們應該如何認識這段歷史?今后我們應該為國家、為民族做些什么?可以說只有真實地了解抗戰,了解日本帝國主義的罪惡,學生才能真切地感知歷史的殘酷,喚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激起學生對國家命運的關注,認清自身應該承擔的歷史責任。從本課教學來看,學生經歷了“愛國———憂國———要強國”的情感歷程,從而形成了正確的價值取向,這一點從課堂的紙片寄語“寫一寫”環節得到了很好詮釋。

        5有學法是形成歷史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

        歷史學法指導是指學生在授課教師的指導下,參與各種歷史學習活動,培養學習興趣,改進學習方法,獲取學習知識、形成歷史學習能力的一種手段。一節好的歷史課,不是簡單地把知識點展現給學生,也不是生硬地將價值觀推向學生,需要老師巧妙設計,讓課堂活色生香,水到渠成。這就要求老師將學習方法逐漸滲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學會思考,一點點認知,一點點感悟。首先,利用建構主義理論,將本課教學內容建構為四部分:國之危難———盧溝橋事變;國之團結———共赴國難:國之大殤———南京大屠殺;國之未來———實現中國夢。以此引導學生對書本內容進行整合,使學生慢慢學會整合、歸納、概括歷史知識。其次,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量歷史資料,有文字資料、圖片資料、視頻資料等等。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引導學生分析史料———形成認知,培養了學生“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歷史素養。最后,設計豐富的課堂教學小活動,巧妙的將歷史學習方法、理論滲透其中。簡單來說有“填一填”(閱讀歸納,填寫盧溝橋事變的基本內容);“說一說”(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有哪些事例?);“找一找”(你能為東京審判的梅汝璈法官搜集證據嗎?你有哪些途徑?你覺得什么樣的證據更有說服力?);“寫一寫”(面對日本近年來的一系列倒行逆施行為,你想說些什么———對日本;對中國;對青少年自身;)……總之,情境教學的構建在歷史課教學中有歷史細節的渲染,有歷史主線的貫穿,有歷史價值取向(靈魂)的統領,有學習方法(理論)的滲透,感性與理性并存,且相得益彰,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和在教學中加以應用和拓展。

        參考文獻

        [1]魯德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4(17):85-86.

        [2]張國權.情境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學園,2014(20):121-122.

        [3]戴加平.好課三要素:故事、學法、靈魂一節好的歷史課標準之我見[J].歷史教學,2014(21):46-48.

        [4]雅思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書店,1991.

        作者:劉濤 單位:巢湖市第三中學

        无码人妻一二三区久久免费_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变态?另类_国产精品一区免视频播放_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视频
      2. <input id="zdukh"></input>
      3.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b id="zdukh"><bdo id="zdukh"></bdo></b>
        1. <i id="zdukh"><bdo id="zdukh"></bdo></i>

          <wbr id="zdukh"><table id="zdukh"></table></wbr>

          1. <input id="zdukh"></input>
            <wbr id="zdukh"><ins id="zdukh"></ins></wbr>
            <sub id="zdukh"></sub>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国产中文字幕 | 在线播放国产精品三级网 | 亚洲欧美在线视频播放 | 制服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 婷婷丁香爱丁香 |